精英读者消费升级?内容产品如何让你萌生“中产幻觉”
2018-09-14 15:21

精英读者消费升级?内容产品如何让你萌生“中产幻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你的内容消费,升级了吗?


企鹅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媒体价值报告》显示,读者不再满足于堆砌的内容和单一的视角。内容消费升级背后不过是一个朴素的愿望:我想像个精英一样去看这个世界


然而,精英的题中之义注定了这是一个无法量产的概念。一个APP很难让你速成精英,毕竟,一个平凡的我,如何拯救一个平凡的你?


不过,它有一百种方法让你觉得自己是个精英,这就是所谓的中产幻觉。



今日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感受内容产品们是如何把握读者心理、成功造梦的。


幻觉一:“我获取的资讯更高效”


在这样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更高效地阅读和学习成为了首先面临的难题。


老牌内容平台知乎、果壳等早已推出了子APP,由编辑以日报和精选的形式从平台每日大量的新生资讯中打捞出最优质的部分,呈现给看官们。


APP即刻则专注于对用户的兴趣主题进行推送,从而过滤掉大量无关话题的动态。


开眼视频APP中某一日的五条精选视频


开眼视频更是把所谓的筛选做到了极致,每天限量推送五条短视频,全数看完也只需十几分钟。


这些APP就像资讯海洋里的救生船,把许多在水里茫然扑腾的用户们都打捞起来。看着优质而精简的内容,你感觉双脚终于站上了坚实的船板,得以暂时抵御信息泛滥带来的沉溺感。



当然,一个真正的精英不会满足于对常规资讯时间做减法,而是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加法。于是,各种迎合碎片化时间的内容产品也应运而生。


听书APP喜马拉雅FM的首页


其中,听书类APP的优势在于既没有排他性,又能切实地为你提供一些信息增量,譬如坐电梯的几十秒可以听完半章故事,倒垃圾的瞬间也能学会一个道理。


对于听书的用户而言,在地铁里放空或者随着音乐摇摆的旁人享受的只是短暂的放松,可他们却收获的却是一年几十本书的阅读量。


书里的跌宕起伏能带来满足感,但更令人着迷的,是那种时刻努力的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小确步”——微小而确定的进步。


幻觉二:“我获取的知识更独特”


全媒派曾经在“当APP沉迷做个性化推荐:我在300场推送中完成了20次角色扮演”中讲述过内容产品和用户互相磨合的故事,资讯类APP通过算法匹配来进行个性化推荐,从而精准命中你感兴趣的内容。


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你所喜欢的,不一定是独特的。


你刚在一个APP上认真标注了自己的爱好标签,转头就可能在地铁里别人的手机上瞥到相似的内容。


个性化推荐,或许能让你喜欢的内容从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却无法保证让你成为读者中最闪亮的那一个。


为了凸显你的特别,许多内容产品煞费苦心地在人群中找到你,并标注你。



知识APP得到中有门类丰富的个人提升课程,有些帮助你通往财富自由,有些教你把声音磨练得更有魅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专栏课程大多是付费的——这意味着,当你花钱购买了它们,知识的壁垒已然在你和其他只享受免费午餐的读者中建立起来,仿佛财富自由和性感声音从此也独属于你。


“得到大学”的各大学院


倘若量贩式大课无法满足你,在问答类APP中,你还可以进行课程的私人订制:付费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为你送上独门人生攻略。


如果别人提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你也可以选择花点小钱偷听一下,轻松打破别人建立起来的壁垒。



这种垂直细分领域中的内容付费,通过门槛进行受众选择,造就了知识界的小众限量商品。


你为手机上花钱买到的金玉良言、谆谆教诲感到优越,就像你为排队抢购的最新版球鞋而自得。


除了远离大众,拒绝平庸的另一种方式是贴近精英。


一个多月前,36氪上线了一个名为“每日商业精选”的新板块,在常规的精选要闻之外,还配备了资深点评团。


看完新闻,再看2位知名主编以及10名专业记者的评论,你似乎进一步读懂了中国。


36氪“每日商业精选”的主编点评板块


倘若不满足于点评,你还可以在刷屏APP中订阅各界精英的朋友圈。


你或许无法随随便便拥有大佬的微信,却可以在手机上看他们漫谈社会热点和经济走向,分享私人歌单和影评,甚至抱怨天气和自家的猫。


比起公开发言,朋友圈无疑更私密,更真实,屏幕这头的读者仿佛置身各位顶层人士的书房和后花园,并进行了一场愉快的网友面基。


刷屏APP中的朋友圈订阅及浏览页面


以上两个例子还只是在内容产品中加入了高端元素,而资讯APP大佬说,则是从应用名字开始从头到尾地贯彻了精英诱惑。


这个APP的主体由各位行业大佬们的文章和言论构成,供读者一键追踪。打开推送通知,你就可以第一时间掌握马云、李开复和雷军们的新想法。


大佬说APP的更新页面及追踪页面


如果说知识付费提供的是小众购物体验,那么无缝对标高层的内容消费,就像踏入了奢侈品商店。哪怕更多的时候你是在进行一场“橱窗购物”,旁观精英们的生活与思想。


幻觉三:“我获取内容的姿势更优雅”


除去内容本身,获取内容的过程也塑造着你对自我的认知。毕竟,一个精英在何时何地都要力求姿态优雅,包括学习和阅读。


在轻芒APP中有一个功能叫做“马克”。当你浏览时,每则推送的顶端都注明了“有多少人马克过这篇文章”,点开后你还可能在任何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上看到前一位读者留下的马克痕迹。


轻芒APP中某篇封面文章的马克截图


有的时候,多人马克过的热门片段成功引起了你的注意,毕竟这么多人喜欢,得仔细看看。


而另外的瞬间,面对某段话上一个孤零零的标记或评论,你也会想,这位朋友挺特别的,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同样,你还可以马克并评论自己喜欢的内容,给后来的读者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以及无穷的想象。


相隔万里的人们在这个APP里无声地相遇了,他们在阅读品味和信息偏好上自我暴露,从而完成了隐秘的交流。



轻芒提供的主要是社交平台,让享有共同身份和体验的各位读者有机会建立联系。而钛媒体的“我造”社区,则是直接虚构了一个社交场景,吸引用户进行角色扮演


在这个创新产品社区中,活跃着众多产品经理和创业者,热情地上传自家产品的简介和动态。相比常规的行业新闻,用户的身份有了消费者和吃瓜路人之外的第三种可能——投资人。


这次,你可以坐在评委席,通过投票表达自己对某个产品的评估,是“看好”还是“一般”,继而影响这个产品的曝光率。


如果真情实感地pick了某款产品,还可以注册成为真正的投资人,走向人生巅峰。


钛媒体“我造”社区的汇总页和详情页


为了让大家在虚拟的社交氛围中全情投入,“我造”在创立初期便推出了这样的宣传语:“你我都是造物主,我们不要让任何一个好产品被错过”。


如此一来,用户们不仅获得了一个更有话语权的全新身份,甚至被赋予了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原本简单的资讯获取已然进化为一场纵横商界沉浸式体验。


新兴技术潮流,似乎也没有在内容界缺席。


五条APP,这是一个自称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的内容平台。阅读、评论、投票、分享都可以帮助你获得源矿收益,而这些源矿资产则能够提现;“发现者”机制则给活跃用户“标记”优质内容的机会,相当于赋权。当下咖啡馆创业必谈的区块链技术,也让这款简单的资讯APP多了几分神秘。


没错,体验中蕴藏了太多的情绪与感受,我们追求的和失去的,向往的和匮乏的。总有一些寂寞的文艺小年轻,找不到愿意坐下来陪自己看同一本书的人,而轻芒的优势就在于情感互动,让大家一起读书。


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我造”和五条的产品赋权,是用户为数不多指点江山、影响世界的机会了。


内容产品对人们来说不再只是获取新知的工具,它可以是一切,包括那个理想的自我。


是幻觉,也是真相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这是电影《搏击俱乐部》中的台词,似乎当代人已经太过于习惯用商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身份认同,用消费来符号化阶级。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内容产品,也不过是其中一员。


人们热衷于外物,因为自身有许多不能及的欲望。


你渴望在庞杂的资讯里游刃有余,比别人多懂一点点。你还梦想告别平凡,去到任何想要的阶层,说铿锵有力的话,做惊心动魄的事。


你想要掌控自己的时间、地位和人生,可现实中不如意的的时候那么多。


你又何尝不知道那些内容产品为了留住你的小心机,只是你选择了相信那些APP和商家们讲述的成功故事。



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名为《罗振宇的骗局》,直言那些知识焦虑症患者不过是用内容付费来营造一种努力的错觉,从而收获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中产是幻觉,努力也可能是幻觉,但我始终觉得,那一刻的满足是真实的。


因此,我无意批判这场造梦的荒谬,或者任何人对精英幻觉的沉溺,那些辛苦造梦的内容产品,其实不就是成年人的游戏和武侠小说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