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原文标题:《写给朋友们的除夕碎碎念:保持敏锐与愤怒,是唯一自救之道》,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原文标题:《写给朋友们的除夕碎碎念:保持敏锐与愤怒,是唯一自救之道》,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标题里的“愤怒”,是真正的愤怒,是生而为人应有的思维模式,而不是色厉内荏或胡搅蛮缠。
真正的愤怒是什么呢?是洞悉社会本质,穿越历史迷雾,对世界真正充满爱与悲悯,对普通人的命运真正关切,对社会不公依然有痛感,即使这不公并非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是跑到商场里到处威胁商家骗流量,或是看到任何新闻都怒火冲天,认为一切都是阴谋,这些就不是“愤怒”,仅仅是愚蠢,而且是一种极度孱弱的愚蠢。
只有保持敏锐和愤怒,才能让人真正穿越这样的周期。在过去这些年里,许多人都发现了经验的失效。比如他们认为房价会一直涨,认为自己身处的行业如日中天,认为许多事情并不会发生,但最终追悔莫及。预判失误是因为缺少了敏锐,也忘记了愤怒,在适应中逐渐麻木。
在朋友圈里,许多朋友都感到了这个冬天的冷意。有人中年危机,面对着失业和高额房贷,有人困在原地,在繁重工作和孩子的教育内卷中逐渐佝偻沉默,有人在理财中被一次次劫掠,有人的企业走到尽头,有人因是否回家过年而犹疑……
这种肉眼可见的萧索,也有许多人是看不到的。
“看不到”分很多种,有人是故意选择无视,也有人是真心看不到。前者当然是坏,后者则是愚蠢。
愚蠢的人很多,他们有许多常见观点,看起来无懈可击,结果却被现实教育。比如有人认为地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确实不够清明、办事效率确实有些低,但自己生活在珠三角长三角这种地方,是肯定不需要担心的;有人认为经济再怎么波动,受影响的都是那些不努力的人,自己这种能够考公上岸的,或者出身体制内家庭的,完全不需要担心;有人见到社会阴暗面,认为那都是个别现象,鸣不平的人都是唯恐天下不乱,媒体更是别有用心,直到自己遭遇不公,才哭着喊着到处求救;有人认为那些上纲上线只是个体行为,大多数人是清醒的,却不知道太阳底下从无新鲜事……
这种一叶障目、毫无逻辑的愚蠢配上“正能量”,效果更是可以直接拉满。
有些正能量,认为大家明明都过得很好,人不应该被负面情绪蒙蔽,却永远看不到那些人间悲苦。有些正能量,动辄阿谀官员“有魄力”,却不知道在这个社会上,权力的“魄力”总与“代价”相伴,谁也不应该随随便便成为那个“代价”。有些正能量,只要自己小日子还过得去,就觉得自己可以代表所有人……
还有一些正能量纯粹是被洗脑后的麻木,动不动就让自己放下,逼别人放下,认为所有的抱怨、挑剔和悲伤都是“负能量”。
关于这种心理,多年前流行的一篇鸡汤文洗了不少人的脑,它名为《你是一切的根源》。文章主题就是“别左顾右看,拿镜子照照自己,你才是一切的罪魁祸首”。
文中写道,“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人;让你讨厌的人,恰恰是你人生的大菩萨”,因为“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都是另一个你自己。”这些话其实全无逻辑,比如我出门买东西被小贩骗,他是专门跑来帮我的,我看新闻时无比痛恨一个杀人犯,他又变成了我人生中的大菩萨。
文章又说:“你变了,一切就都变了。你的世界是由你创造出来的。你的一切都是你创造出来的。你是阳光,你的世界充满阳光;你是爱,你就生活在爱的氛围里;你是快乐,你就是在笑声里。同样的,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责、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狱里。”
你看,活得多憋屈,每日苦苦把根留住。其实这段话的另一个版本在网络上也很流行,叫做“你心里是什么,眼里就是什么”,这句话一般用于吵架,“什么?你说我不好?那是你心理阴暗!”简直就是耍赖大杀器。
用“阳光”与“爱”抹杀是非观念,麻醉自己,是鸡汤文最常用的手段。但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不堪一击。因为我充满阳光,这个世界的阴暗一面仍然存在。我充满了爱,不代表别人就会爱我,我谄媚权力,不等于权力就会善待普通人。即使我不抱怨、不挑剔、不指责、不怨恨,也不代表着现世安稳。反而是挑剔和指责,往往可以督促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历史上那些生活在地狱时代的人们,他们的痛苦并不是因抱怨、挑剔、指责和怨恨而生。不抱怨、不挑剔、不指责和不怨恨,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人类历史之所以前行,恰恰是基于各种不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让各种制度逐步完善,各种发明渐次诞生。在现实中,一个国家的民众能够基于常识和逻辑对权力进行各种挑剔,才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反过来,如果一个社会,人们不敢对权力提出任何批评,却动不动就对普通人上纲上线,那意味着极度危险。
大的不说,即使是商家服务态度这样的生活细节,都是在不满和批评中逐步改进的。
有一位台湾作家曾经在书中提到一件小事,柏林墙尚未倒塌时,她在德国旅行,跑到位于东柏林的电视塔餐厅吃饭。东德服务员学着西德服务业的样子,笑容可掬地过来问“菜好吃吗”,她老实回答“有点咸”,对方立刻大怒,说“嫌不好吃为什么不自己回家做?”
你看,在那个人们噤若寒蝉、在教育方面不尊重逻辑与常识的东德社会,普通人即使对服务员提出“菜不好吃”的意见,也会被“你行你上”的无逻辑思维教育。更可笑的是,在现实中、在网络上,你身边有多少人依然是这种“你行你上”的思维?
大导演胡金铨年轻时在北京生活,经常流连于琉璃厂。他说民国时期琉璃厂最出名的纸店是荣宝斋,店里伙计极为客气,哪怕你在店里呆俩小时啥也不买,伙计还是笑脸相迎。如果是熟客,伙计还会敬茶递烟。文革后,胡金铨重返大陆,回北京探亲,重访早已公私合营的荣宝斋,才逛了一阵子,营业员看他不像是买东西的,立马开始摆脸色。
许多动不动就怀念过去的人不知道,当年去国营商店买个东西,基本就是跑去受营业员的气。原因很简单,公家单位,营业员干多干少一个样,而且掌握着那微末的权力,他们就是可以凌驾于顾客之上。没人敢给他们提意见,因为可能会招来祸事。
作家阿城曾经写道,1986年的时候,他家附近有家饭馆,墙上贴了张告示,写着“本店不打骂顾客”。这并不是孤例,上世纪80年代,不少城市都逐渐开始对服务业提出标准,但标准之低,如今的人很难想象,要求服务员不打骂顾客就是非常普遍的一条,可见当时的服务业已经糟糕到何等地步。
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顾客的挑剔,才让服务业慢慢进步。某些人鼓吹的“忍耐”“放下”,对社会进步可以说一点用也没有。或者是,鼓吹这些东西的人都是骗子,他们最希望的是别人都麻木忍耐,在不公面前噤若寒蝉,自己就可以从中取利。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始终面对一个问题:讲社会的时候多,讲个人的时候少。个体情绪总被社会情绪或者权力情绪裹挟,用来表达个人真实情感和痛苦的话语十分匮乏,渠道更是有限。这就制造了巨大的压抑,正常的人性和情感无法得到表达。
在现实中,人们多多少少都有委屈。生活的艰难、工作的压力、育儿的内卷……大多数人在面对各种委屈和不公时,只能选择所谓的“适应”与“正能量”,这显然是扭曲的。
对于个体来说,虚伪的“正能量”更是没有任何意义。时刻保持敏锐,对未来有所判断,时刻保持愤怒,对自身和社会有所要求,是唯一的自救之道。
愿所有朋友们都保持着这样的敏锐与愤怒,而且坐言起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