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撤档,怪观众不买单?
2024-02-19 08:09

电影撤档,怪观众不买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韩浩月,题图来自:虎嗅(拍摄:一然)


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档(2月10日—2月17日)期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80.5亿元,同比提升18.99%。票房数字打破春节档记录的同时,人们还关注到一个现象:前四名影片贡献了97%的票房,后四名影片则在档期中后期选择撤档。


“破纪录”和“撤档”,成为总结今年春节档的两个关键词。


如果不是没有办法,四部电影怎么舍得撤出这一遍地可以捡到金子的黄金档期。遗憾的是,另外四部“头部电影”太过强悍,把地盘抢走了97%,剩余的生存空间实在有些逼仄。撤档作品中《我们一起摇太阳》票房最高——9624万,《黄貔:天降财神猫》票房最低——91万,这显然与片方的期待相去甚远。有网友用“打不过就跑”形容撤档影片,这几个字触发了网友的同理心,撤档电影增加了同情分,也让“撤档”这一词语变得更为中性。


严格说来,从市场与规则的角度,电影在档期就要结束时宣布撤档,有“耍滑头”的嫌疑,况且多部电影前后脚撤档,也显得有些“玩不起”。如果撤档成为以后档期中可能普遍发生的事情,那么无疑会降低观众的期待值与信任感,增加观众内心的不确定性。这份不确定性一旦延展开来,会给行业造成什么样的损伤还不得而知,但终归不是件好事。片方应慎重掂量撤档的深层次影响,对观众心理进行多方面分析,避免撤档的损失无法弥补。


“会吆喝的影片有糖吃”——春节档大卖的电影都有这样的特质,比如《热辣滚烫》成为档期票房冠军,其话题性促使它形成强势势头,这一势头不仅体现在排片上,更体现在不断与观众建立互动关系上。


观众容易被铺天盖地的宣传信息影响,优先选择被讨论最多的影片消费,这与影片的质量有关,更与微妙的社交、社会心理有关。所以在黄金档期里一部高票房电影的胜出,一定是综合实力的展现。一部电影与社会心态的关联程度,以及这部电影在推广时对社会情绪的洞察,都会对票房有很大的影响。


四部撤档影片,有称“档期选择出现重大失误”的,有因“类型风格不太适合春节档”而选择退出的,但不排除有一个残酷的真相——观众的放弃,这才是影片撤档的真正原因。在假期里,观众有更为宽裕的时间来选择心仪的电影观看,哪怕开始时排片偏少,观众一样能够用观影热情将其“打捞”出来,《封神第一部》就是这么逆袭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四部影片不是“被迫撤档”,本质上是商业竞争失利,在这个档期没有被观众优先选择,放到下一个档期中,观众选片时的犹疑心理仍然会存在,那些承诺“再映时一定去捧场”的网友,其实在行动力上并不强。


有趣的是,“撤档”这一本来偏行业的术语,在2月18日开工第一天出圈了。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晒出“我的春节档也撤档了”这句话。从除夕当天要上班,到返乡拥堵在下雪的高速公路;从三亚返程机票票价达到2万元,到专家建议上班第一天少干活……网友敏感地关注着春节期间发生的一切,并不断尝试与这些话题建立联系,以触摸节日生活的脉搏。


当“撤档”一词越出行业的界限,被运用于讲述一种生活、一种心态、一种态度时,它便有了更为广泛的概括力:结束某种激烈对抗、不再参与竞争、用说法来掩饰现实、寄希望于时间再次给予机会……这些都可以被“撤档”来涵盖。在未来,“撤档”虽然不会像“躺平”那样流行,但这个词的确对当下社会心理、文化市场与商业生活有着较为准确的描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韩浩月(文化评论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