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9日)上午9:31,李咏妻子哈文发微博宣布李咏去世的消息:“在美国,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 ”
李咏的最后一条微博“定格”在了2017年的感恩节。11月23日,他发了一条祝福信息,感谢妻子女儿,以及所有人。
李咏曾经的同事,央视主持人张斌发文悼念:“李咏,时代的标识,快乐的象征,大众娱乐的代言。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这些同行同业的同龄人可以相信,我们的行业可以有梦想,可以成就众人。谢谢你!”
李咏出生于1968年5月3日,新疆乌鲁木齐。1987年,19岁的他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进入电视行业。李咏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编导,1996年任专题片编导,并担任纪录片《香港沧桑》的解说。
从纪录片编导到综艺节目主持人,李咏的转型并不那么顺利。1998年,李咏刚拍完香港回归的专题片,领导找他做国际频道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但不太有把握:“从理论上讲,你不是一个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坯子,最终的发展可能是个实力派。”
1月11日,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登台主持娱乐节目,非常失败:“观众朋友大家好!”这是李咏唯一记下来的台词。他在此后回忆时说:“后来开始胡说八道,上句不接下句。”成片后,李咏几乎找不到自己的镜头。不过他觉得自己“什么不会,但可以学”。他知道很难按照台词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于是就找导演商量,把台词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很快,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幸运52》是观众认识李咏的第一档益智游戏节目,扔手卡的动作、飞快的语速,电视机前的观众记住了这位颜值不高的主持人。2003年,另一档益智游戏类节目《非常6+1》开播,和《幸运52》成为当时的收视担当。从《幸运52》到《非常6+1》,李咏变了,从“嚎叫式”变为带有人文关怀。
2006年,李咏以身价5亿称冠《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成为央视“综艺一哥”。他也是唯一一位连续三年拿到“十大优秀栏目播音员、主持人”奖项的人。
李咏在央视的曝光率越来越高:2004年,他担任了选秀节目《梦想中国》的总设计师;2008年,由他主持的访谈节目《咏乐汇》开播。
2002年,李咏第一次出现在了春晚的舞台上,在连续担任了8年主持后,李咏的“春晚之路”在2009年戛然而止。
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当春晚进行到零点倒计时阶段,台上的六位主持人突然“大脑短路”:忘词、抢词、口误 ,李咏成了全场最尴尬的人——
“即将送走丙戌迎来丁亥了哈,在新的一年里呢,我们六位主持人呢,也要祝现场的,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尤其是今年啊,生下宝宝的妈妈同志们……”词还没说完,李咏被朱军打断:“亲爱的观众朋友们,零点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到来......”李咏再一次打断了朱军:“让我们倒计时。”
这一年的春晚堪称“史上最惨烈现场”。事后,有一种猜测认为,李咏的节奏过于缓慢,即兴组织的内容过太松散,朱军怕耽误时间所以抢过了李咏的话头。
这也成为李咏缺席2009年和2010年春晚的原因,尽管在2011年重新回归,但他在央视的时间也正式进入倒计时——2013年2月9日,李咏最后一次站上春晚的舞台。不到一个月后(3月20日),李咏正式从中央电视台离职,转入中国传媒大学任教。
关于李咏离职的原因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2007年的那次事故之后,李咏在央视的地位迅速下滑,离开是必然结果。
李咏曾在回应离职消息时表示:走到这一步对方方面面都好,对家庭、对各个单位。“我不离开原来的单位,很多新人上不去,我不去学校,很多年轻人走不出来。”他还说:“ 离开也是不想给妻子哈文添麻烦。”
离开央视之后,他继续主持节目,从北京卫视(《全是你的》)、辽宁卫视(《绝密往事》),到山东卫视(《我是先生》),李咏再也无法重造当年的辉煌。2016年,李咏出现在了《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但据媒体报道,在现场的录制中,10次口播出现了8次卡壳。
李咏离开央视后,他的妻子,曾担任多届央视春晚总导演的哈文也离开了央视。今年8月2日,哈文在微博晒出了一组全家在美国的度假照,不少人以为李咏全家已经移民美国,有网友问道:“移民了吗”,被哈文否认。
2009年,李咏出了一本自传《咏远有李》,他特别提到,自己已经想好将来要在告别仪式上放的遗言:
“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告别仪式,劳累各位了,你们也都挺忙。今天来的都是我的亲朋好友,既然不是外人,我也没跟你们客气,走之前都说好了,今儿来送我,就别送花了,给我送话筒吧。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我李咏这辈子就好说个话,所以临了临了,都走到这一程了,还在这儿说话。没吓着你们吧?”
2013年10月,李咏以《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为题,发表了一次演讲:
“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有感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从此,天堂多了一个亦庄亦谐的声音:我是主持人李咏,下期节目再见。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