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华东报道
作者 | 范向东
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是当下几个流行的概念,但事情本质并无差异,相比之下,“新零售”更被大家广泛讨论和接受。
苏宁也算是新零售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前期已做了大量投入,不过财务表现却差强人意。
10月31日,苏宁发布了2018三季度财报,今年三季度收入622.9亿元,同比增长29.4%,低于去年同期的3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24亿元,同比下降67.5%;归母净利率为0.2%,低于去年同期则为0.8%。;扣非后净利润为-2.24亿元。
靠卖阿里股票输血
虽然第三季度盈利惨淡,但如果看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整体情况,苏宁的业绩则是另一番景象:收入1729.7亿元,同比增长31.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1.3亿元,同比增长812.1%。
很明显苏宁的净利润是有“猫腻”的。当然苏宁财报也有说明,“剔除报告期内出售阿里巴巴股票带来的投资收益影响,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41.8万元。”今年前三个季度,苏宁通过处置资产、政府补助以及投资收益等方式获得约60亿收益。
事实上,苏宁从2014年到2017年,扣非后净利润就一直是负的。自2014年开始,苏宁会用了一些非经营性手段补充现金流,例如出售门店和子公司,例如抛售阿里股票。
在今年5月底,苏宁公告称已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出售部分阿里股份,约合人民币56.01亿元。这就是苏宁今年前九个月净利润如此之高的原因。而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去年11月苏宁也通过同样的方式套现32.5亿元。
看起来,阿里股票就像苏宁的提款机,每年卖一点,当年的利润就“稳了”。
2015年苏宁持有阿里2632万股,占阿里总发行股份1.05%,经过两次出售,苏宁把手里的阿里股票卖了一半,目前还持有阿里股份约1316万股,占后者发行股份0.51%。对于此举,不知道持有苏宁19.99%股份的阿里会作何感想。
为什么剥离苏宁小店
到线下,到人流密集的购物中心和贴近消费者的社区,是今年零售业的大趋势,苏宁也新开了不少门店,一路下沉到四五六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另一路则对城市社区进行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苏宁小店,今年上半年,苏宁小店数量还只有 732 家,而第三季度的3个月时间里,苏宁小店新开了804家,苏宁的小店业态总数达1744家。
如此快速地扩张,苏宁小店的资金消耗同样巨大。在10月14日苏宁发布公告,通过张近东之子张康阳的子公司增资苏宁小店,将苏宁小店剥离出上市体系。而公告显示,截止2018年7月31日,苏宁小店净资产为-3.1亿元,2018年前7个月净亏损2.96亿元,债务高达6.53亿元。
零售业务快速扩张,再加上苏宁金融业务的也在增加,都会消耗大量资金,反映到财报上,苏宁前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上升至52.8%,比去年同期46.8%上升了6个百分点。而负债的上升主要是出现了大量短期/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因此利息支出带来了财务费用的上涨,导致前三季度苏宁财务费用同比上升了221.7%,达6.8亿元。
不管是苏宁小店的亏损,还是财务费用的上涨,对苏宁的盈利而言,都是负担。便利店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且要等规模效应起来后才能盈利的投入是“无底洞”,苏宁剥离苏宁小店是未雨绸缪,也有利于后续灵活融资。
这也是一个信号,苏宁会继续在智慧零售方面加大投入。
智慧零售“药效”未显
不止是大量开店,苏宁的研发投入也增加不少。发展智慧零售的苏宁,在物流科技、金融风控、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用等领域都需要投入,今年前三季度苏宁研发费用15亿,占总营收的0.9%,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63.15%。
那苏宁投入的成果如何呢?我们看来几个数据。
1. 毛利率上升
苏宁财报显示三季度苏宁综合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增加 0.82%,而据利润表数据计算,前三季度苏宁毛利率要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苏宁披露,有效实施商品价格管控提高了日销毛利,加强单品运作改善毛利水平,而且随着开放平台、物流、金融方面的增值服务收入增加,也有助于毛利提升。
2. 门店数量大增,但线下销售增速较慢
前三个季度,苏宁全渠道商品销售规模(包括线上线下自营及开放平台,以及提供物流、金融、售后等服务)为 2348.83 亿元,同比增长 41.9%。其中线上平台商品交易规模为 1,379.54 亿元(含税),同比增长 70.9%,线上占比为58.7%。
但若基于以上数据计算,苏宁线下和其他业务销售规模为969.29亿元,同比增长为14.3%。而2017年,苏宁线下销售规模为1166.47亿元,增速为8.1%。
苏宁线下销售规模是有增长的,但是在线下开店数量大增的情况下。等苏宁小店从苏宁的财报剥离,这个增速很可能会下滑。对比前三季度新增的开店数量,苏宁一些门店的同比销售可能在下降,应想了整体的线下增速。
3. 费用占比上升
苏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比,则从去年同期12.8%,上涨至13.5%。这意味着苏宁在人员、门店、物流和广告营销等方面的投入占比在上涨,也说明了苏宁的智慧零售还没有到优化资源效率的阶段。苏宁维持增长,更多还是靠加大资源投入。
看来,苏宁虽然号称“主流零售行业中唯一具备线上线下双向销售及服务能力的企业”,仍是更多只能保证线上的增速,在线下,智慧零售的研发等资源投入之后的成果都还未显现。
不止是苏宁,这也是目前零售业的普遍问题,例如永辉和三江等也在做新零售探索的传统商超,都出现营收平稳增长,但扣非后净利润下滑严重的情况,也都是下滑状态。
虎嗅·高街高参在《净利润集体下跌,永辉、新华都等传统商超被盒马带坑里了?》一文已经提到这个问题。在持续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业务要盈利的双重压力下,线下传统零售进入转型阵痛期。至于会持续多久,则要取决于转型投入的回报周期,商品、物业、人力等都是可控的因素,但技术投入能多久产生效益,则难以从外界寻找准确的参照。
微信公众号:高街高参(ID:gjgc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