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朝外大街061(ID:cwdj061),作者:吴雲飛同学。
从渔村到北京
2007年8月底在四川科技馆门口,300个大学生根据科幻小说《三体》中二进制人列计算机样式组成了方阵,作者刘慈欣并不知道8年后他将凭借此书成为国内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幻作家,并获得幻界诺贝尔——“雨果奖”,他此时站在高处看着方阵中的学生们轮番举起象征0和1的红、绿小旗。
姬十三是方阵中站在最前面的学生代表,日后将凭借《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的郝景芳更是连最后的笔会环节都全程参与其中。
这场主题为“科学·幻想·未来”的科幻大会,由《科幻世界》民选社长杨潇在相隔十年之后重启。常年为《科幻世界》卷二写科普的姬十三与数百位由全国各地奔赴现场的科幻爱好者首次见到了他们的偶像,除了俄罗斯前宇航员弗拉基米尔·布格罗夫、美国科幻作家南希·克雷斯、英国科幻作家尼尔·盖曼等世界大咖,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国内科幻名家也悉数到场。
大会将最佳科幻小说奖颁给了油田机械厂高级工程师王晋康和现如今巴比特创始人、区块链大佬长铗,而刚刚连载完《三体》第一卷的作家刘慈欣获得了科幻小说特别奖。
前中国科协主席、粒子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周光召描述现场时说:“全球最具有想像力的人汇聚到了一堂。”
第三排左二为姬十三,下排左一是刘慈欣,图片源自杨潇博客
左一为举牌者为姬十三,身后为《三体》人列二进制计算机方阵
那一年牛博网创始人罗永浩还没有开英语学校,距离创办锤子科技尚有五年,一大爱好就是召集牛博网作者聚会。作为牛博网科普内容核心作者,姬十三专程从上海来到北京,在聚会上遇见了另一批牛博网的活跃作者,刘瑜、柴静、苗炜、陈晓卿、张立宪。
虎嗅作者伯通在《前几年你穷的时候,还挺有理想的》一文中曾按“互联网表达者、依靠互联网完成首次跃迁、表达对象为公共话题或自身为公共话题对象”这三个条件,筛选出了40人,并制成下图。
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上图成名于BBS 黄金十年的作者大多数都皈依了“德先生”,只有方舟子和姬十三拜入了“赛先生”门下,方舟子与姬十三恰好是同校同专业师兄弟,方舟子把精力投入了学术打假,而姬十三则干起了科学普及。
次年,科普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成立,但创始人姬十三说2007年的这两次聚会才是创业的缘起。他看见了更大的表达空间,更加自由奔放的思想涌动,这个曾在舟山海岛生活了十九年,在学校专门杀老鼠、养猴子的博士决心要来北京。
赛先生的火种
2008年4月,“科学松鼠会”群在北京南城的民宅中成立,松鼠们搭建了博客平台,企图“一敲锣鼓”,把“猫在一个大房间各个角落的科学神人都喊出来吃饭”,剥开科学坚硬外壳向大众献出果仁。
成立一个多月后,中国不幸遇到了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的悲剧的背后,是传统媒体的兵荒马乱,记者们不知道找谁采访,不知道怎么应对公众的疑问,松鼠会迅速组织起了写作力量,进入到了大众媒体的视野。
在科普资讯匮乏的年代,内容供给以及受众都极其狭窄,除了南方周末的科学版以及新京报的新知周刊,整个媒体圈几乎没有常设的科普版面。科学松鼠会的成立,使得散落各处的科普写作者在平台中得以汇聚,对外统一提供稳定高质量的内容,在科普的死水塘中砸出了一圈圈涟漪。
科学松鼠会注册的主体名为“哈赛科技传播中心”,“哈”取意为喜欢,“赛”则取意为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
最早的松鼠们都是理想主义者,不仅作者们有强烈的科普传播自觉,还自带干粮撑过了松鼠会最初的两年。但随着松鼠会的发展,运作资金慢慢捉襟见肘,松鼠会早年参加过不少项目评审申请经费,但每到最后一关总被刷下来,那时评委们都觉得搞科普不算公益。
不得已,姬十三决定成立商业公司挣粮食,而“科学松鼠”会依旧保持公益属性独立运作。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即使我被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已故著名科学家霍金依此为他的书命名为《果壳中的宇宙》,意示自己虽然被囚禁于轮椅之中,但思想依然可以驰骋整个宇宙。据说姬十三在洗澡时脑海中被这句话击中,也依此命名了他所创立的科普平台,果壳。
果壳延续了松鼠们的理性主义,有两位开发人员甚至兼任了中文维基百科的技术骨干。他们天然的传播自觉决定了果壳以及旗下的核心内容生产者必定会是公众知识分子,参与公众科学生活。直至十年后的今日,果壳依然致力于打破文理的界限,让科学流行起来。
公众是需要科学讯息的,因为它几乎与日常生活的一切息息相关。但科学是需要基础训练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有着极强的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必须要有品牌能消解不对称风险,这决定了科学传播者必须走入社会公共话题、参与公共讨论、接受社会争议。
由汶川大地震开始,果壳一路走来,参与了诸多公众事件,策划了许多经典话题:注册谣言粉碎机,成为中文互联网辟谣的核心力量,也是现在微信官方合作辟谣平台;主动联合了国际灵长学会叫板违规从事动物表演的湖南卫视《奇妙的朋友》节目组,直至节目停播;今年就三文鱼命名规范问题叫板水产协会,虽然在巨大的行业利益面前没有撕开口子,但也广泛地教育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当然最被公众关注的是有关转基因旷日持久的论战。
2009年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邀请了姬十三以及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在那场节目中,他们在讨论如何避免耳机线纠缠在一起。
崔永元:我的第三种你听听,缝在衣服上,这头接手机,这头放这,它永远不会缠在一起。第四种。南方周末记者想不出来了,我赢了,谢谢你。我有没有点科学松鼠会的味道?
姬十三:你可以来申请加入我们。
崔永元:但是我可全是这个跟科学不沾边的答案。
姬十三:没关系。像她(小姬)也经常不沾边,我们也欢迎文科生加入。
崔永元:好看,怎么做到的好看?
姬十三:把生涩的科学术语尽量去掉,把知识性的东西融在故事里面,涉及到很生涩的那种术语,以及大段原理解释的时候,多用比喻。
崔永元:重点说说有容吧,有容我觉得非常重要,包括刚才我们这种不着四六的答案,大家都抱以掌声,表示同情,这都是有容,怎么能做到有容。
姬十三:就是要心胸宽广,比如说有时候会涉及到中医宗教这样比较敏感的话题,就会有些人跑过来来争吵,然后有时候难免言辞很激烈,我就是讲理,但是不要人身攻击。对,多讲道理。
2009年《小崔说事》,居中为崔永元,右三为姬十三、右二是现任果壳COO姚笛、左一为果壳联合创始人桔子
4年之后,崔永元宣布赴美拍摄转基因纪录片。姬十三兴冲冲地写去一封邮件,给了调查转基因问题的几个建议,并表示愿意协助联系顶级研究机构,但并没有收到崔永元的回复。
待2014年纪录片发布,果壳与科学界一片哗然,之后在果壳年度谣言评选中,此纪录片名列榜首。
双方决裂。
2016年,崔永元成立有机食品公司璞谷塘。
科学话题就是这么容易让亲人反目成仇、朋友割袍断义,冲突背后映射出的是科普的艰辛、公众的不理解。根据今年中科协发布的《中国科学素养调查》,国内的科学素养率为8.47%,距离美、日、西欧20%多的数字有着很大的差距。
科学思想包含着浓烈价值观,很难如财经、消费、娱乐等话题那般引起更广大群体的情绪共鸣,但情绪背后链接的全是实打实的商业价值,诸如“胶原蛋白逆生长”、“酸性身体有害健康”等谣言背后都藏着百亿级的消费产业。
姬十三说他不担心,虽然目前国内科学素养率仅有8.47%,但相较于2010年的3.27%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而每一个百分点都对应着1000多万人群,增量不容小觑。随着最高领导人“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的观点提出,以及去年中小学课标里“科学”课程的加入,将给未来科学爱好者提供充足的土壤。
创业如同混实验室
在果壳成立第二年的时候有过一场关于“午餐到底应该几点吃的辩论”。
那时果壳在办公室旁边租了民宅当厨房,做饭的阿姨会每天12点准时送来办公区。如此运行一年之后,有编辑写邮件向姬十三发难,标题是一句编辑们的口头蝉——这不科学。当时果壳上班时间是11点,但晚饭又是7点才开,这位编辑觉得对于吃早餐的人而言,两段就餐间隔太不均衡。
但也有很多习惯熬夜写稿的编辑觉得时间刚刚好,两方在群邮件中展开了辩论。姬十三索性搭了个演讲台,让大家各自围绕生理学、心理学、企业管理的角度进行演说,然后投票表决到底该12点还是1点吃饭。
表决的结果是吃饭时间不变,但上班时间提早到10点。
后来这套规则得以保留,逐渐发展成为项目孵化制度,果壳任何成员都可以提起新产品立项申请,评审大会通过就可以启动,谁提出谁就做项目经理。
姬十三在成立松鼠会之前没有任何的工作背景,创业方法论全部来自于实验室,在他眼里创业和混实验室其实差不多:
都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
大部分时间都是提出假说,作基础核心假设,然后用最小成本验证;
做自己的老板,抗压能力必须强,他说他听到最悲催的故事其实都发生在实验室
姬十三对团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确定,要不咱们快速实验一下?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以”证伪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他认为“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2012年硅谷创业宝典《精益创业》传来中国,其中“最小化可用产品”以及“敏捷开发”理论都与”混实验室创业“的心法不谋而合。
在这套心法下指挥,果壳产生了近二十个媒体号组成的传播矩阵,而且还做了大量的创业的项目,其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果壳空间、果壳问答、童学馆、吃货研究所、果壳美丽、MOOC、在行、饭团、果壳少年等等。
失败是成功他爹
有的项目做的还不错,例如主打科学文创的”果壳商店”爆款单品物种日历去年仅次故宫日历,成为了品类第二名,收入数千万;独立发展科幻产业的未来事务管理局签约了刘慈欣、韩松、郝景芳、陈楸帆等知名科幻作家开发影视作品,去年获得了A轮融资。
但不少项目也停止了运营,包括一度占据全国慕课用户60%的MOOC学院。前耶鲁大学校长、全球最大慕课平台Coursera CEO Rick Levin曾两次到访果壳,因为他发现Coursera注册用户第五大源头竟是遥远的东方国家的科普网站,排在前四的是Google、Facebook、Linkedin和YouTube。
图为果壳COO姚笛给Rick Levin讲MOOC学院的评价算法
后来战略合作者Coursera放弃中国市场,果壳MOOC学院也停止了运营。据说现在慕课深度用户都去B站找资源,而退出MOOC学院项目的人则成为了果壳新教育产品饭团与果壳少年的核心成员。
不过要说最大的遗憾,应该还要算主攻科学的问答平台——果壳问答。果壳问答上线时知乎诞生仅不到半年,尚处于内测邀请的早期,果壳问答据说给知乎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科学问答是有历史的。早在19世纪,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便在洋务派大臣李鸿章所创的江南制造总局创刊《格致汇编》,其中最受欢迎的板块便是“互相问答”,以1878年1月出版的第二年第十二卷为例:
嘉兴来信问:催花早开,闻东洋有此妙法。不知其法如何?
杭州来信问:西国有测冷热或电气等表,未知亦有测光之表否,请问光有何法可测之等语?
汉口来信云:常见有风旋成螺旋形,中国名为旋风,又名羊角风,其旋转时能带动各物,旋至空中,请问此风因何而成,致有如此之力云云。
当时《格致汇编》每期发行量3000本,即使放在今时也算成绩不菲,只要出版便一抢而空,但这招在这个时代反而没有那么灵光。
归其根基,作为科学传播平台的内容有是非、有对错、是可能有唯一解的,当有人贡献出了优质的答案后,就不需要新增回答了。
但经验分享平台在“XXX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的语境下,不同体验之间不一定有高下之分。例如,当用户想了解如何种植花花草草时,A用户分享成功的种植经验与B用户总结的失败经验可能有着同样的价值。
局限在科学惯性思维下,果壳问答只能成为知乎的科学子板块,果壳问答也早早停止了运营。
此后,知乎在问答领域一家独大。
姬十三倒是没有惧怕这些失败,他有句名言叫做——失败是成功他爹,意思是失败不一定会生出成功,但爹却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初创公司资源毕竟有限,项目多了之后就出现了冗余以及资源协调的困难。后来果壳内部启动了项目制改革,把包括开发在内的员工都打散分进了各个项目组,一来无人愿意认领的项目自动放弃,清理冗余;二来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优化了资源配置;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是人才梯队的培养,尤其是优秀的项目经理的培养。
姬十三自己带领的中国版Medium“十五言”也被评审会否决,他也因此腾出手来做了在行与分答,反而成为了2016年互联网圈一时风头无两的产品,42天卷走1000万用户,A轮获得腾讯、红杉超亿元的投资。
穷科学
今时评判果壳,无疑是一家成功科普新媒体。目前微信公号积累了近400万关注、旗下微博矩阵有几千万粉丝、无论是之前百科榜还是现在的科技榜,也长期占据新榜公众号排名的头把交椅。
果壳的用户群体可以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层为核心的科学青年,他们大多数是理科专业出身,视科学为价值观;第二层是有好奇心的人,他们可能关注了果壳矩阵中的部分媒体账号,也偶尔消费一些产品,但不会天天刷果壳的文章;而第三层的用户可能平时不会关注果壳,但是果壳的文章能给他们带来帮助,遇到困惑的时候会想到来果壳看辟谣。
影响力已现,但作为一个商业公司总归是要站着把钱挣了,而媒体又偏偏是离钱比较远的一个行业。
果壳的天使投资来自前挚信资本、现红杉资本合伙人郑庆生的一次机缘巧合,他说姬十三是他在自己投资的豆瓣上私信认识的。“我看到姬十三经常发他们在 SOHO新装修的房子和活动宣传,查了下他和科学松鼠会觉得背景很有趣,虽然对他们商业模式有顾虑,但还是决定试一试,就联系了。”
媒体的商业困境在于下游业务无论是整合营销或者内容电商模式按常规估值算法都难以获得特别高的资本认可,除了新浪等老牌门户、大宗消费的汽车之家、转型商学院的创业黑马和押宝知识付费的罗辑思维,行业中暂时还没有出现独角兽(十亿美金)级公司。
今年果壳前三季度营收过亿,虽然谈不上暴富但有了盈利再加上账面趴着的融资,也不能算穷了。
但早年间的果壳是真穷,2013年春节前靠着供应商的一笔回款才把工资和奖金给发了。此时,姬十三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但却是面带欢笑地告诉大家,果壳目前否决掉了80%的合作意向,累计金额近1000万。
有许多保健品、奶粉、医疗行业产品觊觎着果壳的科学属性,但不碰它们则是果壳的底线,姬十三说:“我们可是科学文化品牌。”
编辑们并不知道年后到账的投资将为他们续上一命,但当时也没有人真正在意资金状况,因为他们都是果壳的“内容合伙人”。
共生
果壳是罕见地全力孵化自己 KOL 的媒体机构,官方主号会时常转载编辑们个人微信公号的文章,微博也日常转推自家编辑的内容。
通常自家员工的作品都会被视为职务创作,鲜少媒体对自己员工会采取这种组织形态。因为在没有强有力的经纪合约捆绑下,培养新人就不得不面对他们羽翼渐丰后另起炉灶的风险。
在果壳市场总监冯颖眼里看来,果壳虽然帮助过编辑成长,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自己的能力。因此果壳并没有完全将其视为自己的财产,通常还是以行业KOL (意见领袖)的眼光在看待,并建立了相应的利益分享机制。
现在果壳的编辑几乎各个都是微博大V,粉丝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不仅在动植物、天文、地理地质等自然科学领域,在食品安全、健康卫生、美妆护肤等一切与科学生活方式相关的领域,果壳都正在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
图为部分果壳编辑与作者微博,截图自2018年11月8日
不仅对自己编辑是如此,果壳也从未视过其他科普 KOL为竞争对手。
作为科普媒体机构,果壳是一枝独大的,但随着公众对科学信息需求加深,科学心智下细分出了许多小的爱好者圈层,例如鸟类圈、博物圈、贝壳圈、多肉圈等等,不一而足。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中,果壳都面对着非常强劲的自媒体品牌,这也是所有垂直媒体都会遇到的挑战。
从商务的角度上看,每个品类背后链接着不同规模的商业价值。有的品类比如医疗或者母婴链接着巨大的市场前景,诞生公司级的机会;有的行业例如某种动植物爱好者,虽然也能吸引大量关注,但是背后商业潜力比较小。但无论生意大小,果壳与这群潜在的竞争都者维持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只要有助于科普事业的发展,大家都是科学的推广使者。
果壳MCN负责人淳子信奉“价值共创”理念,她说:“我希望帮助所有致力于从事科普工作的人,一来这是果壳的初心,二来整个市场必须共同做大这蛋糕,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整个市场空间的增量、如何重塑整个价值链条,而不是考虑自己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
价值共创理论需要在整个市场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淳子说:“从今年数据来看,科普传播的市场的确蛋糕在做大,如果哪一天蛋糕开始不长了,那么果壳也肯定开辟出了新的战场,这也是我们未雨绸缪正在做的事情。”
也要负责搞笑
果壳的基因是科学的,早在2013年,就拿到了世界顶级学术出版集团embargo的权限,可以在学术论文发表前查阅原文并且获得作者联系方式,如今已拥有超过2300种学术期刊的数据库查阅权限,旗下的“科学人”品牌,更召集了超百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成为顾问团成员,不乏院士在其中。
但果壳也是有意思的。
2011年美剧《生活大爆炸》正在搜狐热播,《南方周末》的记者循着剧中“谢耳朵“式的极客趣味采访了果壳,写下了名为《理科生也有春天》的报道,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告诉公众理科生原来不都是死板、古怪的宅男,这让姬十三感到哭笑不得。
理科男其实可以很酷,那位记者肯定不会想到果壳后来成了国内唯一拥有自己恐龙的公司,因为果壳作者、古生物学家、邢利达在《古脊椎动物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时,与团队决定将新恐龙命名为果壳綦(qi)江龙;理科男浪漫起来更是没边,果壳编辑steed用太阳、地球、月亮做成了一枚克拉数无法超越的“钻戒”向女朋友成果求婚,还顺便拿了格林威治天文摄影大赛一等奖。
图为果壳綦江龙漫画
图为steed日全食求婚“钻戒”
科学研究的殿堂很高深,但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科学的文化也可以很有趣。看硬核科幻小说的人没有多少,但看科幻大片的呢?
俯视果壳近十年的运营节奏,最关键的是踩准了两个窗口节点,第一个是科学兴趣社区带来的原始用户注入,第二个是在微博和微信端初期时坚决果断的投入,获得了大量粉丝。果壳现在正经历的就是果壳获取用户第三个关键的节点,丰富娱乐化形式,开拓新战场。
为了使科学真正能流行起来,近一年以来,果壳创造了更多用户发生接触的窗口。承办与中国科协合作的演讲品牌“我是科学家”,内容在各大视频平台可见;在北京天桥剧场策划了第一期“有意思博物馆”,吸引数万人到场,以至下午场馆就不得不限制了观众进场;联合浙江科技馆发起中国版“搞笑诺贝尔”—菠萝科学奖,向好奇心致敬。
很快,果壳即将推出自有品牌的沉浸式展览,与B站联合出品的《你听我解释》将在月底发行,Discovery 已经不能满足姬十三的胃口,他说未来目标是做大 IP,科学的迪士尼才是果壳的星辰大海,无论什么程度的科学爱好者,果壳都希望有东西能满足他们的期待。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果壳正不断发掘能科学心智下能覆盖的内容品类,上至教育、下至娱乐,内容的生意都是姬十三想俘获的对象。
一切如同十年前那样,贯穿其中还是基因里的科学传播自觉。
或许,无论你如何用轻松随意的方式去包装弦理论和宇宙辐射,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们还是显得太遥远,一个年轻民工可以为买iPAD卖肾,但了解相对论却不能立即让生活变得更好。
现代科学技术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进入到中国,西方列强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时候,天朝上国依然视其为“奇技淫巧”与“雕虫小技”。鲁迅《呐喊·自序》中写到,“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是排斥的”。
现在社会化媒体愈发不鼓励人们深度思考,抖音和快手上获得一次满足只需要15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以前总统在晚间新闻中平均能露出43秒,但现在只有8秒去发一则声明,人们似乎不可逆地依赖第一印象去认识世界。
而第一印象,往往却是科学的宿敌。
正所谓求仁得仁,果壳也许终究很难与BAT 齐肩并行,但只要它能继续推动科学能更加流行,只怕果壳们希望斗争能来得更猛烈些才好。
2014年12月12日,果壳宣布获得了2000万美金C轮融资;同日美团宣布获得7亿美金D轮融资。著名互联网评论人阑夕却在文章中写到:
“一早就被姬十三的2000万和王兴的7亿刷屏,有趣的是仿佛2000万获得了更多的祝福。商业的效率固然重要,可是打动人心的商业更有魅力。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你想做一些温暖人心的事情,一切都还来得及。”
一切都还来得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朝外大街061(ID:cwdj061),作者:吴雲飛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