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健身一年后
2024-02-26 15:22

恢复健身一年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疲浪主义 (ID:dada_molly),作者:毛利小张,原文标题:《恢复健身一年了(居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作者在经历了一年的恢复健身后,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 💪 作者成功恢复了一年的健身,克服了困难和惰性

• 🧠 发现身体和大脑都有记忆力,即使几年过去了,身体也能记得早年的养分

• 😌 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健身routine,使健身不再占用意志力,增加肉体信心

早上出去健身的时候恍然惊觉已经是2月底了,农历春节和公历新年之间的交叉月总是让人对时间产生感知误差。去年的2月底,我从16个小时的飞机上下来,顶着疲惫不堪的大脑和三年来倦怠、蹉跎、肥胖、毫无生机的身体,拖着行李走进纽约的公寓。时差倒得慢,凌晨4点醒过来,很难再睡着。百无聊赖中决定起床运动。


运动这个词在此之前已经离我很遥远了。这个公众号往前翻3~4年,还有可能找得到我在广州时候的生活routine,健身、跑步,极其规律也偶尔用力过猛。搬来上海,口罩成为生活日常,再加上工作繁忙日夜颠倒,这一耽误,三年就过去了。


肥胖倒还好,我的生活里面本来也很少对镜审视自己,自拍不多,从小拥有比较正确的自我外貌认知:不胖的时候也没有倾国倾城,胖了也就是雪上加霜一点,算不得什么大事。


但是随之带来的健康问题,以及一种如影随形的沉重、虚弱、冗余、迟钝,却萦绕在每一天的生活里,好像把脑子也蒙上了一层黄沙。


三年里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复健,但实在是太难了,固定的生活就会有固定的惯性,从里面挤出时间并不是最难的事,最难的是从中挤出那一点足够独立和坚硬的精神,去抵抗生活的惯性,熬过刚开始的笨重和挫败。


我并没有挤出那样的精神,不过还好也没有因此更加挫败。


所以固定的惯性如果有裂痕,就给了一些天然的机会。托时差的福,每天早上多出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总能拿来动一动。


过程一开始非常艰难,就像此前无数次的失败一样。一副三年晚睡晚起的疲倦身体,面对陌生已久的运动,产生了强烈的排异反应。搞笑的是大脑还一直保持着对自己“健身人士”的人设认知,一个动作来到脑子里的时候,核心收紧,肌肉发力,门儿清,但做出来全都变样,核心早就没了,肌肉也都退化成了脂肪。


身体和大脑就像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看起来还在一张床上,其实早就已经不知道对方是谁了。


与其说这一年证明了意志力尚存,或者说是自律战胜了惰性,不如说恰恰相反,持续一年对我来说是个意外,就好像我随时准备好接受又一次失败,只是恰好因为它越来越“背景化”,越来越不需要动用意志力,越来越不需要感受到“努力”的存在,所以才意外地、无痛地持续至今。


第一个阶段的复健都是在家里完成的,因为刚开始体质实在是太弱了,去健身房又要花钱又丢人,专门花钱去丢人,而且还不知道能去几天,怎么看都不划算。所以在家里铺上垫子,switch的有氧拳击和YouTube的健身操轮着来。状态好就练60分钟,状态差就练10分钟,与其说是健身,不如说是重新找回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它需要重新认知一下当前的身体,柔韧性和负重分别在什么水平。


第二个阶段是跑步和健身房轮着来,一方面是因为天气暖和了,Huson River河边是跑步的好地方,另一方面健身房也勉强能进了,至少可以确保不会花了钱又不去。这个时候是规律的运动,但还是需要调理身体状态,状态不好就休息,练四五天,总要休息一下。


从Apple Watch给的最大摄氧量等运动体征判断,当然也结合自身的感受,差不多6月份左右,我的身体就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健身的水平。这个速度比我原本想象的要快很多。我发现身体其实有非常好的记忆力,从前训练的痕迹,以及动作的肌肉记忆其实全部都在,只是被更沉重冗余的状态压下去了,只要复健一段时间,状态就会慢慢回来,至少比从零开始要快得多。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甚至挺感动的:身体原来和大脑一样,你明明喂了它那么多垃圾,几年过去了,它居然还能记得早年的养分。自己真好,我是说身体和大脑。


第三个阶段,也是最接近放弃的一个阶段,早期的复健目标已经达到了,于是那种熟悉的“用力过猛”开始出现。想要练得更好,这种欲望又连带入侵了饮食习惯,需要吃得更科学健康合理,于是训练焦虑和饮食焦虑都出现了。


今天练什么?上肢还是下肢?具体哪些动作?练得到位吗?时间够吗?是不是今天休息时间太多了?什么时间去练?早上还是晚上?如果早上没时间那晚上有空去吗?晚上去的话晚饭几点吃,能不能吃?练前不吃怕练不动,练后吃又怕吃太多……


还有经典的饮食焦虑:早餐蛋白质没吃够,练完要补充碳水,但是总量好像吃多了;糟了中午吃多了,那晚上别吃了;糟了晚上又吃了这么多怎么办;糟了吃太撑待会儿练不动了;最近是不是脂肪吃太多了;最近是不是蔬菜没吃够又便秘了……


最极端的时候,我甚至感觉一天中所有停下来的时间,脑子里都在从各个不同角度计算怎么练和怎么吃。常年和心理问题打交道,这一套很熟了,这就是崩盘的前兆,越想越烦,越烦越容易觉得没做好,于是越来越在意。


我干脆直接放弃。正好对当时的健身房非常不满,我取消了会员,休息了一阵。吃饭也不算了,只要不把自己吃撑死,想吃就吃,算算算,吃饭又不挣钱算个屁。


这样过了大半个月,练和吃的问题又从脑子里淡出了,不再占用CPU,而身体的状态还在,我于是感觉又可以回去了。


这次没有再找器械式的健身房,办了离家最近的一家F45的会员,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全球团课健身房,简单来说和超级猩猩类似,固定时间的团课。不同的是,钱按照会员费给,随意约课,但是如果你约了不去,需要另外支付no show fee。


我习惯早上起床先健身再吃饭,所以每天提前约好第二天早上的课,睁眼就出发,上完就回家,固定一个小时的时间,跟着团课安排好的动作走,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出现。然后这一天剩下的所有时间里,我都不用再操心“运动”这件事,所有与它相关的东西,在一天中的头两个小时里就已经被解决和封存,直到第二天再打开。


早上+固定团课,也许再加上离家近,这套组合拳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有效了。当它形成一个明确的routine,就不会再占用我本来就极其稀薄、一戳就破的意志力。我甚至已经很久没有算过体脂率,也很久没有专门照过镜子,好像所有这些东西:体重、体脂、肌肉、体型、甚至健康……都是附带的东西,有就有,反正运动每天都在发生,没有也不会差到哪去。


可以说是一种肉体信心。和一年前那种面对“体检”两个字唯唯诺诺不敢出声的窝囊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话也不要说满,免得写完这篇,下来不小心又放弃了,显得很丢人。


当然丢人归丢人,我也不会因此责怪自己,等待时机,伺机而动。中年人的圆滑,也是中年人的聪明。



第一个阶段和Apple Watch较劲,记录满得能拿奖,后来日渐稀疏,变成生活背景板。



很久没拍过健身的照片了,现在打卡的方式是去健身房的ins story里截图模糊帧,很猥琐但很方便。


内文图片均由作者供图。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疲浪主义 (ID:dada_molly),作者:毛利小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