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问题:借款利息比银行高还有人会借吗?这不是高利贷吗?
高利率如何是可能的?这不是一个对的问题,应该更改为“高利率在哪里?”,才符合我这些文章的主题:互联网金融的机遇和挑战。我的判断是,债权市场是接下来五年国内金融服务创新集中之处,也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大机遇。让我们从利率开始,去破解国内所谓的传统金融机构不可打破的巫术和秘密。(btw,请大家略微忍耐接下来冗长的理论讨论,容忍作者适度装逼的读者才是好读者)
金融市场,就是现在和将来的货币交易的市场,这个差额与货币的比例就是利率。每个人对于明年今天的预期不同,其获取货币的不耐烦程度不一致,所以每个人心理上认可的利率就有差别。从理论上说,实体经济越活跃、创新和科技发展越活跃,人在当下获取货币的不耐烦程度越高,利率就越高,落实在债权服务,应该收取的资金利率就越高。可以用一句很文学性的话来表述:金融是平滑的,而实体经济是皱褶的,高利率一定是可能的。
利率取决于人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只要人对未来的预期是高于现在的,利率就是高的。所以,高利率在哪里,这个基本的逻辑,就是要寻找适当的人群,然后再考虑为他们设计能够控制风险的产品。而传统金融机构的办法是,风险优先,利率统一,这不仅是反商业的,而且是反人类的,不论这是政策的原因还是大机构的傲慢。
反商业在于,对于高心理预期的用户,他们对现在获取货币有较高的不耐烦程度,并未对他们收取足够高的利率;
反人类在于,风险优先会使得一部分本来最应该获得金融服务的人或者公司,失去了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
一个人的心理预期取决于四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个人的消费等级。一个人越贫穷,就越有可能为了现在的急迫而忽略将来的需求,收入差距越明显,低收入人群对于现在获取货币的不耐烦程度越高,就越可能让低收入人群去消费未来。这就是为什么欠发达国家利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在美国最大的P2P贷款网站Lending Club上,贫困的人群很容易被评级为E级以下,其年化利率差不多20%以上,相当于美国基准利率的几十倍。
第二,未来收入预期。某些人群,如学生、刚参与工作的年轻人,随着参加工作和工作经验的增长,可预期的未来收入会持续增长。如果目前的工资是1千元,5年之后可能是1万元,那么他个人急于提早实现更为丰富的消费,为了借款补充现在的消费水平,如买一个最新款的iPhone,可能会承担较高的利率。
如果把未来收入预期与第一个因素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收入越低的人,现在生活的限制,收入差距的外在诱惑,哪怕是极微小的限制和诱惑,都足以增加他对目前获取货币的不耐烦程度,这会驱动他们用较高的利率去获取贷款。而我们惊喜地看到,传统金融机构处理的方法绝无这种可能,照顾到这些细分的人群。
第三,考察一个人的消费的构成情况。据我了解,传统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意识对这部分做出区分。一个人的花费包含了多少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医疗及父母子女的情况。
一个可能会搬进城市的农民,会比一个准备住在农村的农民,对于现在获取货币的的不耐烦程度要高,能够承担的利率也更高。虽然农民的消费结构决定了,他们并不是一个会承担过高利率的人群,目前农村的高利率,主要是因为播种时需要的投资机会,推高了现在的不耐烦程度,以及目前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程度,让他们没有获得低息贷款的机会的原因。
最后,未来收入的确定性。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不确定性的未来收入,换取当前的确定性的货币,是愿意承担高利率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越不稳定的国家,利率就会越高,因为未来的收入获取不稳定。这就象是,雨天几率越高的地方,对今天拥有雨伞的心理预期就越高,牺牲现在利益以为将来做准备的动力也就越大。
为什么一定要寻找高利率的所在呢?这只是一种思考逻辑,并不是决策逻辑。高的心理预期,带来的高利率,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高风险。而高利率下借贷的高息,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贷方的高收益。Lending Club单个借贷虽然给予出借人高于银行存款的回报,但平台方的收益也差不多有4%,也高于银行贷款的收益率。未来债权服务的中心,还是风险控制体系,人群区分不仅仅是利率区分的需要,而且是科学风控体系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的风控体系,是接下来债权服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个人特征的考察,都是经验型的,极少有纳入风控体系的。
典型的个人特征如下,每一种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现在货币的不耐烦程度,从而影响接受的利率程度。
远见和自制能力,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远见,是要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学理科的自制力高于学文科的。受家庭呵护的人,自制力低于独立生活的。
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较两个城市的生活习惯,例如重庆和成都,重庆的人的消费习惯,就比成都的较为节约,所以,风控必然是跨地域的,加上各地金融政策的影响,贷款服务必然是越来越分散的趋势。在美国,黑人向来缺少节约的传统,所以,他们总是习惯于借贷,一个专门针对黑人借贷的公司已经IPO了。
寿命的因素,是取得收入的人的生命的预期,一个人自私的程度,是否有盲目地追随享受的社会倾向等等。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发现所有这些高利率的可能性之中,贷款的供应方的增加,以及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并不会减少人们对于利率的预期。所以,互联网金融核心的仍然还是在于金融,在于产品设计,而非互联网。而且,不仅P2P网贷,在接下来的2014年,互联网金融创业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预告:“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的后续文章:农村金融,未开拓的处女地;汽车市场,2014互联网金融爆发的引擎;如何撬动房产金融市场,敬请期待。
附:既然在自媒体发布,就夹带点私货。中国一向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第一位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国外怎么认识呢,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继承者,马克思首先还是伟大的哲学家,当然几个世纪批判也没有停过。最有意思的一个来源于沃格林,指责他是灵知主义,普遍存在神秘主义结构。波普尔,说他是个算命的,缺乏可证伪性。还有说他坚持的是决定论的。然后哈耶克,关于个人权利的,哈耶克是个经济学家,是不是觉得因为对于剩余价值、供需、价格之类的批评不够彻底,到最后都入魔了,好好的经济学家,居然写了一本政治评论,居然成为他最出名的书。韦伯,道德评判说,恨不得说他是马基雅维利第二。萨特,阶级论,以及到后来的福山,终结论。还有就是很多国内网友的批判,说他大半辈子忙乎跟恩格斯相互窝藏对方情妇做保姆的斗争。个人看来,马克思最稳固的学说,其实还是经济方面的,到了二十世纪才有比较有效地反驳,事实上越是简单的理论,越难以反驳,奥地利的经济学家们虽然写了十倍的书来反驳,但解释框架一直没有什么更新。倒是费雪,从利率的角度,在供需分析框架和生产力理论外提出一个有趣的解释框架,也就是本文使用的框架。国内学者们对马克思的批判一向没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