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Tech(ID:S-Tech1014),作者: 左煊晅,原文标题:《这可能是你玩过最扎心的模拟养成游戏——《中国式家长》中的教育现实 | SexyTalk》。
近期,一款叫做《中国式家长》的轻松休闲模拟类养成游戏在steam平台爆红,游戏的机制很简单:你将站在上帝视角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在一代代的轮回中,唯一的出路就是引导着孩子从出生到经历十八年后的高考,迎来大结局。
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戴起VR头盔,穿着潮流运动鞋,用两倍的速度提升着智商和魅力,自己家的孩子还在东北玩泥巴。
别人家的孩子已经选秀一把手,技能门门清,出去给父母涨面子,自己家的孩子还在残酷的面子对决中被亲戚奚落,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特长。
《中国式家长》爆红的关键不在于游戏元素多么丰富,而在其展现出的中国特色教育唤起了许多玩家的人生回忆,其中很多巧妙的细节设计,总能让玩家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高呼一声“这个游戏过于真实”!正如制作者“墨鱼玩团队”在游戏介绍中的话:
这可能是你玩过的最扎心的模拟养成游戏!
一般而言,沙盒类养成游戏会提供给玩家丰富的选择、随机性和高自由度,让玩家所操控的角色尽可能成长为你所希望的样子,从而模拟平行世界线中的别样人生。但在体验《中国式家长》后,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却是面对中国式教育的无可奈何。
面子文化:个人与集体利益密不可分
在《中国式家长》中,很多玩家都对平衡父母满意度和个人压力感触颇深。恰恰如此,在游戏中这两项数值呈正比增长,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家长与子女二元对立的矛盾写实。
中国青少年大都产生过这样的苦恼:我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正好是父母反对的、抵触的事情。简单来讲,父母希望孩子专注于学习,通过高考考入优质大学,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因而孩子的学习娱乐生活也被限制在这样的框架中。
父母对子女的严格管教,一方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前程似锦,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博一点面子争一口气,为家族争光。父母与子女利益的冲突,不外乎是个人选择和家族利益的冲突。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社会是如何将个人、家族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紧密相连。
中国语境下,个体和集体利益实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在中国社会中没有绝缘的个体,看待每一个个体,都要将它放在与整体的关系中。
儒家文化强调“家本位”文化,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与其家庭利益紧密相连,背负着传承家族、发扬光大的责任。
在《中国式家长》中,我们能经常看到孩子表现与父母的面子挂钩,这就是一种将个人利益和整个家族利益相联系的表现。比如与远方亲戚攀比孩子特长的面子对决,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的却都是些“我家孩子拼音记词特别快”、“我家孩子钢琴绘画一把手”、“我家孩子能背圆周率”、“我家孩子玩游戏充钱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乍看上去,这些事情并没有攀比的价值,而对于“中国式父母”来说,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和整个家庭的面子挂钩,在任何一点上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丢了整个家庭的面子。
中国式的“面子文化”是在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群体性文化心理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1894年,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在其书《中国人的性格》中提到,面子是“打开中国人许多最重要特性这把暗锁的一把钥匙”。他认为“面子”就是一种“做戏”的行为,中国人民习惯于将自己放置于戏剧的某些特定场景中表现。
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更透彻地分析了这种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人际互动: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他人留下更好的印象。“面子”代表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财富、权力以及关系网络,“面子”的大小即是个体社会地位与名望高低的象征。
鲁迅先生最早开始了对中国人独特“面子文化”的探讨,他认为面子意识与人的身份和地位相联系,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能力和地位的评价,以及他个人所假想的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所应有的地位。
鲁迅先生提到,“面子文化”的形成是中国长期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结果,一来它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制度密不可分,二来维护封建宗法和等级制度的“礼”也对这种心理影响深远,三则是因为以伦理道德至上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
高考壁垒: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其实从另一角度看,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不仅仅是满足自己面子上的虚荣,他们总会无数次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为你好,学习也是为你自己学。
这也没有错,这其实是中国教育现实中的另一大难题:高考不仅作为人才选拔的平台,也是促进阶层流动和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对绝大多数社会中下层的家庭而言,高考就是唯一一条打破阶层壁垒的出路。
制作者“墨鱼玩团队”在游戏介绍中写到一段话“你,扮演一个出生在普通中式家庭的孩子,体验一段从出生到高考的成长之旅……在这个飞速发展、阶级固化的时代,你的目标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实现?”
阶层固化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学大师布迪厄的认知中,社会并不是一个机会平等、完全竞争性的简单赌场,实际上社会行动的参与者起点都是不平均的,他们作为行动者的异质性体现在其占有的资本不同。
通过财富、能力一代代的不断传承累积,整个家族也不断向社会高层流动,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变为书香门第、商界巨贾、运动健将,一切皆有可能。随着父亲的财富、名誉、社会地位提升,孩子在成长中能获得的机会和奖励也更多。
也许第一代,你捧着每月60块的零花钱,拿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怎么学也学不明白,但数代之后,500块的零花钱让你轻轻松松聘请特级家庭教师,加上一个智商超群的资本家父亲,自己的智力也差不到哪去,不费吹灰之力学通五大学科考上清北。可以看到,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的差距已经让你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
另一位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在其社会学著作《我们的孩子》一书中也曾讨论过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他从家庭机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条件和邻里社区四个方面出发,研究了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中日渐加重的不平等从何而来。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进入学校之前的婴儿的成长环境和离开中学后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父母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决定了他能否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而在游戏中,孩子的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也决定了他是否能以更高的效率在规定时间内学完六大科目。很多玩家调侃,自己用“三生三世上清华”,在这样一种想法下,是不是玩家也在无意识中将自己“上清华”的愿望寄托在了下一代的自己身上?
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线性的人生,正所谓十八年又十八年,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不停地重复着高考跨栏一百米跑的过程,孩子也越来越像一个为了高考而生的学习机器,这种注定的宿命令人惋惜。
《中国式家长》中渗透了两位80后游戏制作者对于中国教育、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很多思考。个人价值在集体主义面前的牺牲、阶层固化和教育公平,面对父母期望与孩子个性之间的矛盾,是否能从中找到一个合理发展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欣淼. 鲁迅论面子文化[J]. 鲁迅研究月刊, 1996(4):19-26.
[2] 姜彩芬. 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3):116-120.
[3] 李全生.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 东方论坛, 2003(1):8-12.
[4] 沈镇. “寒门难出贵子”——读罗伯特·帕特南的《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J]. 美国研究, 2018(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Tech(ID:S-Tech1014),作者: 左煊晅,编辑:蒋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