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赵元任,他心力自由
2024-03-03 08:10

最近很火的赵元任,他心力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上海作协会员),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近期热门人物赵元任的生平和成就,强调了他的学识广博和对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作者通过赵元任的经历,讲述了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思想和提升个人能量和心力的重要性。

• 💡 赵元任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个既精通古今又懂得文理科知识的全才人物。

• 💡 他通过记录日记和注重记忆力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 💡 赵元任注重纯粹化和提纯自己的思想,追求学习的底层逻辑和普遍性,以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最近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的热度莫名起来了,人们说,他是被称为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人,胡适在他面前都是“学渣”,他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个既精通古今又懂得文理科知识的全才人物。


我对于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派的研究热情一直是很高的,因为我觉得要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里,在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万有应用,需要极大的能量和心力。


很多读者会说,整天写苏东坡、王阳明、赵元任等等这些超人,跟我们普通人无关,但我觉得,他们就代表了“人类能量库”,没有心力的时候,去看看,去汲取一点,也是好的。就像荣格说的,“去一个小溪中舀取一帽子的水”,只需要你弯一个腰那么简单。


前两天听一位老师说,一朋友十年前还有几亿身家,如果这几年什么都不干的话,会活得不错,现在投资的都亏光了,身边都是仇人和是非。不景气的时候,很多矛盾和是非就产生了。


很多人都在关注大环境和未来趋势,其实我觉得赵元任先生就可以先给我们一点特别的提示。


《赵元任早期自传》里,他写了很多自己学习生活的事,对大环境描述非常少,其实不是他不想说,他会特意点到——“截至现在,我对世界的大事所述无多,那是因为我对这些事极少注意,惟我在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开始时确曾记:‘何等荒谬!’”


活在自己生活的本质里,做自己能做且可以一直做的事。


最近阴冷,我就看了很多古籍,那些“外枯中膏”的古籍,让内心自热。其实,所有的哲学终极都在告诉你,此生找到自己,形成自己的核心思想去做好自己。


就连《宝积经》都说:“一切诸法,系如幻化,是中却有一法,和合凝集,决定成就。”大概就是凝神集命,找到自己能合成的核心和气质吧。



讲哲学有时候太玄,我们还是继续讲具体的人生。


赵元任,1910年,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取得第二批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名额,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取得哲学博士。美国人曾说,“赵先生永远不会错”。


在他面前,胡适自称“学渣”,留学美国期间,他主修数学,选修了物理学、机械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音乐学等等课程,然后,在每个领域,他几乎都成了大师。1919年,他在康奈尔当物理学讲师。他曾创办过《科学》杂志,也加入了“世界语俱乐部”。


大家还记得吗?我曾经写过他的夫人杨步伟(延伸阅读:《对你的敬意,从方块肉排到红烧猪蹄》),里面提到,他是江苏常州人,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会33种方言)、音乐家(其母亲擅长昆曲,父亲擅长奏笛,他自己剃胡子的时候都能创作歌曲),被称为“录音机的耳朵”。最著名谱曲的一首是《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是1921年刘半农在法国留学的轮船上写的,1926年赵元任为此谱了曲。


33岁时,他就与王国维、梁启超及陈寅恪并称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最年轻,最博学,他教过数学、中国史、哲学、物理、心理学、中国乐谱乐调与西洋音乐欣赏等等。


他的命好吗?也不能绝对如此说,他是殷实富裕的家庭长大的,但是父母在他12岁的时候,1904年,相隔三个月就双双离世了。那几年,他身体柔弱,还经常心脏疼。


他写过:


“有一次我长时期卧床,连续发烧,大概是得了伤寒病。我没有胃口,浑身麻木,羸弱不堪。可是我记得躺在温暖的床上,倾听庭院里的雨声,一如我在北方在同样情形下所享受的那样。另一种病痛是眼睑时常发炎,也许是沙眼作祟,几乎二十年后,我确曾患过沙眼。”


大家都有一副命运的牌,好坏夹杂,最后能不一样,能做到那么多事情?其实全凭自己的“心力自由”!



富家子弟多的是,人生路得自己走。心智和心力要自由,遇到事情都知道怎么办,从赵元任的人生里,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我想第一点,是记忆力要好,且愿意随时调取记忆和有方法地记录,他连续不断写了70多年日记。


记忆力好这件事,其实是可以训练的,不是用方法训练,而是用哲学训练。


要留心自己的记忆力,观察自己的记忆力,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就像柏拉图说,记忆就是知识。


他出生在天津,后来去北京,四岁开蒙学习,他就开始记事了,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四岁住磁州、五岁住祁州、六岁住保定、七岁住冀州、八岁住保定、九岁住冀州、十岁回常州……直到他爷爷去世,他们从北方搬到南方,他为什么语言天赋好,可能也是跟小时候不断变换住处有关,从小就有南腔北调的体感。


他12岁没有了父母,人生大体上要自我进取和自我照看了。照看的方法是,写日记。我发现关注“心”的人都喜欢写日记,你看心学创始人陈白沙的老师,吴与弼,就写了《日录》,里面还记有梦里悟道。


从1906年4月15日,14岁的时候,他开始写日记,这一写,就是76年。日记可以关照自己的生命意识,让自己活成一个系统。另外,自己记录加别人记录他的有20多万件影像与文字资料。


第二点,是什么都是“尝尝滋味”。他能被纯粹的知识和能量吸引。他写的自传也很有特色,他说人生开始之前就是一张张照片,不会动的一景一幕,然后开始动了,就觉得好玩儿,都尝尝滋味儿吧。


从小搬家对别人而言可能是颠沛流离,对他也没有什么负担,反而养成了“齐东西”(爱收纳)的脾气。


搬家坐船,他也觉得好玩儿。自传里写:


“刚才说一走到船上,看见样样儿都是好玩儿的。撑篙的撑篙,扯篷的扯篷,把舵的把舵。碰到顶风的时候儿或是往上水走的时候儿还得拉纤。拉纤顶好玩儿了。一排人在岸边儿上拉着走,后头一根儿长绳子把船绁着慢慢儿望前跟着来,有时候儿一头儿拉着还一头儿唱歌儿呐。”


小时候过各种节,他也活在当下,甚至觉得清明节放风筝都是那么好玩儿。


“清明顶要紧的事情么,就是放风筝的最后一天。照规矩打年三十起头儿放风筝,一直可以放到清明,一共有一两个月的日子,过了清明就不许放了。到了那一天大家都拿风筝出去放得高高儿的,拿剪子把绳子一铰,就跟风筝说再见了。我喜欢放风筝喜欢迷了,晚上做梦都梦见放风筝。有时候儿放的风筝比我人还高——这是说真事情,不是说做梦——那么放了一季的风筝每次到了清明割线的时候儿,呼——!飞得又高又远,好玩儿是真好玩儿,可是看着老觉着舍不得,总像是怪可惜了儿的!”


有持续不断的心力,就是因为“好玩儿”。他甚至愿意尝一尝“电伏特的滋味”。据说,1919年,在康奈尔大学当物理讲师的赵元任,把电池的正负极放在舌头上,给自己拍下了一张照片…… 


各种各样的当下,他都用心去尝。他写:


“不是我说过,滋味是尝的,不是能解说的。”


他从小对花草树木,小巧物品,都非常感兴趣。他活在“日常的深处”。


第三点,学最底层的“物理”和“吾心”,学习普遍性和万有应用。他在康奈尔的学习,是集中心力先在数学和物理上突破。然后是语言、哲学和音乐,这五个领域都是思维的底层逻辑和审美基底。我觉得这些学科,非常适合人工智能时代。


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他说“由于胡敦复对我解释过纯科学与实用科学的区别,于是我集中心力主要在数学与物理上,惟我得要满足课业分散的通常需要,我选修了美国史等课程”“在我读大学的初期,我的兴趣已扩及语言、哲学和音乐。”


在康奈尔第一年,他的兴趣就从数学转移到哲学。哲学入门是齐莱教授教的;客座讲师协佛的课值得“彻底享受”。后来协佛在哈佛指导他写博士论文。


一切如果出于因为兴趣、真爱和底层思维模型,而且能接触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那么他的心会越来越坚固而有力量的。穷山距海,无远弗届。你想找到的自己,一直都在。


他的生活沉浸在音乐会和私人演出里,还跟惟括尔斯学习钢琴和和声。他在《科学》杂志登了自己的谱曲。他甚至开始写剧本,开始长程旅行,他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丰富,比如用望远镜观察1918年8月18日的月掩等等,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段正在召开巴黎和会。


第四点,针对自己的弱处,随时启动“完人计划”,纯粹化、提纯自己。人不可能真是完人,但是存个念想也挺好的。


孟子不是说,“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为信,充实之为美,充实而光辉之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为神”。


大意就是,每个人活着就先发一个善念,好念,然后努力去行动,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充实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发光发热,大而化之。这样的话,大师、圣人、神仙,就产生了。我们不求做个圣人神仙,但是至少有好念头,做个自己喜欢的自己,要是还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已经不错了。


被纯粹的知识吸引,是很多人能提纯自己思想的方法。很多人说读哲学美学等无用之用搞不到钱,为什么很多人还在系统学习,因为人是复杂的生理动物,会有非常多杂念和情绪,现在大环境影响小心灵,不少人还得沉浸在是非和矛盾、黑暗和算计里,担忧和焦虑里,都会拖累自己的心力和精神的。


十几岁,他观察自己,有心跳心悸的病。于是,他决定戒除一切恶习,如吸烟、喝酒、手淫等,并开始按时锻炼身体。他买了一本桑道所著的《力量培养法》,在日记中记载自己常做深呼吸、长距离散步、跳高、练哑铃、荡秋千、在单杠上引体上升和翻筋斗,有时这些动作在一天之内都做。


另外,他还喜欢研究效率。为什么能够成为百科全书派,当然是让自己成为时间管理大师。他说在课外阅读方面,极欣赏怀特的《自传》、班奈特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戴莫根的《奇人的预算》及加洛尔的《猎怪兽》。也选修更多的函授课程,如个人效率课。说对效率本身比自己增加效率更有兴趣。


第五点,跟心力更旺盛的人在一起。比如赵元任后来给罗素当了助理。他记载,尽管罗素思想激烈,在日常习惯上,他却是一个完全可尊敬的英国绅士。他在不生火的大礼堂讲演,一向坚持脱掉大衣。结果,他回到北京即发高烧,住进德国医院,由狄博尔大夫诊治,后来两肺均发炎,身体极为虚弱,都开始要写遗嘱了,但依然很清醒。第二天,艾瑟大夫说罗素先生情况“更坏了”,但是杜威夫人则说不那么悲观。过了一个多月,他就是硬生生熬过来了,脱离危险,再过一个月已经能接见访问者。


活一种充盈感吧,会有奇迹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上海作协会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