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刘丽娟,编辑:十一笔的GGB,原文标题:《刘丽娟丨老年农民,搞个协会!》,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刘丽娟,编辑:十一笔的GGB,原文标题:《刘丽娟丨老年农民,搞个协会!》,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坐标广东省梅州市石马镇。笔者随爱人返乡过年,发现他们镇的每个村都有一个老年人协会。且每个村的老年人协会成立的时间都很长,基本上都超过30年,每个老人基本上都会参加老年人协会组织的活动,因而此次返乡我也重点关注了一下他们这里的老年人协会。
本地的老年人协会,基本上都是由乡贤牵头,村民共同捐资成立。以新群村为例,该村的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福利会)1989年便成立了。后在1999为修建活动中心,会长、副会长和理事就开始积极往外联系沟通拉赞助,最后收到捐款7万多元,修建了170多平的底层楼房。后续在2002年左右,本村一位早年在香港做生意有所成就的乡贤,为了回馈乡里,出资130多万,给村里做了6大项民生工程(修桥、修路、建小学、建篮球场等),其中也包括重新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
目前该村的老年活动中心有3层楼,免费对村民开放。村民可以在里面打打纸牌、下下棋等。每位老人每年交20元的入会费,除此之外,老人协会会长也会积极动员村民捐款,用于维持老人协会的日常运转。老年人协会的资金由理事会专门管理,每年会向村民公布相关财务情况。
村里老年人协会除了给村民提供免费的活动场所外,还主要举办以下几类活动。
一是每年重阳节组织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聚餐,每次大概会摆30~40桌,同时当天还会举办文艺演出。每次聚餐费用由老年人协会承担,每桌大概600元,每次活动总花费1.5~2万元;
二是高龄老人的慰问及补贴,老年人协会出资每年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一些补贴,100~200元不等,每年会上门慰问一次;
三是生病住院慰问,如村里老人生病住院,老年人协会会派代表和村干部一起去医院进行慰问,同时会200元红包和水果等;
四是村里的白事大多会请老年人协会的会长和副会长来主持,因为他们是村里比较德高望重的老人,既受人尊敬,同时也掌握许多地方性知识,如各类传统礼仪、风俗习惯等等,所以村里人都愿意请他们来帮忙主持。
老年人协会这一自治组织,在村里主要发挥了以下功能。
一是提升了老年人在村庄中的福利。其实不论是该村,还是以往调研的湖南、湖北等地的其他农村,我们会发现农村的老年人需求都较为简单。女性55岁、男性60岁以上即被认为是老人,不过这一群体也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低龄老人、高龄老人及失能老人。
一般来说,村庄内的低龄老人,大概是55~70岁这一群体,多数都有劳动能力,部分还会选择在城市务工,为下一代积累资源,也有部分在村帮忙子代带小孩等等。低龄老人普遍都还是属于家庭里的劳动力,还能为家庭贡献资源(既贡献物质,同时也能贡献人力)。
高龄老人大概是70岁以上的群体,这部分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步下降,基本上也难在外务工,村庄成为他们最重要的退养空间。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在村里的消费不高,在村里他们通过自己种菜、养鸡等实现自养。再加上子女过年过节给的费用,老年人基本上物质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对他们来说,精神上的需求是最大的困扰。失能老人在村里占比较少,一般老人到这个环节后基本都会有子女回乡照料,或者将其接到城里。
每年由老年人协会牵头组织的重阳节活动,给村里的老人提供了一个聚会机会。“我们也可以在这次聚餐中,见见很多老朋友,互相聊聊天。”“每年聚餐活动基本上全村老人都会来,每年我们也会照相。”从老年人的视角来看,大家对每年的活动都还是很期待,既丰富了他们在村庄里的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和老朋友们叙叙旧。
除了活动以外,老年人协会为高龄老人的补贴和住院老人的上门慰问,也让老人感受到来自村社的关怀和温暖。虽然钱不多,但能让她们感受到那种被人记挂、受到重视的感觉。其实多数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独感和虚无感,迫于现实压力,村里的中青年人长期都在外地务工,很少能在村里长时间的陪伴老人。比起物质需求,她们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本地的老年人协会则为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了“高福利”的养老供给。
二是增加了村社内部的凝聚力。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人口外流注定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且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农民进城也成为一个现实背景。这意味着原有的村庄结构被打破,村民和村庄间的关联、村民和村民之间的关系都面临重构。如何重塑村社共同体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本地通过老年人协会这一组织,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村社共同体的瓦解速度。一方面,通过协会强化了老人和村庄间的关联,这也是为什么需要老人缴纳20元会费的原因。“缴纳会费,表示你对这个组织的认同。同时缴纳了这笔钱,也是对你身份的认可”。老人认同该组织,进而也会积极参与协会举办的活动。
同时协会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升了老人在村的福利,进一步增强了村里老人对村庄的整体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协会也强化了外出村民和村庄间的关联。每年协会负责人都会号召村民捐款,多少都可以。通过这一行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村民和村庄间的关联,并不断塑造村庄的集体行动能力,即大家为村里的公共事务共同出资,同时也因出了钱,进而参与到公共活动的监督中来。由此不断提升了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村民对村庄的认同。
三是营造了养老敬老的社区氛围。通过日常性的活动和持续性的筹资捐宣传,一定程度上在社区内部营造了敬老、孝顺老人的社区氛围。由此,在村社内部形成良好的养老秩序。那些不赡养老人的人,会受到来自村社内部其他村民的舆论,从而失去了在村里的面子。因而在敬老爱老的村社氛围下,村内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不赡养老人的例子。
从本地的老年人协会组织来看,可以为当前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一定启发。一是,对于多数普通农业型的村庄而言,乡村振兴应该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与村民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完善养老服务、提升教育质量等等,而非投入过度资源搞美丽景观建设。
二是,可积极整合和动员村社内生资源与力量,如充分挖掘村内的积极分子、乡贤等等,将内生力量动员起来,为村民在地化养老提供良好氛围;同时也可整合起来,共同参与村庄公共建设等等,由此可以真正实现低成本、高福利的村庄公共品供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刘丽娟,编辑:十一笔的GGB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