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奈何物是人非,那27载杂志路情何以堪呐?
2012-08-17 14:00

《知音》:奈何物是人非,那27载杂志路情何以堪呐?

《三载漫漫上访路,结发妻终将重婚丈夫拉下马》、《我那爱人打工妹哟,博士后为你隐姓埋名化身农民工》......那般撕心裂肺的情感故事啊,让多少痴情男女望刊泪如雨。虎友们,还记得《知音》和“知音体”吗? 
27年前,《知音》在知音故里靠3万元起家,如今已成为10刊两报、7个子公司、两个网站及1所学院,刊报月发行总量超过1300万份,总资产达8.6亿元的传媒集团,2011年收入5.6亿元,实现净利润1亿元。如今, 这家有望成为中国传媒第一股的传媒集团在上市前陷入了“道德考量”的泥潭之中,《中国青年报》的文章《《知音》3万元起家,创刊号险些胎死腹中》,讲述了知音前史——它如何从3万元起家,发展成8.6亿元的传媒集团坎坷变迁之路。虎嗅摘录如下。


胡勋璧其人
知音传媒集团董事长、《知音》杂志社社长胡勋壁率先首创了“知音体标题”。1984年5月,当时大兴机关办经济实体之风,各地妇联都提出了兴办实体的项目。时任湖北省妇联主任的周明觉得,企业不好办,但办一本妇联的杂志,算得上个“实体”,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妇女。
后来,长期担任知音集团二把手的雷一大是省妇联机关工作人员,由于是妇联的“一支笔”,他被确定为办刊人员。雷一大说,当时他因为给报刊写稿也认识了一些编辑记者,脑子里过了一遍后,想起了《湖北青年》杂志社编辑组组长胡勋璧,他认为胡勋璧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时年28岁的胡勋璧已经有多年的办刊经验:20岁的时候,他就是武穴市田镇区委的通讯干事;22岁,担任《湖北青年》杂志社驻黄冈地区记者站站长,同时也是共青团黄冈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81年,胡勋璧调到《湖北青年》编辑部工作,随后被提拔为编辑组组长。

《知音》差点叫成《女性之光》?
当时的刊物几乎都在刊名前加上地域名称。省妇联的干部们在讨论刊名时,建议以《湖北妇女》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最后,以暂定名《湖北妇女》和《家庭内外》向湖北省委宣传部打报告,决定二者选其一。
“当时我和胡总都不满意,我们觉得刊名要响亮,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在未定名之前,广泛向社会征集刊名。”雷一大说,他们跑到邮局、大学、纺织厂征集刊名,最后一共征集来了29个刊名,其中就有“知音”。到底哪个做刊名,最后由省妇联领导和筹备人员投票决定,结果,得票第一的是“女性之光”,“知音”排第二。
胡勋璧和雷一大两人一琢磨,还是觉得“知音”好,首先,中国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武汉汉阳的古琴台。在“知音”故里创办“知音”杂志,再合适不过了。其次,这个刊名也可理解为广大妇女同胞的“知音”,跟办刊宗旨相契合。第三,“女性之光”的刊名会使内容变得狭隘。

“小清新”路线遇政策高压
胡勋璧有心将《知音》作为试验田,改变当时报刊以说教为主、缺少个性的特点,办一本真正符合读者口味的杂志。他们面临财政“断奶”、自负盈亏的压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办刊。
在创刊号选题上,他们组织了一批婚恋题材的作品,谈论人情人性的话题,还约写了一些案例报道和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文章。“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文章必须‘三深入’,即深入生活、深入家庭、深入心灵,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弘扬人情美人性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选稿主旨。”胡勋璧说。
然而,这种“清新”在当时却触上了“高压线”。在《知音》创刊号印刷时,有人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看到了样刊,当即向省委反映创刊号有严重问题。几位老干部还找到领导告状,要求停发创刊号。胡勋璧和省妇联领导急了。省妇联领导反复审阅了创刊号全部稿件,认为尽管个别文章、个别标题有些“不合时宜”,但整体导向上是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是好的。
此后,《知音》代表的纪实类生活题材刊路线延续了20年。比如,创刊号封面上是女杂技演员李莉萍的半身照片。20多年来,《知音》的封面都有一位封面女郎。名人的情感故事也在创刊号上出现,斯琴高娃的人生苦恼被娓娓道来,这也是《知音》坚守了20多年的选题;《一个离婚女子的痛苦呐喊》等人情、人性故事的出现,后来被《知音》做到了极致;《爱情天幕上一个颤抖的问号》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标题,也奠定了《知音》未来标题制作的道路。

滑铁卢  
从1987年年底开始,《知音》发行量遭遇滑铁卢:1988年最高月发行量跌到100万份以下,年平均月发行量只有80万份;1989年最高月发行量跌落到60万份,年平均月发行量只有49万份。胡勋璧说,下跌的原因,一是遭遇竞争,大量文化生活类刊物创刊;二是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杂志涨价,影响了发行量,“但更主要的还是杂志本身不像过去那样受读者欢迎”。
《知音》内部有人坐不住了,有的主张要走《家庭》的路,有的认为要像《女友》那样办刊。但胡勋璧认识到,《知音》要做到“篇篇可读,期期精彩”,他甚至要求编辑部对作者舍得进行感情投资。除了通过编辑出差、书信、电话与作者交流信息、密切联系外,对有突出贡献的作者,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作者笔会,所有费用均由杂志社承担。
为了争取到好稿件,从1997年开始,《知音》就实行了千字千元的高稿酬制度。“我要让作者享受刊物发展的成果,所以我们愿意出高价钱拿到好稿子。衡量好稿子的标准,首先是真实,二是独家,三是看影响力。”胡勋璧说,实行高稿酬制度,就是为了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例如,《知音》的撰稿人徐向林的一篇稿件,月度奖金1万元,年度奖金两万元,加上稿费7000元,一篇稿子就获得了3.7万元。

新《知音》
从1996年开始,《知音》发行量蹭蹭地往上涨,1996年年底达到200万份,1997年第5期达到280万份,1998年第9期发行量达到了320万份。为了让《知音》进一步做大做强,胡勋璧们想起了扩张之路,其中的一个思路就是“一业为主,多业发展;一刊为主,系列发展”。“我们当时也认识到,单靠一本杂志,一年12期,要创造出太大的空间不大可能,所以我们决定展开更多布局”。胡勋璧说。
1996年8月,《知音》推出《知音·海外版》,创刊号发行量即达8万份,后来增长至50万份。为了改变月刊周期太长的缺陷,1999年起,《知音》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分为上半月版和下半月版。2000年11月和2001年3月,知音杂志社又创办了《打工》和《好日子》杂志。《打工》也分为上半月版和下半月版,有“小知音”之称,创刊第二年就实现了月发行量30万份,后又发展到50万份。
知音也在向期刊出版相关产业延伸,1996年,创办广告公司、发行公司、印务公司。2000年前后,在网络投资和教育投资热潮中,知音又投资兴办了知音网站和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这两个是知音的战略性投资项目。胡勋璧说,知音的多元产业格局思路非常清晰,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即品牌产品《知音》,第二个层次是从第一个层次延伸出来的知音系列刊报,第三个层次是与刊报出版密切相关的知音系列子公司,第四个层次是战略性投资项目。在胡勋璧看来,这种发挥品牌资源优势、通过品牌资源延伸来实现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投资风险和开发成本,实现低成本扩张,较快达到产业发展目标和效益预期。
在2000年后知音传媒集团的发展中,最耀眼的是《知音漫客》。仅用6年时间,这份创刊于2006年的期刊新锐就完成了从名不见经传到世界大刊,《知音漫客》面向90后,其收入已超过《知音》杂志,利润率也与《知音》杂志相距不远。现在,基于《知音漫客》平台进行的多元开发,如图书出版、手机漫画、动画、游戏、在线商店,知音传媒集团进入了新的产业。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