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阿里巴巴2018年的“年终总结”成绩单出炉了。
总结下来该份成绩单中不乏有几个熟悉的数字:2018年里,阿里创造了3681万的就业岗位;天猫双十一总交易额达到了2135亿元;菜鸟智慧物流智能产生了5亿包裹;5年实现了2000亿进口总额;3年向达摩院投入了1000亿......
2018是阿里新零售的关键一年,而“赋能”,这个马化腾认为太过于“高调”的词语,依然是阿里在这一年里的关键词,“赋能中小企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是关于新零售提到最多的语言。其具体的成绩如下:天猫淘宝年度活跃消费者突破6亿;接受天猫新零售改造的有20万品牌;淘宝带动千万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蚂蚁金服为超过1000万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而相比新零售,其实还有一个一直被阿里挂到嘴边,但却没有刷出过太多存在感的业务,就是阿里的农村业务。
农村淘宝是马云几年前带给中国广大农村的新故事,农村电商也被称为电商领域仅剩的、还没有被完全切开的几块蛋糕之一。为此,阿里巴巴曾经提出了千县万村计划,要在三至五年内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实现所谓“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流通。2017年12月,阿里巴巴还推出脱贫基金,并承诺在未来五年投入100亿元资金用于脱贫。
就在这份成绩单中,阿里也晒出了其农村业务的总成绩:
目前,其脱贫行动已经覆盖123个国家级贫困县,覆盖人口265万,蚂蚁金服助农贷款发放超过768亿元;
通过阿里巴巴经济体,共有180万商家、3.8亿用户参与到脱贫行动中;
阿里巴巴公益和蚂蚁公益双平台帮扶贫困人口超过774万人次;
2018年全国淘宝村达到3202个,每周新增20个,约1/5的淘宝村分布在贫困县,带动超过180万个就业机会。
阿里表示其小目标是“未来农业从B2C走向C2B”——以数字化为基础,用市场化方式帮助脱贫。
阿里的成绩让人侧目,只是其在农村的布局,依然还有一些待解决的痛点,比如农产品上行和农村金融这两块难啃的骨头。
“通过互联网把贫困地区的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帮助贫困地区创收、增值,这是电商扶贫的主旨所在,也是目前农村电商竞争的着力点,但这样的‘农产品上行’,堪称是世界级的难题。”《IT时报》文章《热潮褪去,农村淘宝“瘸腿”前行》中有业内人士曹磊指出,“现在农村电商不同于以往,已进入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那第二阶段就是巨头间全方位立体式的渗透和大举进军。”
想要全面渗透广大农村地区,阿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上述《IT时报》文章中还有提到,某北方四线县城里已有40~50家村淘站,但在当地政府看来,这些店只是阿里巴巴触达村镇的线下网点,是帮助天猫商家卖货的实体店,其带动“农产品上行”的功能几乎没有体现,甚至有负面作用——这些村淘店挤压了原先村镇里的那些夫妻老婆店和农资农具店的生存空间。
对于农产品上行这一疑难杂症,阿里在2018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亩产1000美金计划”——农产品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销售,同时线下进驻盒马鲜生、大润发等。不过这当然还远远不够,阿里系商超能能解决多少卖不掉的农副产品,答案也有待揭晓。
农产品上行的问题不能解决,阿里距离真正拿下中国农村这最后一块红利,实现改善农村现状这一美好的愿景,就永远还有一段距离。
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乡村事业部总经理王建勋眼中,农村市场正是一座“冰山”,而“浮在水面上的只有20%”。他于年中就表示过,农村淘宝现在的覆盖规模只占农村市场份额很小的一部分。“农村市场空间足够大,但时间已经不多了。”随着国家战略向农村倾斜,所有人都想做农村市场,就看谁能抢得先机。
阿里抢占先机与市场,如成绩单中披露的那样,依靠的还有蚂蚁金服的农村金融业务。
虎嗅在9月曾发文介绍过,现阶段,蚂蚁金服的农村金融业务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数据化平台模式:一方面是数据平台,形成或者获得更多农业、农村、农民的数据,作为风控的依据;另一方面是贷款平台,与金融机构共同打造“旺农贷联合放款”平台。
不过,难点依然存在。比如,农村征信基本还是空白,关于农民的信用评级和线上化数据较少,如何获得当地政府的帮助,构建政企间的信任,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协调;再者,线上技术能否全面解决农村金融的风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如今淘宝“上山”与“下乡”已近5年,三四线及以下城镇、农村地区的网购热潮还在持续,消费降级的口号依然在喊,2019已来,对于农村电商这块骨头,阿里可以再加把劲了。
2018年的成绩已经盖棺定论,要在新一年中完成身份转变的逍遥子,也有接替马云成为阿里新一届阿里KOL的趋势,他于近日表态:阿里巴巴作为典型的平台型企业,具有社会属性,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乱云飞渡中创造新的机遇和价值,企业才有立身之本,这个道理亘古不变。
而有关农村电商的那些问题,希望答案就在明年此时阿里给出的成绩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