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刘沐轩,编辑:梁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刘沐轩,编辑:梁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3月22日晚发生在莫斯科郊区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的恐怖袭击,已经造成超过130人死亡。
这场恐袭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严重程度,都出人意料,甚至出乎俄罗斯情报机构的意料。
就在普京连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五天后,一场俄罗斯20年来伤亡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发生在距离克里姆林宫约20公里处的一处音乐厅内。而恐袭的主使,还是“伊斯兰国”(ISIS)组织主动声明“认领”的。
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一个曾经拥有让西方世界闻风丧胆的谍报机构——克格勃(KGB,全称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如今主要负责俄罗斯反恐和反间谍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在恐袭前后又做了什么?
一、大意的联邦安全局
从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和现场的伤亡情况来看,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似乎对此次恐袭毫无准备。由于交通拥堵,俄罗斯特种部队在事发近一个半小时后才赶到现场。
但其实这场恐袭,早有预告。
在公开渠道上,当地时间3月8日,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就曾发表声明,表示“正在监测有关极端分子即将针对莫斯科大型集会(包括音乐会)进行袭击的报道,建议美国公民在未来48小时内避免大型集会”。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艾德丽安·沃森表示,此举是其“警告义务”政策的一部分,即美国在收到有关绑架或杀害多名受害者的具体威胁情报时,会向涉及的国家或组织发出警报。
此消息曾短暂引发过人们的警惕,但当时正值俄罗斯大选,因此这条来自美国的警告也引起不少人的嘲讽。
△ 美国领事事务局转发的警告得到超过71万次的查看。(图源:社交媒体)
在3月19日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董事会上,该组织将这一消息定义为“西方官方机构就俄罗斯可能发生恐怖袭击而发表的挑衅性声明”。
实际上,在美国驻俄大使馆发出警告前的几个小时,联邦安全局就宣布挫败了“伊斯兰国”组织在阿富汗的分支机构对莫斯科犹太教堂的袭击。
除此以外,在大选期间,莫斯科还在公共场所和交通枢纽部署了一套全新的人脸识别系统
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震对媒体表示,这次恐怖袭击的时机选得非常有针对性,在大选期间,俄罗斯的强力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安全保障,人员经过此次重大任务,必然要在大选后进行休整,恐怖袭击选在此时进行,恰好是安保力量相对薄弱的时候,比较容易得手。
在莫斯科,也有人也坚信,对安全的松懈是导致恐袭发生的原因。一名当地学者表示,警卫一直是俄罗斯最受嘲笑、工资最低的群体,难以指望他们能够尽职尽责。
德国不来梅大学研究员尼古拉·米特罗欣则认为,莫斯科可以迅速调动的直升机和武装车辆,基本已经前往俄乌冲突的地区,情报和安全部门专注在乌克兰,而不是莫斯科。
就在恐袭发生的3月22日当天,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还报告称,他们在扎波罗热地区阻止了一起由乌克兰特工策划的恐怖行动,又在莫斯科拘留了7名涉嫌与乌克兰武装部队合作的男子。
但最终,他们没能阻止莫斯科恐袭的发生。
二、“手眼通天”的克格勃
联邦安全局的失策,不禁让人想起它的前身克格勃,那个曾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情报机构。
时至今天,克格勃的许多资料仍然是机密,但在一则流传甚广的轶闻中,仍然可以让人瞥到其实力的一角。
1959年,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和美国中情局(CIA)局长艾伦杜勒斯见面时,直言知道对方刚看过的上一份情报内容,令对方瞠目结舌。
用“将欧美政治高层渗透成了筛子”,这句话来描述全盛时期的克格勃毫不夸张。根据后来公开的档案,克格勃人员数量接近50万人,线人数量达到上百万。相比之下,常被用来与克格勃做比较的CIA相关人员,仅有两万多。
从美国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到英国外交部,再到西德的情报机构,都曾被发现有克格勃的间谍。而在这些间谍中,许多人还是在苏联解体、克格勃被拆分后的混乱期内主动坦白,或是因水平不足的继任者无意过失才暴露的。
已解密的俄罗斯和美国文件显示,到1945年,苏联已在美国核武器计划中安置了至少5名特工,在美国政府中可能安置了多达300名特工。英国外交和安全机构也已被重要特工渗透,其中包括英国高级情报官员金·菲尔比(Kim Philby)。
至于没有被发现的间谍还有多少,根本无人得知。
成立于1954年的克格勃,是从“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俗称“契卡”)演变而来,最初的任务主要是对内。直到二战结束,冷战的序幕拉开,克格勃才在海外情报战上名声大噪。
克格勃直接听命于苏联最高决策结构——苏共中央政治委员会,并提供情报和解决手段,对内执行反间谍和肃反任务,对外执行间谍和刺探情报的任务。
也正因此,全盛时期的克格勃堪称手眼遮天,被国内外所忌惮。在斯大林时代落幕后的克格勃,甚至有能力影响和扶植国家领导人。
在斯大林去世后,所有苏联高层最忌惮的就是克格勃主席贝利亚,最终他被赫鲁晓夫联合苏联将军朱可夫等人逮捕枪决。
但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昔日强大的克格勃也不复存在。
三、情报部门的衰落
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动和冷战的结束,克格勃不仅在组织机构上遭到“肢解”,在国际影响力上更是一落千丈。
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钦点为“重组后克格勃”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仅仅负责国内安全、反间谍活动、边境保护以反恐活动。
克格勃此前的对外情报收集职能则拆分给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SVR),负责保障高级官员通讯安全的职能拆分给了俄罗斯联邦政府通信与信息局(FSO),而负责领导人保卫的职能拆分给了俄罗斯联邦总统警卫局(SBP)。
此外,克格勃可以调动的武装力量已经重归军队,主管宗教事物、意识形态、文化宣传的部门也被划入各相关部门。
在欧美,对克格勃的忌惮和恐惧,至今仍然广泛存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但在俄罗斯本土,人们已经经历了一轮对情报部门的祛魅。
由于与国内政治关联性较强,部分披露的资料显示,克格勃也经常面临制度僵化和官僚腐败等问题。从贝利亚时期开始,即便克格勃能够专业地提供足够的情报和无数执行手段,但如果高层有其他想法,克格勃本身作为工具性部门,也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
强大如克格勃,尚且不能阻止苏联的崩溃,现在的俄罗斯情报部门,也不能完全阻止手段愈发多样的恐怖袭击。
3月22日的恐袭是20年来俄罗斯最严重的恐袭事件,而在此之前,俄罗斯境内还发生过更大规模的恐袭。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俄罗斯境内的恐袭频发。莫斯科的机场、地铁、音乐会都曾出现过自杀式恐怖袭击。
1999年9月,就在普京首次成为俄罗斯总统的两周内,莫斯科、布伊纳克斯克和伏尔加顿斯克接连发生五起公寓爆炸案,共造成293人死亡。对此,俄罗斯政府指责是车臣恐怖分子所为。
2004年,同样是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在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事件劫持了1200多人作为人质,最终造成335名人质死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刘沐轩,编辑:梁励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