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掘金秘籍
2019-02-19 16:53

粤港澳大湾区掘金秘籍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沈述红、李华清、张锐、老盈盈,编辑:海若镜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一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其中:


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


深圳:将努力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创新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破解合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1.  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2.  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3.  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4.  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将积极履行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实做好各项任务,推动规划蓝图中的各项美好愿景落到实处,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增进粤港澳三地民生福祉,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科技创新


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纲要提出,推动珠三角九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


在大湾区的建设中,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诸多有利条件。未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金融业重点规划


《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与融合做出了一系列规划,包括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推进金融开放创新等诸多内容。


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


1.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


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2.发展特色金融产业


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


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


支持珠海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业。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


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探索在境内外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鼓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综合开发企业和项目,依托香港高增值海运和金融服务的优势,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险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着力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飞机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


3.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大湾区内的企业可按规定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


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


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4.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重点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拓展离岸账户(OSA)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路径。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务境内外客户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加强深港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在深圳前海设立分支机构。


5.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


支持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按规定共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探索建设国际航运保险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服务大湾区建设发展。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表示:


金融科技与创新科技如何结合是大湾区创新成功的关键。不管硅谷也好,其他地方也好,都是金融与当时的高科技产业结合的产物,纽交所金融资源和当时的电器、医疗高科技产业结合形成了纽约湾的形态,旧金山湾是风险投资+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了现在的硅谷。因此,金融科技将成为金融产业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生产力。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


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香港与内地存在着强烈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广泛的合作空间,包括人才、市场、客户资源及流量入口、IT 技术和互联网金融布局与应用等。但同时,大湾区的金融建设也需要注意防范信用危机、强化风控能力、注重金融法治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


目前,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内地金融发展存在风控能力不足的问题,借贷风险控制、数据、系统安全和资金存管支付安全需要跟上金融业务发展的步伐。同时,大量问题平台“跑路”背后反映的是刚兑主导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金融科技平台信息管理披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重点防控金融风险。纲要指出,要强化属地金融风险管理责任,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广东省要严格落实预算法有关规定,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有效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加大财政约束力度,有效抑制不具有还款能力的项目建设;加大督促问责力度,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


高端旅游业


此外,还要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加快完善软硬件设施,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支持澳门与邻近城市探索发展国际游艇旅游,合作开发跨境旅游产品,发展面向国际的邮轮市场。


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


交通运输体系


港口群资源: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并为内地和澳门企业提供服务,广深则要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增强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


航空运输:纲要提出,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要强化航空管理培训中心功能,而广深机场的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澳门和珠海机场功能要更完善。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澳门、广州和深圳机场要改扩建,推进广深临空经济区发展。


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适时开展广州经茂名、湛江至海安铁路和柳州至肇庆铁路等区域性通道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广州至清远铁路进一步延伸的可行性。有序推进沈海高速(G15)和京港澳高速(G4)等国家高速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


大湾区城市间1小时通达: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以高铁、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纲要提出“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未来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横琴口岸(探索澳门莲花口岸搬迁)、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新口岸项目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


客货运输方面,纲要指出要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


信息基础设施


纲要提出要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群和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大湾区内数据传输能力会进一步的提升,纲要提出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建设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


城市生活方面,要建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应用,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期许不止停留在经济层面的腾飞,生态环境的保护、宜居城市的建设也在考虑范畴,湾区的互联互通中,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或许是影响最深远的。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能源储运方面,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珠三角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新建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和扩大已建LNG接收站储转能力,扩大油气管道覆盖面,提高油气储备和供应能力,在广州、珠海建设国家煤炭储备基地,研究完善广东给港澳输送能源。


相对煤炭等能源,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资源更为丰富,水资源的安全保障,成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纲要指出,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珠江水量调度条例,严格珠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及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加强粤港澳水科技、水资源合作交流。


除了要利用水资源,也要防范水灾。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暴雨季节城市多地易发生水淹。纲要指出,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澳门、珠海、中山等防洪(潮)排涝体系,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最严环保管制


按照规划,大湾区将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在打造生态防护屏障方面,大湾区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进重要海洋自然保护区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在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大湾区将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强化陆源污染排放项目、涉水项目和岸线、滩涂管理。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海定陆。


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


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


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强化跨境转移监管,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在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方面,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力争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大湾区建设目标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原文标题:重磅!粤港澳大湾区掘金秘籍来了 金融、交通、能源、信息、环保多要点深度解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沈述红、李华清、张锐、老盈盈,编辑:海若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