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LinkedIn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2月,其用户规模已经突破2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LinkedIn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
2011年5月19日,LinkedIn以每股45美元的价格在华尔街成功IPO。其上市之初公布的数据如下:世界500强公司都是它的会员;财富100强企业中有73%使用了其招聘解决方案;35岁以上会员占43.2%;74%会员拥有大学或以上学历,26%拥有硕士学位;69%会员的用户年收入超过6万美元,39%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LinkedIn拥有丰富且高质量的资源。而LinkedIn不仅拥有高质量的资源,而且能将这些高质量的使用者成功转换为利润。
LinkedIn的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曾在2012年接受《福布斯》的采访时,曾用三个同心圆圈来表述过其的盈利模式,最外面的代表订阅,中间的代表市场营销和广告,而居中的则代表LinkedIn目前潜力最大、速度最快的增长机会:将公司1.62亿用户的资料变成招聘人员离不开的21世纪“电话簿”。
LinkedIn的旗舰产品Recruiter正在帮助成千上万的公司招聘富有经验的员工。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而言,拥有Recruiter账户就像债券交易员拥有彭博社的终端一样。
对目前的LinkedIn而言,拓展新的盈利增长点是其下一步的重要举措。尽管企业每年在人力资源招聘上都会有投入,但这个投入并不会有太大增长,因此,拓展新市场成为增加盈利的主要路径。此次LinkedIn入华,目标是增加1.5亿新用户,如果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那么新增的1.5亿用户将为LinkedIn带来巨大的盈利增长空间。
背靠财大气粗的LinkedIn,“科二代”领英网的到来,是否会让国内现有的求职招聘类网站颤抖?
从目前来看,国内第三方求职招聘类网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面向所有人的综合类招聘网站,如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和51job,是国内求职招聘类网站1.0时代的代表;二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对目标人群进行进一步细分的招聘网站,如应届生求职网、过来人求职网;三是与LinkedIn类似,在求职人群上瞄准中高端类人才,并引入社交模式,走“社交+求职”路线,国内类似的网站有大街网、优士网、天际网、若邻网、猎聘网等。从模式上来看,直接与领英网产生竞争关系的将是国内的类LinkedIn网站。
综合国内目前的职业社交网站来看,大多面临用户粘度不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
在这些类LinkedIn网站中,与领英网背景最相近的是天际网,同样具有外企背景的天际网,背靠Viadeo集团——全球非英语国家市场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与LinkedIn是职业社交网站内的直接竞争对手。但是,没能逃脱外国互联网公司入华的魔咒,尽管已经运营多年,天际网目前在国内的发展仍旧乏善可陈。
本土企业中,大街网通过与新浪微博合作,在挖掘社交数据的道路上做出了一些探索。去年,大街联手新浪微博推出大街微招聘、大街微猎头,整合了“社会化发布”、“人脉招聘”,并基于用户在新浪微博上的人际关系推出了微人脉功能,这些根植于中国互联网环境下比较接地气的尝试,在探索职业社交方面,收到了积极评价。
定位于中高端人才互动型网站的猎聘网在用户构成上比较接近LinkedIn,2013年,猎聘网公布的数据是注册猎头上万、注册用户1000万,活跃用户300万。猎聘网的用户由猎头、求职者和企业组成,其盈利模式为针对企业和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收费,猎头免费。尽管猎头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猎聘网上的简历质量,但是另一方面,网站的运营机制又迫使猎头通过发布虚假信息以获得部分功能,导致虚假繁荣。同时,针对C端(求职者)的收费模式能否持续仍然有待观察。
与国内的求职社交类网站相比,领英网拥有LinkedIn成熟的模式和部分高质量的用户为基础。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LinkedIn也对中国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比如用户可以在领英网上导入自己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上的信息,而不是开放Twitter和Facebook的接口,显然,这是一个比较接地气的本土化尝试。
然而,LinkedIn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上线首日已经有用户吐槽——入华第一天,我兴冲冲要发布招聘信息,居然向我收钱,还收美金!这叫入华?显然,要将LinkedIn的模式硬搬到中国的做法并不靠谱。
尽管国内的求职社交类网站并没有做的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在外国互联网公司入华的魔咒下,恐怕LinkedIn也并不轻松。
本文由虎嗅实习生韩依民同学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