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9年2月20日),团操工作室超级猩猩宣布完成3.6亿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领投方为由星界资本和曜为资本,东方弘泰资本跟投。
超级猩猩的上一次融资是在2017年12月。创始人跳跳向界面透露,公司2017年底获得的C轮融资只使用了25%,目前的现金流健康。公司原计划在2019年6月融资,本轮融资基于投资方的信任和共识提前启动。
关于超级猩猩和本轮融资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本文主要从资金用途、现有业务模式(to C和to B)、行业现状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资金用途
D轮融资将用于北京门店扩张,及进驻其他城市。超级猩猩计划在2019年6月之前完成100家全能店的新增。
除此之外,超级猩猩在2018年试验推行的线私教业务“SUPERMONKEY MINI店”,也就是传统的私教授课模式(私教主题店:1对1私教&私教小团课),将成为2019年重点推广的项目之一。公司的目标是在2019年第一季度在上海、广州和成都三个城市开店运行。此项业务的开展是为了弥补新用户跟不上团体课节奏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提升用户留存。
超级猩猩融资情况,来自IT桔子
当然,这笔钱肯定还要用于其他方面,但铺店肯定占大头。
“明星产品”:团体课模式(to C)
超级猩猩成立于2014年,第一家门店设立于深圳。第一家门店是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无办卡销售。对于“团体课工作室 ”这一模式的探索是从2015年开始的,现已成为超级猩猩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模式之一。
基于这个模式,超级猩猩对团操类课程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其中50%为外部引进的版权课程,另有50%系超级猩猩自主研发的健身课程。因此,团体课教练对于超级猩猩来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对于目前市面上的健身房或工作室来说,无法降低“教练流失率”。目前,整个健身行业的教练流失率高达40~60%
目前,超级猩猩的全职教练和兼职教练各有200余名。其中,全职教练的70%为外部引入,其余30%由超级猩猩自己培养,这也是超级猩猩开展的to B业务“超猩学院”(稍后提到)。
据创始人跳跳介绍,超级猩猩的全职教练流失人数不超过5人。不过这一说法还未得到证实。对于教练的绩效考评,超级猩猩参考的是“转介绍率”和“毕业率”,意思是对“续课率”没有要求。
to B业务
To C业务已经得到市场验证,再次基础上,超级猩猩还在探索to B业务——“超猩学院”:以培训学校的方式,为行业提供课程培训、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等整体打包解决方案。
2018年,公司举办了200余场“超猩学院”的认证培训,还推出了“Super Banana Program教练赋能投资计划”,以“输送”教练。“超猩学院”将会是2019年重点推广的业务之一。
除了业务模式,关于超级猩猩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点,选址。
选址
2019年一季度,超级猩猩将在北京来福士、望京等CBD区域新增5、6家门店。目前,超级猩猩已进驻全国九座城市(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南京、武汉、 重庆、成都),门店数量超过70家(全部为直营店)。超级猩猩偏爱在商圈、购物中心首层、零售层设立门店。所以在选址方面,超级猩猩花费了较大精力。据报道,超级猩猩门店的收益70%取决于选址。
行业现状
国人的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健身支出逐渐升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服务消费升级势头明显,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39.3%。但是,目前的行业现状和问题是什么呢?
大批传统健身房被行业淘汰,强调个性化、定制化的健身房开始抢夺市场,近些年来出现了一堆主打“互联网+健身”的健身房。不过,不论是在模式还是概念上寻求突破,健身行业的根本盈利模式仍然没变,还是以“会员卡+私教课程收费”为主要收入来源。互联网健身品牌“光猪圈”曾公布过收入数据,这一收入构成和传统健身房类似:私教收入占36%,会员收入占64%。
除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盈利模式,传统或非传统健身房都面临着“用户存留”的问题。
尽管互联网健身房取消了“会籍+买课”这样繁重的形式,在形式上降低了门槛,但实际上,要想维持运转和盈利,还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发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换句话说,不管传统还是非传统,健身房仍然需要让用户持续不断地花钱。
青山资本曾在2018年8月发文指出:新兴的健身房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传统健身房的缩小版,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月卡模式带来的低获客成本,以及通过减少面积和增加智能化健身设备来提高的坪效和人效。
就目前超级猩猩的模式来说,To B模式的探索肯定是为了弥补To C业务的不足,弥补C端的用户流失——对于那些对私教课有需求的用户来说,团体课过于单一的模式限制了用户群体。所以,在验证了团体课的可行性之后,超级猩猩开始发展私教课、小团体课业务。这也就是为什么超级猩猩要在2019年推行“SUPERMONKEY MINI店”,回归到传统健身房的模式。
说到底,新兴的健身房通过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运营的效率。但是,互联网健身房并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健身行业,因为健身还是要回归“线下”(即便Keep从“线上”起家,但也在去年开始在北京铺店,目前已有7家门店)。不过,新兴健身房的出现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至于模式是否能够行得通,还需要时间验证。
(本文参考了界面、青山资本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