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文:青年人应尽早准备养老,越早越好
2024-04-03 08:09

郑秉文:青年人应尽早准备养老,越早越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田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建议青年人应该早一点着手准备养老,尤其是考虑到老年赡养率逐年攀升和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的压力非常大。同时,退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当代青年人在退休后过一个比较体面的生活。

• 💡 郑秉文指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较快,需要青年人越早准备养老。

• 💡 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试点时政策覆盖率达到25%的原因是银行的积极作用,未来需要继续发挥银行的作用以提高覆盖率。

• 💡 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目前不能直接购买股票,这是为了防止个人养老金资金出现暴富或暴跌的情况,但也限制了个人获得超额风险收益的机会。

3月2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建议:“因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赡养率逐年攀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退休金与退休前工资之比)下降的压力非常大。青年人应该早一点着手准备养老,而且越早越好。同时,退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当代青年人在退休后过一个比较体面的生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同时,自2016年以来,全国出生人口数持续下滑,2023年为903万人,相比2016年下降883万人。


郑秉文说:“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较快,相较于美国用了50多年、法国用了100多年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仅用了21年时间(2000年至2021年)就完成了这一转变。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反应同样迅速。从2014年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再到2021年全面推行三孩政策,以及2022年11月正式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这种政府速度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优势。”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由此衍生出的各种问题正在受到超过2.9亿老年群体以及当代中青年人群的广泛关注。


郑秉文表示, “十三五”规划曾提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十四五”规划又提出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说明实行延迟退休还是很迫切的,应该在‘十四五’期间(2021年至2025年)如期实施”。


202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提出,延迟退休政策出台在即,65岁可能是调整后的最终结果。


青年人需提前规划养老


经济观察网:世界银行建议,如果退休后生活水平与退休前相当,养老金替代率需要达到70%以上。相比于发达国家,国内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较低,年轻人如何保障未来的养老生活?  


郑秉文:因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的压力非常大。目前,国内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约为40%,5年前约为44%,15年前约为50%。


截至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97亿。据联合国测算,203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亿,到2050年达到5.2亿。这也意味着,在2050年,剔除3亿至4亿的18岁以下人群,退休人口数量与劳动者的比例约为1:1(约为5亿人),而目前这一比例为1:2.66,所以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压力很大。(注:目前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度,即退休职工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年轻人缴纳的职工养老保险和此前结余。)


在这种预期下,青年人应该早一点着手准备养老,而且越早越好。同时,退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当代青年人在退休后过一个比较体面的生活。  


经济观察网:2023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立达5000万户,但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且人均缴存金额仅约2000元,投资人数仅占缴存人数的62%,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郑秉文: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只可用于投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四大类金融产品。一方面,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好,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购买银行理财或公募基金可能会导致投资收益出现浮亏。


另一方面,如果购买固定收益的银行储蓄产品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虽然资产稳定增长,但是个人是否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这两类产品,最终获得的利息收益差距不大,并且如果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这两类产品,在退休领取收益时,还需要缴纳3%的个人利得税,而在场外购买,对资本所得则完全无须缴税。因此,个人对缴存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不高。


当初个人养老金开户数量暴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通过许多优惠举措鼓励人群去开户,因此最终出现开户多、缴存少、实际投资更少的现象。如果资本市场表现良好,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并积极缴纳资金去投资。  


经济观察网:按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个人养老金将全面实施,未来个人养老金账户开设会迎来多少增量?  


郑秉文:目前,个人养老金试点的36个城市和地区的政策覆盖率是25%。政策覆盖率的计算方式为:试点的36个城市和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75亿人(不含雄安新区),剔除7500万已经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后(这些人群有资格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5000万人除以2亿人即25%。


因目前个人养老金试点的36个城市和地区人均GDP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个人养老金制度如果推向全国,政策覆盖率肯定达不到25%,政策参与率估计要下降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


作为学者,我其实完全没想到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试点时政策覆盖率能达到25%,这方面主要得益于银行发挥的作用。未来如果要提高个人养老金覆盖率,需要继续发挥银行的作用,让银行有动力去吸引个人投资个人养老金。  


经济观察网:未来个人养老金和资本市场应保持怎样的关系?  


郑秉文: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目前不能直接购买股票,此规定的好处是即使参保人不善于资产配置,也不会导致账户资金血本无归。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此规定的问题是,个人没办法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实现超额风险收益,这是针对中国国情设立的产品制度。美国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可投资股票等非常多的产品,因此可能出现暴富或暴跌的情况。


社保政策的长短平衡


经济观察网:近几年,居民医保缴纳费用逐年上涨,居民医保缴费人数出现下降,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郑秉文:2020年以来,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连续3年出现下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解释数据的变动。


首先,近几年医保部门加大了清理重复参保的力度。此前,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地缴纳职工医保的同时,也在家乡参加了居民医保。随着医保部门清理重复参保,因职工医保待遇水平更高,很多人就退掉了老家的居民医保。(注:自2022年起,医保部门连续两年清理居民医保跨省和省内重复参保数据共5600万)


其次,越来越多人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202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7.7%,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达66.16%。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80%。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越来越多人自然而然将居民医保转为职工医保。


长期来看,居民医保覆盖人群越来越少,职工医保覆盖人群越来越多是一件好事。因为职工医保保障水平更高,有利于提高老百姓在医疗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  


最后,居民医保个人缴费的增长率高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也给有关部门一个警醒,我们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到农民可承受的能力。


经济观察网:在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政策提倡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是否可能影响当期促消费?  


郑秉文:初次分配决定了个人的社保缴费能力,如果失业率较高或工资较低,个人缴纳社保的水平就有限。并且,个人也会权衡未来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当期缴费能力,进而决定了他们当期缴纳社保的水平。  


发达国家在建立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之前,早就有了发达的商业保险,但还是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因为他们声称就是为了克服一部分老百姓的“短视”行为。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典文献都是这样解释的,认为个人的短视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退休后没办法独立解决养老问题,最终造成社会问题。


第三,2019年住户存款余额为82.14万亿元,2023年提升至137.85万亿元。住户存款总额增加,为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还是选择最低档?这可能就意味着制度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让老百姓在当下感觉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好处。比如在制度透明度上,个人如果对未来收益不确定,那么就会将社保缴费金额降到最低,这是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是个人唯一能在制度下做出的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


第四,至于目前在36城正在试点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为什么覆盖人数超过5000万人、但实际缴存人数才只有五分之一?这很可能是因为资本市场波动比较大,近一年来的投资收益率很差,极大地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这说明资本市场建设与发展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经济观察网:今年年初,劳动纠纷舆论事件频频发生,你如何看待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的作用?  


郑秉文:中国现在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正在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等6种社会保险。其中,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没有失业保险制度,而是实行雇主赔偿制度,且每个国家和企业的赔偿规则不一样。


实际上,中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意味着失业人群的基本生活有国家保障,雇主只要按月缴纳国家规定的0.5%~1%的失业保险费。因此,失业保险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国家介入,国家把责任承担过来了,目的是减轻企业的负担。  


根据有关数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年半。如果建立雇主赔偿制度,私营企业在倒闭时可能面临大量赔偿。因此,建立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活跃中国劳动力市场、保障工人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田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