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读新闻传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9-02-26 08:04

在台湾读新闻传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ID:newslab),作者:周秭沫


感谢方可成老师邀请我谈谈在台湾读新闻传播的体验,希望可以给意欲赴台学习的同学提供一点帮助。


我先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就读于国内一所工科大学,现在是新闻传播硕士一年级,有比较多的媒体实习经历,但没有全职的媒体工作经验,在台湾读书是大三时作为交换生的身份去的,为期一学期,从2017年2月初到2017年6月末。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台湾的教育质量,我们先简单看一下台湾学校的国际学术地位,以下数据来自于QS (Quacquarelli Symonds英国高等教育调查中心)于去年6月的官方数据。2018年,岛内总共有16所学校入围QS排行榜,以下10所跻身前400: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阳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台北医学大学。


(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我去掉完整校名的“国立”二字,有的同学会发现不少台湾院校的校名与大陆的有重叠,如“中山”、“交通”、“清华”,类似院校乃与大陆相呼应的院校同根同源。)



台湾总共有161所高等院校,分布在各市各县。大学又分为公立与私立,一般来讲,公立院校的综合实力优于私立院校。公立院校偏向于科研,而私立院校偏向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我们来看看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及其官方网站,总共有30所。


政治大学                          

http://www.nccu.edu.tw


台湾大学                 

http://www.ntu.edu.tw


台湾师范大学                 

http://www.ntnu.edu.tw


交通大学  

http://www.nctu.edu.tw


中正大学

http://www.ccu.edu.tw


台湾艺术大学

http://www.ntua.edu.tw


高雄市立空中大学

http://www.ouk.edu.tw


辅仁大学

http://www.fju.edu.tw


淡江大学                 

http://www.tku.edu.tw


中国文化大学        

http://www.pccu.edu.tw


静宜大学        

http://www.pu.edu.tw


大叶大学        

http://www.dyu.edu.tw


义守大学        

http://www.isu.edu.tw


世新大学                 

http://www.shu.edu.tw


铭传大学

http://web.mcu.edu.tw


南华大学

http://www.nhu.edu.tw


真理大学

http://www.au.edu.tw


慈济大学

http://www.tcu.edu.tw


长荣大学

http://www.cjcu.edu.tw


玄奘大学

http://www.hcu.edu.tw


亚洲大学

http://www.asia.edu.tw


开南大学

http://www.knu.edu.tw


佛光大学

http://www.fgu.edu.tw


康宁大学

http://www.ukn.edu.tw


朝阳科技大学

http://www.cyut.edu.tw


醒吾科技大学

http://www.hwu.edu.tw


南台科技大学

http://www.stust.edu.tw


文藻外语大学

http://www.wzu.edu.tw


高苑科技大学

http://www.kyu.edu.tw


和春技术和春技术学院

http://www.fotech.edu.tw


(信息来源于“全国大专院校一览官网” ,完整信息请查询此网页https://ulist.moe.gov.tw/Query/AjaxQuery/Discipline/0321


传播学系十强专业院校对比,来自岛内记者陈佩瑄的报道,请注意此图只将“传播学系”纳入计量范围


在诸多开设新闻教育的学校之中,我有所耳闻的传媒专业(本科)比较好的学校包括台湾师范大学、世新大学、淡江大学,我当时所在的义守大学在传媒影视化这方面表现的相当出色。世新、淡大、义守均为私立,义守大学是以上唯一在高雄的学校,其他均在台北。在此我略过了中部以及县区的学校。


我当时的student card,现在还可以看到“大众传播系”的系所标注


赴美留学潮流在台湾兴起得比大陆早将近20年,所以,你不会惊讶于大部分老师都拥有欧美各大名校的本、硕、博学位,和内陆相比,台湾的新传教育更喜欢聘用在媒体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业界人士来全职教课,在这里区别于内陆高校邀请业界名流的“讲座形式”授课,在你不经意选择的课程中,很可能就有金马奖的评委、独立纪录片导演、某新闻集团的副总裁来为你上课。好处是,你可以和业界完全没有屏障地进行沟通,只要你愿意你努力,你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一手信息。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新传专业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一开始,习惯于内陆教育的我还会觉得自己很不合时宜,比如,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严厉地批评执政党,有的老师很喜欢边讲课边讲笑话,一节课就嘻嘻哈哈过去了,有的老师会让学生用女性主义相关的知识理论来剖析色情电影的拍摄手法,与内陆的授课风格有明显区别。


以下,我简单挑台北的世新大学和高雄的义守大学这两所学校来分析一下,这两所学校一北一南,世新是岛内传媒专业排名第一的大学,而义守则是后起之秀,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世新大学。世新大学是一所私校,气质很像大陆的中国传媒大学,学校的整体排名并不靠前,而专业重点突出。这所学校很有来头,学过新闻史的同学都知道民国报人成舍我先生。世新在1956年由成舍我先生一手创办,最早名为 “世界新闻职业学校”,目的是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传播人才,学校几经易名,1960年后改为“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世界新闻传播学院”,1997年,改为今天的“世新大学”。现在,世新是岛内最为传媒业认可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世新杰出校友众多,包括娱乐界的男演员刘德凯、马景涛,歌手齐秦,制作人王佩华,导演陈铭章,漫画家朱德庸,早期学生还有林海音这样的人物,对,就是写《城南旧事》的那位女作家,相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你一定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林先生本人早年在北京也做过记者。


让我们在世新官网上看看其院系的构成,世新共有四个学院,分别是新闻传播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学院,法律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下属八个系:新闻学系、口语传播学系、公共关系广告学系、资讯传播学系、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广播电视电影学系、数位多媒体设计学系、传播管理学系。不难看出,世新的新闻传播教育分化得非常细致。


据在世新念书的朋友反映,世新的新传教育虽重实践轻理论,但各类课程,作为学位生都得扎扎实实过一遍,没有任何偷懒的机会。此外,新传院自己创办了很多校园媒体,无缝拼接给低年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校媒的种类也很齐全,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包括各类新媒体,帮助学生学会设计与制作网页和APP。


我特地问世新的同学要了其新闻学系的课表。从大一到大四的课程如下:


老实说,在看到同学这张完整的课表时,我生出一种羞愧之情,如果这是一流新传专业的评价体系,那么我绝对是不合格的学生。通过课表,不难看出世新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全方位”记者的野心与实力,令我惊讶的是特稿与深度报道也作为必修课纳入了培养计划,还有两岸新闻报道、英语新闻报道这种“补短板”的课程。


接下来看看我当时所在的义守大学。


传播与设计学院下属四系:大众传播系、创意商品设计学系、电影与电视学系、数位多媒体设计学系,还有单独列出来的传播产制英语学士学位学程。


我找到了大众传播系的课程架构表:



紧接着,我们来看培养计划表。



不难看出,课程还是排得满满当当,在大一大二几乎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和世新一样,义守讲究人才培养的综合发展,开设了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


前面说道,台湾的新传教育普遍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问题。我留台一学期中,所学的课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常正式的课程,老师讲课,学生做笔记,最终考试,录入成绩;另一种,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形式,由老师带着学生实践。通常,一个班按适当的人数分组,最终通过实践结果的作品进行打分,实践的过程贯穿整个学期。


我的结课单


我总共有三门需要进行实践,分别是特写与深度报道、影视戏剧理论(这门课当时没选上,就蹭了一学期的课)、传播理论与量化研究,深度报道的任课老师是台湾本地媒体——中天电视台的老记者,影视戏剧的任课老师是当年与王蕙玲一起提名奥斯卡最佳剧本奖(《卧虎藏龙》)的蔡国荣先生。


特写与深度报道的前三节,老师大概讲了一下报道的题材、体裁、理念和采访的技巧规范等等,之后将整个班分为多个小组,布置选题任务,我记得当时老师交代的作业有两个:一篇由每组组员合写的深度报道和一条视频短新闻。


在动手做之前,我们需要向老师报选题,我相信在媒体实习过的同学对这个流程应该都不会陌生,记者发现选题——先判断能不能操作,如果可以,下一步就给编辑报选题,编辑通过选题,记者再撰写提纲,联系采访对象,采访,写稿,发回编辑审阅,发稿。


这样一来,整个班级类似一个记者大群,而老师的角色类似于编辑部领导,管控自己手下的记者。


深度报道的作业,我选择对“陆配”(大陆配偶,即与台湾人缔结婚姻关系的大陆公民)做一系列的专访,而视频短新闻是对作家白先勇先生的个人专访,这一门课最终取得了很高的成绩。在这里多说一句,大陆学生普遍比本地学生勤奋好学,只要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拿高分会很容易。


影视戏剧理论课很有意思,蔡先生本是编剧出身,在上课的时候还会时不时跟学生八卦艺术圈、电影圈的事情,聊聊跟李安一起拍电影的陈年往事。他讲课时不用书本、不用黑板,通常用多媒体电子设备放映一段影片,然后就叽叽呱呱开讲。


我印象很深的是两次放映,一次是《沙家浜》,他分析了样板戏的艺术价值,还有一次是《苹果的滋味》,分析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历史,他会用一些话去启发学生,例如“如果你要拍一个人在喝水,而你仅仅是在表现他喝水的这个动作的话,那么你就什么都没拍到”,这节课的实践形式为学生分为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微电影。


传播理论与量化研究这门课也是分小组进行,老师先在机房教会了我们系统使用SPPS软件,接着小组要开始确定一个量化研究的论文选题,自己设计问卷调查,自己发放问卷、统计数据、录入进SPPS,最终小组成员合写一篇高质量的定量分析的论文。


关于招生政策和学费等一系列问题,在官方公开渠道皆可以查询到,故在此不表。但台湾院校和大陆院校有一点很不同,陆生在入读台湾的学校之后仍有机会转校。


转校考是台湾很特别的制度设计,可以让学生重新选择学校,转校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想转入的学校名额有空缺(录取数不足、新生未入读自动放弃学籍、在籍学生退学),方可转入;二、向台湾教育部提出陆生招生转校计划。在这期间需与母校、对方学校、教育部门三方保持畅通的对接。


转校的申请手续很像我们申请去欧洲、美国留学的流程,需要成绩单、自我陈述,以及一切能够证明你自己能力的文件。我认识一位男生在大二时通过转校政策,从自己不太心仪的母校转入新闻传播学非常强势的世新大学就读影视专业。


写到现在,是时候说一下这段学习经历给我带来的改变了。当我真正发现台湾对我的影响有多深刻的时候,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说,还是从距离上来说,我已经远离台湾很久了。


这段生活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持独立”的决绝,不同的是,在决绝中又带着一种柔软。之后,当我在跟观点与自己很不同的人的相处过程中,我更愿意去剖析“他(她)为什么会这样想?他(她)出于什么立场?他(她)这样做背后有哪些原因?”,而不是继续沉浸在自以为是里不自知,总觉得别人都错了,想要改造别人,那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另外——想到就要去做。在台期间,我完成了一系列我之前无法想象的报道,包括采访我很喜欢的作家,在接连被拒绝多次之后也并未放弃争取专访的机会,把一个个念头落实为真实的新闻作品。


以上我总结了在台学习的经验与收获,我从交换生的经历中收获很多,但我并不推荐大家来台湾攻读新闻传播学的学位。如果你志愿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这里泛指中国大陆内部任何一家非市场化媒体的采编人员,那么我比较倾向建议你不要来台就读新闻传播专业。一是意识形态问题,相比于台湾,我更倾向于推荐大家去香港读新传的学位。


不可否认的是,台湾的新闻传播教育很容易和大陆内部的就业环境脱节,我可以保证台湾的新闻传播教育会让你学得很开心,但我就我所认识的学位生来说,就业情况都不是很理想(当然,这里的不理想是和内陆很强势的那几所相比较而言的)。大部分孩子在大一的时候就得开始为自己做打算,争取国内外的实习机会。我认识的一位男生,在他作为台湾某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的身份下,每一学年争取一次大陆院校的交换机会。他本身在台湾念的学校并不属于很著名的那几所,却在大一、大二、大三期间分别回到大陆的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做交换生,这样算来,他系统接受大陆教育的时间也够一年半了。在大陆交换期间他也没闲着,从周一到周五课表都是满的,他也积极与自己专业领域的老师建立联系,并且获得了一些很亮眼的社会实践,他已于去年入职央视。


除过我们自身的考虑,台湾的政策对陆生也不够友好,我说的不够友好是站在相互的角度来讲的,台湾对陆生的政策比之大陆对台生的政策相去甚远。我在的2017年,学士班(本科)的招收名额锐减一半,从2000多名下滑到1000名,陆生在台的身份一直算作“外籍生”。


“三限六不”政策是开放陆生来台就读后所设立的——“限制采认大陆优秀院校、限制陆生赴台总量、限制采认医学和关系国家安全领域专业,不加分、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影响招生名额、不允许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开放报考证照”,很多留学的朋友都会遇到限制专业申请的问题,但“六不”就带有很明显的歧视色彩了。陆生统一不纳入“健保”范围,我简单解读一下,意思是,你不能参加岛内的健保计划,必须自行购买商业保险,否则生了病就得自己负责。


说了以上,也许会有人想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台湾读书,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位同学,我们观察一下他的成长经历;高考后赴台就读新传专业,交换回大陆念书,期间获得实习机会,后顺利入职。在这期间,他在自己专业上的突出表现和获过的大大小小的一些奖为他加分不少,他完美地抓住了每个时间节点,利用校园内部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以母校作为跳板,获得很好的学习机会,并抓住机会努力增进自己,是我见过的真正的“能够适应环境并且为自己创造条件的人”。后来我也观察了很多在专业领域非常勤奋也很出色的前辈,他们无一例外都具备这一特质。


想着想着就说这么多了,大概是这样,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ID:newslab),作者:周秭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