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淘宝,输入关键词“连衣裙”,这个橙色软件给你推荐的小裙裙都是多少钱的?
别被微博上一大票晒搜索结果截图的人吓到,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一名在电商行业从事多年的博主在微博上透露了电商圈的“潜规则”:不找淘宝好评率低于98%、滴滴(好评率)低于4.8、搜索“连衣裙”时客单价低于128元的女朋友,因为“同时满足以上三条的人,难伺候”。
他接着补充说,“连衣裙客单价低于128”其实有一个很扎心的含义,即在这个消费区间的人群实则是被淘宝系统打上了“低价人群”的标签,经过对其种种行为的分析之后,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
何谓“低价人群”?按照@风中的厂长 的说法,这个群体中有较高比例的人会投入更多时间在讨价还价、售后问题、退换返现上,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商家的运营成本。
而按照冯大辉(@Fenng)的说法,你只需在淘宝里搜索“连衣裙”这个关键词,看第二条和第三条商品的平均价格,就大致能知道淘宝给你定的标签属于什么价格区间了。
这几条微博迅速掀起汹涌的“晒图“浪潮——均价从100多到3000多的连衣裙,你都能在微博上看到。晒图者可粗略分为“我果然是个贫民窟女孩”、“高客单价就是我本人”和“我一个男生该怎么参与到这场讨论中”三个类型。某种程度上,晒出自己的搜索结果也成为了同类之间寻找认同的方式,甚至于“炫富”手段。
之所以需要参考第2、3条商品的价格,是因为第1条商品为直推广告。有人在评论区说,第2、3条结果是平台匹配给品牌的免费流量,第4条则是从你的购买历史里推荐。综合而言,按照这个略显简单粗暴的测试方法,你被淘宝赋予的“消费能力”标签,大致来自于你所浏览、购买的同类商品价格的平均值。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怀疑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营销——在二月末这个“春姑娘已经到了街拐角”的时间点,自己搜索完连衣裙后就惬意地一头扎进淘宝逛了一个小时,无法自拔。
“千万别找你妈那样的女朋友”
26日晚间,淘宝针对这一热点话题做出了回应。据新浪科技报道,淘宝方面表示,压根不存在128元这条线。淘宝负责算法的小二解释道,个性化推荐的初衷是满足用户多样化和实时变动的需求。用户的偏好不是静态的,算法难就难在要满足用户多样化场景下的需求,以及购物的差异化需求。
虎嗅联系到博主@风中的厂长,他表示,“128元”这条客单价的线不是官方的划分,而是行业里的段子。至于除了128元外,其余价格档位具体怎么划分,属于淘宝内部的算法机密。
淘宝方面的回应中还提到,一个背几万块LV的用户,也会有关注性价比的需求,也会买很实惠的纸巾、一两百的衣服。如果根据一款商品的价格,就对用户简单打低价标签,是没有办法解决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淘宝的系统是建立在大数据、实时计算等复杂技术体系下的AI系统,是对用户多元化、动态需求的理解和预测,不是简单的标签逻辑。”
的确,需要明确的是,支撑“算法”绝不仅仅是单一的消费数据,形成“标签”的依据也必定来自多个维度:比如手机号、住址、姓名等基础数据,购买类别、客单价、购物频次等消费数据,浏览商品的类别、浏览时长、对于淘宝直播等其他内容的偏好……这些数据,都可以勾勒用户行为,最终描绘出用户画像。
回看一下最初的那个“段子”吧——
在我们电商行业,找女朋友有一条不为人知的铁律。
不能找淘宝好评率低于98%,滴滴(好评率)低于4.8,搜索核心词连衣裙,客单低于128的……
以上三条同时满足的人,难伺候。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千万别找你妈那样的女朋友”。
这么说可能略显绝对,但仔细拆解一下每一条吧:淘宝好评率低于98%,在卖家眼里,说明这个人“事儿多”,收货以后更容易对货品不满意,滴滴低于4.8也同理;客单价低于128元,一方面体现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则如厂长所言,这类“低价人群”容易提高卖家的售前售后成本,在讲价、售后、返现等流程上“磨叽”,而客单价高的人,卖家的售前售后成本就可能相对低些。
这三条所勾勒出来的画像难道不是正好和许多人的妈妈完美重合了吗?她有的时候显得“抠抠嗖嗖”,你也对她的抠门与磨叽多般抱怨。
但你也得清楚,自己房子的首付还是她辛辛苦苦半辈子省下来的。
阶层焦虑是永恒的敏感点
问题的重点在于,这个段子隐藏着的逻辑包含歧视意味吗?
电商从业者们的确头疼于那些为了几块钱动辄跟你砍上半个小时价的人,那些“没收到货天天催快递、收货以后拼命找产品瑕疵”的人,段子之于他们而言是吐槽宣泄的方式。但那些对穿着没什么要求的人、习惯节俭的人、囊中羞涩的学生党们,更没什么错。
整个事件中更令人感到不舒适的地方在于充斥评论区的顺从、比较与寻求认同。
甘愿放弃合理维权方式的人将“从来不留中差评”和“从不麻烦客服”视作标榜自己的理由;搜出来上千块钱裙子的人得意洋洋地晒出结果;甘于钻进鄙视链条的人迅速把自己摆好了位置……
是的,算法把每个用户都挑选出来、分类放好、打上标签,商家可以通过标签来对客户进行差异化对待,被标签化的用户却在评论区孜孜不倦地比较彼此的标签,想努力“提升客单价”。
大数据给出的逻辑如此蛮横,大多数人们的直接反应却都是“我可得不能当低价人群啊”,在这样的蛮横逻辑面前低头顺从,毫不抵触。
对于阶层的焦虑的确是人类永恒的敏感点,精准掐住这份焦虑,就像是掐住了蛇的七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