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抢企”竞争,上海何以突围?
2024-04-04 22:31

全球“抢企”竞争,上海何以突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原文标题:《中国经济第一大市,又出手了》,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上海通过全球招商投资大会,展示了其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和外企高管到访。上海连续四年吸引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外资,成为全球最受外资欢迎的城市之一。

• 💼 上海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和外企高管到访,体现了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投资吸引力。

• 🏭 上海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和科创中心,拥有全产业链优势,制造业占比25%且保持红线,是全球少数拥有庞大产业链的顶尖城市之一。

• 🌐 上海拥有链路深耕和全球对接的优势,是国际化营商环境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为国内企业出海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了便利。

拼经济,谁在领跑?


日前,2024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举行,以“沪链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紧扣新质生产力,向世界分享上海的经济活力、创新动力、城市魅力、投资潜力。


这是上海连续四届举办全球招商投资大会,也是继去年出海招商、反向招商之后的又一大动作,将全力拼经济推向新的高度。


上海拼命“抢企业”,释放了什么信号?


01

企业和人才的“用脚投票”,是检验营商环境和投资吸引力的试金石。


去年以来,许多上海人发现,身边的外国人又多了起来,从普通游客到外籍人才再到跨国公司高管,纷纷造访上海。


截至3月中旬,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港口岸,上海浦东机场入境的外国人数量超过52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5倍,而3月11日当日外国人入境人次更创下近4年来新高。


这些外国人中,不乏以美国CEO库克为代表的外企高管。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已有上百名跨国公司高管到访上海。


与人员流动带动的旺盛人气相比,近年来外企持续“加仓”上海,共享投资机遇。


作为全国GDP第一城,上海既是国际经济中心,也是全球观察中国的窗口,历来都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



虽然全球地缘格局日益复杂,“脱钩”和“去风险”之类说法不绝于耳,但无数外企仍在用实际行动做出自己的选择。


过去一年,上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017家,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40.8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居大中城市首位。


据悉,上海实际利用外资已连续4年超过200亿美元,迄今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500亿美元,吸引7万多家外资企业前来发展,堪称最受外资欢迎的中国城市。


这些外商中,不乏以跨国公司总部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成为上海全球吸引力与日俱增的写照。


仅2023年一年,上海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累计分别达到956家、561家,位居内地首位。


在外资企业纷至沓来的同时,无数本土企业纷纷落户上海,将之作为竞逐新质生产力或“走出去”的重要一站。


截至2023年底,上海全市企业总数达289.2万户,每10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无论总量还是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这些企业,既有无数活力迸发的中小创新企业,也有大型科技龙头企业,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科技龙头企业”的金字塔企业矩阵。


外资纷纷“加仓”上海,本土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与上海经济的强劲反弹、先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不无关系,但也离不开密集的招商行动带来的贡献。


近年来,上海主动出击,先后奔赴美国、意大利、瑞士等欧美发达国家,掀起全球“抢企”攻势,同时放下“身段”,主动到中西部城市“反向招商”,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空间。


每一次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每一轮全球招商,每一波营商环境改革,都将擦亮“投资上海”的金字招牌,让海内外看到一座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迸发的强劲活力。


“选择上海就是选择与机遇同行,投资上海就是投资未来”,这句话愈发深入人心。


02


面对海内外顶尖城市的招商竞争,上海何以突围?


这两年,“抢企大战”和“抢人大战”越来越白热化。


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香港高调喊出“抢企业、抢人才、抢资本”,新加坡先后推出“顶级专才准证”和“国际商业领袖计划”……


一时之间,从国内到国外,从内陆城市到国际城市,无不将招商引资作为拼经济的抓手。


面对全球“抢企”竞争,上海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杀手锏?


说起上海,许多人只看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一面,却忽视了上海作为制造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另一面。


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不遑多让,但全产业链优势可谓独一无二。


随着全球化突飞猛进,多数世界城市开始“去工业化”,部分城市仅保留金融、贸易或研发设计的单一功能,产业空心化之困始终存在。


与之对比,上海是少数集制造、科创、金融、贸易、航运等于一体的全球城市,既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也是高端制造的关键一环。


放眼全球,没有哪一座GDP接近5万亿量级的顶尖城市,仍像上海一样,保留了数万亿体量的制造业,并将制造业占比25%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也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上海一样汇聚起如此庞大的产业链、供应链。



目前,上海制造业总产值接近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与国内主要工业城市相比,上海最大的优势不在于规模和体量,而是高端制造。


上海制造,普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汇聚了众多关乎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安全可控的核心产业。


当前,上海正在形成“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坐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而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已经初步成形。


不仅如此,以上海为中心,还有更为庞大的上海大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这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也是最具潜力的研发中心。


长三角的存在,进一步拓展了上海的产业半径,巩固了其全产业链的优势。



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在上海及其周边,总能找到整个上下游产业链,这是其他全球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同时,与国内其他一二线城市相比,上海最为瞩目的优势当属“链”接全球,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势最为突出。


上海是全球少数集江海陆空优势为一体的世界城市。


通江达海,一边连起长江经济带,一边直通亚太及全球,内地众多企业借助上海的国际化优势,得以顺利融入国际市场,而国际企业则通过上海深入中国,共享大国崛起的红利。


一言以蔽之,上海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心、国内国际大循环的链接点,既是国内企业“出海”的跳板,也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这是上海之于中国乃至全球的独特价值所在。


03


大国博弈,终究是科技之争,新质生产力正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日前,上海围绕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元宇宙、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新材料、氢能等10个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发布投资机遇。



这些产业链,无一不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无一不指向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无一不是大国博弈和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


今年以来,几乎所有城市都将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各类规划层出不穷。但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水平、国家战略分工不同,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所以,国家层面告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哪些城市应当主动挑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梁?


北京、上海和大湾区显然当仁不让。三大区域不仅集国家科学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科创‘双中心”为一体,而且在全球科研城市、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中,双双位居第一梯队。


科研城市,着重于基础科研。根据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行,上海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北京、纽约都市圈,大湾区的广州、深圳分别位列第8位和第19位。


全球科技集群,侧重于产业创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顶尖科技集群排行中,上海-苏州位列全球第5,仅次于东京-横滨、深圳-香港-广州、首尔、北京。



无论是科研城市还是科技创新集群,北京、上海、深圳都是佼佼者,它们也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北京、深圳处于两极,一个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历来都是基础创新的高地;一个科技企业汇聚,90%以上的创新都来自于企业。


上海处于两者之间,集产学研为一体,既有大院大所大装置的支撑,也有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助力,无论是基础创新还是产业创新,都有关键的一席之地。


根据2023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上海拥有“双一流”建设高校15所,3家国家实验室,4家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形成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离不开产业创新的助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上海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正在形成领跑优势。


且不说最具竞争力的三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博弈的焦点,上海必须主动挑起科技突破的大梁。


在一系列关乎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方面,上海同样承载着突破“卡脖子”限制的重任。


无论是国产大飞机C919,还是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无论国产首制邮轮“爱达·魔都号”,还是我国首制的最高技术等级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每一个“现代工业明珠”的突破,都不无上海制造的身影。


从基础创新到产业创新,从战新产业到未来产业,上海正在勇攀科技高峰,为全球企业创造更多前沿的投资机遇。


04


招商的“上海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所借鉴。


过去的招商引资,更多比拼资源禀赋、土地空间、税费补贴,给钱给土地给资源的“三板斧”,可谓无往而不利。


然而,当经济从高增长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呼隆”式的招商引资早已成为过去,拼土地拼补贴之类的低成本、粗放型招商更加不合时宜。


新的时期呼唤新的招商模式,上海正走在全国前列。


其一,利用“链”上之城的优势,开启“全产业链招商”的新探索。


从全产业链到“链”接全球,双“链”的存在,奠定了上海作为“链”上之城的地位,更凸显了上海招商引资的独特之处。


近年来,上海以主导产业为导向,以补链、强链、扩链为重点,以精准招商、战略招商、全球招商、反向招商为手段,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一些关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上海更进一步强化市区协同和一盘棋统筹,以“链路深耕,产业细作”为导向,按照“一链一方案”制订相关招商方案,全力打造优势互补、生态良好的产业布局。


其二, 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产业人才集聚就是竞争力,上海正在重塑综合成本优势。


在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上海有成本优势。


这话似乎有违常识,寸土寸金的上海,无论土地、人力还是其他成本,都显著高于内陆地区,成本优势从何谈起?


事实上,衡量成本优势,显性的外在成本自然不在话下,但不能忽视营商环境背后的制度成本,以及规模经济、知识共享、技术溢出、创新协同带来的综合成本优势。


其三,从上海速度到上海服务,示范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操作范式。


在国际投资界,特斯拉“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奇迹,莫德纳3个月从战略签约到拿地开工的创举,创造了“上海速度”的传说。


速度的背后,是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意识。


无论去年发布的投资促进24条,还是今年的“投资上海”政策包,都体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高度结合。


在今年的政策包中,上海祭出“2万亿元银行授信+1000亿元产业母基金+ 1000万方智造空间”的组合拳,既不乏政策力度,也不乏产业针对性。


其四,以对外开放再造招商优势,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也是上海竞逐全球城市的底气。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就被赋予率先对外开放的重任。而在最近一轮的深化改革中,上海再被赋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探索重任。


制度型开放,意味着上海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以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打造最具国际化和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可以说,上海的先行先试,最终受益的不只是自身,而是整个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