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人性、人情与人生
2024-04-06 08:16

人心、人性、人情与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知止斋主,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人心、人性、人情和人生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 🧠 人心是一种状态、意识和品质,深藏难测,对人生的影响巨大。

• 🤝 人情和人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交流。

• 🌍 人生是一个充满波折和挑战的过程,我们应该以修身养性为基础,追求真理并享受人生的点滴。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人的生生思维;


“一”为人心,“二”为人性与人情,“三”为人生,人生无限,欲望无限,欲望生文明,文明生世界。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喜怒哀乐贪嗔痴,生老病死爱憎恶,人生的酸甜苦辣咸,皆在人心、人性、人情、人生的有序无序纠缠之中得以展开。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人心。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写道:“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心是什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


人心最坚硬,也最柔软;人心遥不可及,也近在咫尺;人心是烈火,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人心也是清水,低调淡泊,真实可靠;人心坚如磐石,冥顽不化;人心也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一显一藏之谓心,一阴一阳之谓道。心,是深藏的,人心难测,深不见底。“看破不说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全由他自己的心所造就。千万不要尝试去改变任何人的心,因为他的心永远不会无缘无故地被改变。有人说,人不是被谁劝醒的,而是自己痛醒的。


心要改变,需要勇气;人要成长,需要力量;生命升华,需要智慧。智慧、力量、勇气从哪里来?一定来自你的心,但你的心往往总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中国文化是心文化,天地人阴阳五行儒释道,琴棋书画戏诗酒花茶香,天地人间,皆在人心。


《尚书》言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中华文化的“十六字心法”,也是宋明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源头和精髓。从“道心”到“厥中”的每一个字都含有深意,这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更照亮了中国人的千年心路历程。


“道心惟微”说的是天地之心,这是微妙的,是无所见的。道,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终极真理,是微妙而玄奥的。这个“微”是在提醒我们,“为天地立心”需要一颗敏感而内省之心,这是在鼓励每一个求道之人要不断地校准自己的内心,以与道的真谛相匹配。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每个人都应时刻审视自己的心念,力求在每一件事上都达到“与道合一”和“与良知合一”的境界。


“人心惟危”是对人性的一种洞察。人性的深处,存在着自私和贪婪的倾向,这些欲望如同炽热的火焰,随时都可能将我们引向歧途。


所谓一念之差即是万水千山。一念千年,一念万年,我们的内心可能已生万千念头,我们的念头早已偏离了正道。一旦正念被蒙蔽,我们便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归的危险之路。


面对如此挑战,“惟精惟一”才是唯一的正确指引。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保持心念的纯粹和集中。当我们将所有的精力聚焦在“修道”上时,当我们一心一意地追求真理时,我们才不会被其他杂念和妄念所干扰、所牵引而偏离正道。


“允执厥中”是对中庸之道的准确阐述。“中”即是道的真谛。中庸不是死板和停滞,而是坚持“中道”,坚守道心。中庸之道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时,保持内心的中和。这是对道心的坚守,不被情绪所左右。


“十六字心法”,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衡量人生价值的指南。时刻保持敏感内省,坚守道心,警觉人性的危险,防止被欲望所牵引才是明道。只有坚守明道,才能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成长,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那我们该怎样去发现自己的道心呢?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惠能说,外离相,内不乱。


儒家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佛家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家说,物我两忘。


儒释道皆言修心,儒家说修心养性;佛家说明心见性;道家说存心炼性。


孔子忙忙碌碌是修身,老子清静无为是修身,佛陀如如不动也是修身。


孔子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庄子有心斋、坐忘;神秀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修身不在山上,不在庙宇,人间红尘才是最好的修行道场。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故惠能有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人人执着于心,人人皆苦于心,物欲横流,名利地位,竞相迸发。在现实和传统之间,人与人之间,看似在对话,其实早已是人心难测,诚信丧失。环顾四周,一起说说贴心话、互相温暖灵魂的朋友早已荡然无存,每个人俨然皆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如此的孤独体验相信每个国人皆有,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此的孤独体验是沉重的,也是痛苦的,似乎每个人皆是一手《论语》,一手《道德经》,一边思考人性,一边思考人情;似乎每个人皆在与天地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已经无法改变,无法自拔,无以选择。


有道是,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北宋张载曾为中国人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观”。所谓的“绝学”到底是什么呢?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中国人的大本所在,“为往圣继绝学”的“绝学”就是“修身”。唯有“修身”,才是入世之良方,才是人情世故的稳定器;唯有修身,才能看得清楚何为不仁,何为不义。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人性与人情。


人性有天性、秉性和习性;人情有激情、悲情和柔情。人性是有秩序的,坚守的是原则;人情是不确定的,拿捏的是分寸。中国文化是心性思维,多的是人情分寸;西方文化是理性思维,多的是人性原则。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为恶是格物,知善知恶致良知。人性一旦失去了原则,才分出了善与恶。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理所当然,有的都是人情冷暖和人性认知。


人与人之间,太近会伤害,太远会疏忽,不远不近,恰到好处,相处起来才会不累,这说的是中国人的人情分寸。


不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懂得自我欣赏、自我成全,这说的是西方人的人性原则。


人情冷暖,人心人性,天若有情天亦老,大道无情胜有情。


记得2022年的央视开年大剧是《人世间》,故事讲述了周姓一家人五十年沧桑岁月,温情满满;2024年央视开年大剧是《繁花》,故事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繁华世界里的激情岁月,柔情似水。


如果说《人世间》表达的是亲情、悲情的话,那么《繁花》则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的激情和柔情;如果说《人世间》讲述的多是人情文化,那么《繁花》讲述的多是人性文化。


人情人性是一体两面,一面属于阳面阴性,一面是阴面阳性。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情世故。


所谓人情,说的是人之应然;所谓世故,说的是事物之本然。本然是有秩序的,应然是不确定的。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相信本然,不轻信应然才是立身之本。


古人曰: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是面子,世事是里子;懂得放下面子,才活得更有面子。


人情文化说的是人间实相,人性文化说的是人间真相,人情人性的合一才是人情世故,才是人间真实。


婚姻是价值组合,本质是人性,是有秩序的,属阴,是根本;爱情是情感组合,本质是人情,是不确定的,属阳,是枝末。人间人,人间事,人间物,皆是人间相,真相、假相、无相皆在人心。


人生在世,唯有多了解一些人间真实,才能活出逍遥的生命。有些人间真实,是需要我们多一些认知的,不然我们的人生就会多一些局限。


儒道同源,儒道互补。以孔子作为创始人的儒家文化是人情文化,是德的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


以老子作为创始人的道家文化是人性文化,是道的文化,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文化。


儒家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道家追求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这个绝学背后的力量恰是来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修身”之道。


孔子说,好好工作和好好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庄子说,在工作和生活中进入一种“忘我”状态是最好的修行。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饥来吃饭,困了睡觉,吃饭时不百虑千思,睡觉时不千思百虑,无喜无忧,可喜可忧,随喜随忧,这也是最好的修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人生。


人心,是创造力;人性,是驱动力;人情,是凝聚力。有了创造力、驱动力、凝聚力,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才会灿烂饱满。


人生是什么?老子说,出生入死;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一个从出生至死亡“三生万物”的过程。我们无怨无悔地经历着波折坎坷,无可奈何地经历着生老病死,心潮澎湃地经历着喜怒哀乐,阴差阳错地经历着悲欢离合,这可能就是真实的人生。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一帆风顺只是我们心中的幻象。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一杯二锅头,苦辣酸甜啥都有;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生在这头,死在那头;人生是道,道是人生。


吃饭是人生,睡觉也是人生;工作是人生,生活也是人生;事业是人生,奋斗也是人生;希望是人生,爱情也是人生;友谊是人生,勤奋也是人生;自由是人生,幸福也是人生。


贪婪是人生,无聊也是人生;失意是人生,困难也是人生;挫折是人生,投机也是人生;地位是人生,虚荣也是人生;勤奋是人生,厌学也是人生。


哭着喊着累了是人生,笑着叫着休息也是人生;快乐和泪水是人生,悲伤和痛苦也是人生;娶妻生子是人生,养家糊口也是人生。


洞房花烛是人生,天灾人祸也是人生;你所经历的是人生,你所感知的也是人生;好的、温柔的是人生,坏的、粗暴的也是人生。


人生很长,人生很短,珍惜每个瞬间,享受每个刹那,因为那是你的人生。


人生到底是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追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往何方?追问的是人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追问的是人生;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追问的也是人生。


所谓人生,人的一生就是人生。人生要有世界观,因为人生需要有高度;人生要有价值观,因为人生需要有角度;人生要有人生观,因为人生更需要有态度。


无论是高度、角度,还是态度,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因为有度,人生才会“适度”。


人生旅途,形形色色,来来往往;人生相遇,欢声笑语,嬉笑怒骂,有的成为了朋友,有的却只是过客。


人生感受,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感受人生,希望痛苦,欢声笑语;人生洒脱,淡然宁静,畅然安和。我的人生我做主,我与世界相关,我亦与世界无关。


我们该如何过好一生呢?孔子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告诉我们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老子告诉我们,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庄子告诉我们,虚己以游世;墨子告诉我们要懂得力行,韩非子告诉我们要懂得直面,荀子告诉我们要懂得自强。


文明在对话中展开,人生也是在对话中展开。中国文化与天地对话,西方文化与神对话;中国文化与天地对话,因天地无处不在而心胸开阔。


孔子与天地对话,他悟道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与天地对话,他悟道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与天地对话,他悟道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司马迁与天地对话,他悟道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王阳明与天地对话,他悟道了:“事上炼心上磨,知行合一致良知。”


与天地对话,逍遥于天地之间,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后世之人随着与天地绝通,寻求与人对话,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事、物、情、境中的阴阳、是非、善恶、利弊的纠缠爻动,人情世故的人间江湖,随之而生。


人生在世,一旦与天地之间的人、事、物、情、境开始纠缠,那是一个天翻地覆水云寒;天地精神与生活现实之间,一旦狭路相逢便有勇者胜。


自从天地精神为现实生活让了路,这一让路便是人生若梦,人生皆苦。故孔子劝告说:“知天命,尽人事,时也,命也,运也。”老子劝告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五十而知天命”,要给人生做减法,人生就是一个“从一到三”再“从三到一”的过程。一个人从成长、成就到悟道,不要忘了随身带着钥匙:向外,观世界;向内,观自己;向前,自强不息,向善,厚德载物。


这个世界,很多人都假装忙得很有意义,真的无暇顾及你的喜怒哀乐,真的没人在意你究竟过得好与不好。所以说,人与人交往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自己,亲疏随缘。


在这个不热不凉的世界里,很多人的多数时光都只是配角,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是真正的主角。无论是曾经的心心念念,还是曾经的互诉衷肠,无论是曾经的相濡以沫,还是曾经的至爱亲人,都会随着时空的阻隔,而变得渐行渐远。


人间的人心,人间的人性,人间的人情,人世间的人生,凡是物质性的皆为空性,凡是精神性的定会长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知止斋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