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教授发传单推广课程:如何让教育回归本位?
2024-04-18 09:07

985教授发传单推广课程:如何让教育回归本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豌豆射手,原文标题:《985教授发传单请大家上网课:众声喧哗中,找一颗求知的真心》,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北师大陈志新教授发传单推广自己的网课《社会科学概论》,以及这门课程在B站上的意外走红。文章探讨了教育回归本位的重要性,并呼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课堂和知识报以尊重。

• 📚 陈志新教授的真诚和对知识的执着让无数学生被打动,网课在B站上取得了惊人的播放量。

• 🎓 文章强调教育应该回归本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课堂和知识传递。

• ⚖️ 文章呼吁对一门课程的评判应该更加包容和开放,每个人对知识的收获和意义都是个人的。

“同学您好!网络课,免费的,没有学分,没有作业,没有问答,没有考试,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总共21讲,社会科学26个学科,全能知晓。”


近日,这张来自北师大陈志新教授的传单走红网络。


客气的书信体、简单的图文搭配和陈教授亲自走进教室与图书馆向同学们一张张分发的举动,用一种朴素的真诚打动了无数师生与网友。


因自己的这门《社会科学概论》没有在学校教务系统排上课,为不浪费五六年的备课心血,也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听一听这门“有益的”通识课,陈教授自行购置了录制设备,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课程录制并将其发布于B站。


为了让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存在,这位57岁的老师选择了他认为最有效的方式——线下发放数百张传单——希望能吸引到大约100名同学来学习交流。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短短几天,这门网课就在全网走红。长达50分钟的单集课程视频持续霸榜B站热门第一,总播放量突破700万,并且还在持续上涨,老师本人也早已晋升为了B站的百万粉丝up主之一。


(陈志新教授的B站账号)


网友们瞬时迸发出的热情不免令人惊奇。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感叹,似乎都因陈教授的这份真诚而被点燃。但或许在为“发传单”这个行为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之外,人们相遇于这个无墙课堂时所激发的自我思考和集体讨论有着更丰富的意义。


“老师认真讲”“学生认真听”这一理想课程模式在大学的走失,人文社科无意义以及讽刺大多数人又是“三分钟热度”的杂音,要求我们用更为纯粹的目光看向教育本身,找寻一颗求知的真心。


一、过滤干扰,让教育回归本位



无所谓985、211还是普通本科,也无所谓教室大小和选课人数多少,全国的大学课堂似乎在人员密度分布上达成了莫名的统一:学生们总是喜欢向后聚集,恍若压阵。教室变成了一艘头轻脚重的轮船,老师独占讲台与前排,何为第一排则由不慎落座在最前方的学生重新定义。


(多数大学生爱聚集在教室后排的示意图)


有关大学课堂的吐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某些情况下,脱离了唯成绩论的单一指标,老师和学生们的重心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上好一堂课”这件事。要达成认真上课与认真听讲的双向奔赴,不仅要指望双方都能有对知识的自觉性尊重,有时甚至还要靠一点“恰是你我”的缘分。


对大学老师来说,课程质量既不与职称评定挂钩,也不直接影响收入水平。相较于科研成绩和其他工作,是否要好好备课更多时候不过是凭心而已。学生们对“水课”的抱怨并非个例,过时的课件、枯燥的PPT演示,以及东扯西聊的漫谈,都稀释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含量。在这种情况下,教室里虽有师生的身影,却无积极有益的精神交流,双方不过维持了一种表面上的“在场”,并没有真正实现知识的传递。


(小红书网友关于“水课”的讨论)


正因如此,陈志新教授对待课堂的认真才引发了如此多的感慨和称赞。对陈教授本人而言,促成《社会科学概论》的开课,花费五六年时间来备课,并不会有什么升职加薪的奖励,反而可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但只是因为他觉得这门通识课有益,只是因为他想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就费时费力地做了这样多的努力,让这门课得以与同学们相见。


但实际上,这份分享知识的纯粹不仅回应了大学生们对“水课”的抱怨,还被描上了一层理想课堂的金边,在这个理想课堂中,知识的传递和吸收是唯一重要的事。学生抱着对知识的期待加入课堂,全情投入然后满载而归,也理所当然地因为自己的投入得到百分百的满足。


然而对未来就业市场的严峻预期,加之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学生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游移。或端坐在后排低头干自己的事,或干脆逃课外出实习,浮躁之下,容不得一次全情的听讲。相较于兴趣爱好,能满足个人需求的课才会成为优先选项。给分好、学分高、课时少等理由,更容易让一门课脱颖而出。


在陈老师的网课评论区,不少慕名而来的网友感叹:“那些年自己逃过的课,终究要在某个时间点补上。”如今成了职场打工人的他们,在通勤路上或下班回家后以这样的方式重回课堂,补上过去的遗憾。


而在赞扬陈老师只是想分享知识的纯粹和真诚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再一次公开讨论和集体宣扬起了大学课堂的教育本位属性,呼唤师者和学生各自归位,对课堂和知识报以尊重。


二、毁誉留情,开卷便有益


陈志新老师在B站上的《社会科学概论》课共有38集,每集场景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一人、两屏、一书柜的布局。尽管画面简单得略显朴素,但随意点开一集,满屏都是“老师好”和各高校学子报到的弹幕。网友们通过发送问候弹幕复刻线下上课的仪式感,意在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对这门网课的支持,然而,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买单。


(陈志新教授的网课视频飘满弹幕)


有人质疑老师功力不够,这门课讲得并不专业,如此受欢迎反而会误导普通大众;还有人直接从根源上否定了社会科学这个学科的意义,认为实在不必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样一门“不是很重要”的课程。


众声喧哗中,有人赞扬老师是在“名利场中写诗”的理想主义者代表,身上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是真正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践行者;也有人否定整件事情的意义,认为吹捧太过,大家的追捧热情也是表演意义大过于真心为之,是在借势标榜自己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


其实所有的褒贬之声,只要是在真诚表达和尊重他人的前提下,都无关对错,只在个人。陈教授在自己的录制课中也表示,社会科学这门课因学科特性,无法像物理数学那样得到精确地表达,有异议是很正常的事,他也期待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B站网友在网课视频下的评论)


或许对从未系统接触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这门《社会科学概论》通识课就是一根点燃兴趣火花的火柴,火光虽弱却荧荧有辉,为其照亮从新的角度理解社会和世界的可能;而对理工科学生来说,这门网课的走红可能就是一次契机,鼓励他们回应自己内心对人文社科潜藏的好奇,把聆听这堂课当作入门的第一步。


一门课程或一份知识的作用和影响是无法被量化的,与其试图在“有用”“无用”的二元对立中决出胜负,不如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看待一门网课和一位老师的走红,将有关意义深浅的评判留给每一个上课的学生自行评价,不必互相说服。毕竟学习没有价值的高低之分,有关收获的感受也往往更加个人。


(网课评论区分享各自收获和感慨的网友)


而在火热的讨论之外,这门网课在短短几天内就突破了700万播放量的惊人成绩,这也招致了一些嗤之以鼻的态度。有人嘲讽,这不过又是一次大型的互联网集体表演,听者大多是三分钟热度,爱表演而非爱知识,等热度过去就又偃旗息鼓了。


但从本质上说,要求极高自律性的学习其实是反人性的。在学习过程中,人要聚精会神、正心诚意,摒除杂念、严肃思考,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但因着这份大学教授亲自发传单邀请学生上课的真诚,大家在平常刷抖音、玩游戏和看微博的空闲时间,一反常态地选择登上B站观看网课,已称得上是一次突破常规的改变。


比起拷问真心还是假意,人们的日常生活轨迹能够被一门网课的爆红撬动,激发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就已足够有意义。哪怕只是“三分钟热度”,也会有三分钟的收获。这样的“跟风”无需嘲讽,反而更需要鼓励。


(B站上的名师,图源微博@@烫金真爱册)


而在B站,除了陈老师的《社会科学概论》,还有不少名师佳课。亲手缔造了“法外狂徒张三”的“律界郭德纲”罗翔老师,谈文学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戴建业老师,被无数大学生奉为期末周救命恩人的数学教授宋浩老师,以及更多优质却或许仍明珠蒙尘的课程,都留待大家像发现陈志新老师一样遇见和走进它们。



学习,是一段无需暂停且永远应当走在路上的旅程。陈志新老师的一张张彩打传单,或许会影响更多人对教育和对师者的看法和态度,也或许会因这波热度激发出更多人的学习热情和冲动,然而,讨论的热潮会过去,知识的印痕却会长久留下,我们不妨借这份真诚带来的感动,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回归纯粹的求知,保持学习的状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豌豆射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