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某熊,原文标题:《“Thurman猫一杯”被封:一场流量裹挟下的舆论闹剧》,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某熊,原文标题:《“Thurman猫一杯”被封:一场流量裹挟下的舆论闹剧》,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国内顶流网红之一的“Thurman猫一杯”被官方通报,全网封杀。
“Thurman猫一杯” 真名徐某艺,抖音账号粉丝1900多万,小红书700多万,全网4000多万粉丝,是千万级流量的顶级网红。2月16日,她发布了“在法国巴黎捡获一年级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相关视频,全网传播数亿。
事后公安机关查明,“在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作业本”系列视频脚本为策划、编造而成,视频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徐某艺与其公司编导薛某编造剧本,在网上购买寒假作业本,摆拍视频进行发布。
“平安西湖”发布官方通报
警方通报发出后,4月12日晚,涉事视频发布者、千万粉丝网红“Thurman猫一杯”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道歉视频。随即有网友指出,道歉视频疑似拼接剪辑,道歉“不真诚”。4月13日,微信、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对其进行封号处置。
Thurman猫一杯的账号已被全网封禁
一次人为制造的噱头,意外成为了爆款事件,导致全民陷入信以为真的热议和追逐事件中心“秦朗小朋友”的狂热之中。
在流量的裹挟下,谎言也会不同于一般的谎言。当一个谎言占据了过多的社会资源,日益发酵,渐渐也就形成了这场舆论闹剧。
一、红皇后假说理论:困在流量和“真实”人设中的千万级网红
关于这件事,目前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方面网友提出质疑,千万级别的网红也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编造虚假故事来骗流量吗?也有网友表示:这不就是个段子吗,造成什么恶劣影响了?
在千万级的网红群体内部,内卷也日益严重。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书中,红皇后这样说道:“如果你要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你必须很快地跑,如果你想要突破现况,就要以两倍于现在的速度去跑。”
在此基础上,管理学的“红皇后理论假说”衍生出来,其意义与中国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类似。这一理论的意思是,全球化的同时,竞争也在全球化,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为了胜出,都在奋力地充实自我,大家的水准越来越高,但是不管有多拼命,相对位置似乎变动不大。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理论假说
当“你必须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停留在原地”成为普遍的公理,编故事博眼球也成为了生存的重要手段,千万级的网红流量大号有剧本也就不在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了。
不论哪个平台,信息的制造者目前都被困在系统和算法里,时刻处于追逐关注度和曝光率的数据之中,没有爆款视频随时都有被观众抛弃的可能,被平台打入“冷宫”。
在这样的境况下,流量就与账号的存活天然绑定,网红因流量而生,也因流量而亡。由受众的注意力组成的流量池是有限的,因此网红唯有不断地制造新的爆款视频才能维持自己原有的地位,稍有不慎就会很快过气了。
很多人也提出,假如“Thurman猫一杯”在一开始发布视频时就标注“本视频纯属虚构”,或者从事情刚开始发酵的时候承认自己是演的,或许就不至于到现在这样全网被封禁的下场。
而她偏偏选择了一直嘴硬坚持,让“全网找秦朗”的事态不断扩散,让粉丝冲锋陷阵而自己在背后坐享流量和热度,甚至最后还要编造微信截图说当事人已经找到了,把全网网友耍得团团转。
所谓网红,成也人设,败也人设。在互联网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浏览中,没人会在第一时间在意一个博主的故事是否是真的,但却会因对方是否足够独特,而点进主页进一步深入了解。
人设是一张彩色标签,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浪潮中,唯有足够亮眼的人设,能迅速引人注意,备受瞩目。“Thurman猫一杯”这个账号最初开始爆火,是博主模仿豚鼠吃菜叶子的视频走红,直接涨粉百万,而后她的视频也都围绕着个人生活和既往经历展开,例如吃鱿鱼丝崩掉烤瓷牙、咬法棍不顾形象地翻白眼、带广东奶奶去巴黎等。
离奇而有趣的经历,由一个“真实”的人设呈现出来,受众也由此才有猎奇关注的心理,她才能获得粉丝的衷心拥护。
“猫一杯”的视频剧本往往是被现实验证过的必火的选题,加之她成熟的剧作叙事结构和短视频剪辑节奏,经过多方媒体亲自下场二次传播,许多网友真情实感地相信了。事件越真实,网友越相信,寻找越狂热,事件由此发酵到编造者自己都无法收场的地步。
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演员能永远生活在角色中,就像没有人可以一直活在人设里。给自己定义“真实”的人设,或许意味着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远到看不见自己,远到分不清“人设”和“自己”孰真孰假。
试想如果“Thurman猫一杯”表明发生在她身上的事,其实都是编造的剧情和段子,那么她的人设就会彻底崩塌,这件事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热搜。
在面对质疑声、谣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无法把控的舆情,“Thurman猫一杯”和团队并没有选择及时止损,用真诚的道歉改变舆论风向,反而持续更新事件进展、为维护“谎言”继续表演,凭空杜撰“寒假作业已归还”的大结局和聊天记录,那么她的翻车也就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二、新黄色新闻与“奶头乐”:娱乐至死中,难辨真与假
再小的事情,讨论得多了,也就成了大事。其实“秦朗小学生丢寒假作业”系列事件早在最开始发生的时候,就显露了端倪。
事件初期,网上就出现了很多逐帧分析的视频,来质疑这些事情是否发生得太过于恰到好处。如此简短的两分钟视频,几句简单的对话,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得如此清楚,而摄像机也恰好在合适的角度完整地记录下全程。
多个巧合的叠加,往往出自精心刻画的必然。在经典春晚小品《卖拐》中,大忽悠靠编假故事、表演套路把厨师骗得一愣一愣,生生把厨师忽悠瘸了,最终以高价把拐卖给了厨师,还换回了厨师的感激涕零。
恰如本次事件,我们回过头时才发现,网红通过“表演式套路”获得粉丝的支持拥簇,把粉丝玩弄于股掌之中,这难道不是一种现实版的“卖拐”吗?
原来,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亦假时假亦真。在虚虚实实的网络的环境中,信息过载的我们接受“耳听经常为虚”,也逐渐意识到短视频的蒙太奇剪辑使得“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网友这样总结,现在网络流行的摆拍题材有:“相亲吃饭扶弟魔,婆媳矛盾干重活,网约司乘矛盾大,彩礼赡养闹婚多。”
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并保持知名度,一些自媒体和网络红人甘愿成为流量的“奴隶”。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制作和传播内容,虽然表面上有煽动性,却缺乏深度,这种内容常被称为“新黄色新闻”。这部分创作者常常牺牲了真实的新闻价值和信息深度,追求的只是眼球和点击量。
作为吃瓜群众的网友们也不禁渐渐感觉到,现在许多所谓的网红生活的精彩程度之高,仿佛与我们生活的不是同一个世界。无数密集的梗和段子频繁出现,一切都像是被精心设计过的剧本一样,拥有波澜壮阔的剧情和跌宕起伏的转折。
这些低级内容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主要是因为它们所提供的是一种毫无营养、仅仅能提供短暂快感的“奶头乐”碎片。所谓的“奶头乐”就像是给穷人提供的安抚奶嘴,虽然能够暂时满足口腹之欲,却并未为心灵或思想提供任何真正的营养。这种娱乐消遣并不注重信息的深度或意义,而是专注于刺激和满足公众有限的注意力。
现今社会,由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系统和算法能够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喜好,因此推送给我们的内容往往都是我们乐于接受的,从而很容易陷入一种“廉价快乐”的循环中。
这种被大数据操控的“廉价快乐”实际上就是“奶头乐”。当我们沉迷于这种“廉价快乐”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会持续释放,使我们陷入一种愉悦的状态,转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导致我们逐渐丧失了对真正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功绩社会的异化下,我们的精神世界宛如一座布满缝隙和裂痕的废墟,而这恰恰契合了现代人想要摆脱生活的麻木状态的心理。由此沉迷于海量视频的受众,被困在流量制造的信息茧房无法自拔,深陷知情权匮乏的处境之中。
三、后真相时代:高举真相大旗,重塑媒介素养
在编造的“秦朗小朋友丢寒假作业”事件发酵过程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抬高了整件事热度的背后推动力,那就是十几家媒体对此事的二次转发、不加以核实、亦步亦趋地跟进。
他们既未能提出新的问题,也未能揭露新的事实,最多只在转述网友的质疑,缺乏独立的调查与判断。此类报道显然缺乏二次创作的能力,而是单纯地扩散了事件的流量,助推了事件的失控,而使当时本应进入公众视野的“贵州大火和消防员牺牲”事件被掩蔽。
网友质疑本次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转发报道
新闻媒体对此事件不经甄别地下场报道,暴露了很多媒体缺乏挖掘新闻能力的事实。作为记者的个体们背负着沉重的KPI,流量大的自媒体反而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得以从流量中分一杯羹。而新闻媒体客观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观众也更具信服度。
于是,网红编故事,而媒体卖吆喝,两者相互默许不互相拆穿,这样的一套信息系统就形成了。
可是,网红为流量编造虚假故事,媒体为生存而违背职责卖吆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也因此一次次反转和闹剧频繁上演。
那么,正如“中国记者协会”就本次事件提出的质疑那样,我们的舆论究竟谁说了算?是普通用户,是主流媒体,还是若干个MCN及其联动的网红或“大号”团队?
“中国记者协会”评本次事件并发出质疑
舆论场闹剧频发的现状,本质上是用户、平台与媒体三者合流的结果。“后真相时代”的大众无时无刻不深陷于信息泛滥的矛盾境地,人们不再重视具有事实依据的证据和理性思考,而是更加关注符合个人信仰、价值观及偏见的信息。真相不再是人们决策的唯一标准,感性、情感、信念、观点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尼采在著作《超善恶》中发表了著名的视角主义观点,认为“视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当社交媒体赋予了所有人尼采所说的“没有事实,只有诠释”的权力,议程设置的主导权不再归属于主流媒体,目的也不再是传播信息知识,而是由自媒体和MCN机构掌握流量密码、进行情感操纵,语言也就堕落为模糊真实和幻想界限的修辞工具。
蓝江教授提出后真相之思,在“后真相”时代,我们恰恰需要重新高举真相的大旗,因为不是没有真相,而是以往我们接近真相的方式都出现了漏洞。
我们需要在更宏大的背景下,重建一个可以接近客观性标准的框架,而不是让真相留下的空位直接转移到主观性之上。否则,我们的社会必然会被彼此充满敌意的主观立场性的判断主导。
而作为受众的我们,更需要擦亮双眼。
一个谎言的出现,要用无数个谎言去掩盖。如果让谎言长期占据着过多的社会资源,那么现实版楚门的世界,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上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某熊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