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重现“互联网三十年”
2024-04-23 08:52

中国拿什么重现“互联网三十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陈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4月20日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纪念日。许多熟悉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腾讯的马化腾、小米的雷军、搜狐的张朝阳、360的周鸿祎……那些在过去30年间站在互联网浪潮之巅的人们,相聚在工信部与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座谈会上,这是近年来不多见的互联网大佬的集体“亮相”。


1994年4月20日,中国开通首条64K的国际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成员。激荡人心的30年由此开启序幕。当时这个国度里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互联网,现在则几乎所有人都离不开互联网,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居民。


相较于后来的90后、00后数字原住民,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数字移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技术红利带来的澎湃动能,并充分见证了互联网究竟是如何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的。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和共享精神,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想象边界,让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半径跳出百年来的固步自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穿越长城、走向世界”。


这种澎湃发展动能最直观的体现,是一批企业的蓬勃兴起。他们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红利下快速生长,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公司,这是30年间中国经济腾飞最值得标记的成就之一。而当下,有机会追上苹果、特斯拉、英伟达这样全球一流企业步伐的,依然还是过去30年间兴起的那些互联网公司。


回望30年前,那确实是一个黄金年代:全球化方兴未艾、新技术不断涌现。那时的人们都相信,地球是个村落,互联网则会成为全人类的精神家园。30年后的今天,尽管这个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好消息是,技术变革依然带来乐观的气息,来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展让这一刻的我们又一次站在技术的新起点上。


而人工智能精神甚至比互联网精神要更进一步,生成式人工智能天然蕴含的内核就是伟大不能被计划,创新都是探索路上的偶然所得,它需要开放思维、需要向各个方向的探索作为攀爬路上的“踏脚石”。但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很多时候“零风险”思维影响了企业探索,企业还没开始尝试就踩刹车、设限制。


如果说我们如同30年前一样,又一次来到了新技术红利大爆炸的前夜,那么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抓住这一机会再一次实现跃迁?答案或许依然需要回到那些站在技术浪潮之巅的弄潮儿们身上。


互联网公司在过去几年间经历了许多重大的调整,最大的变化还是观念上的逆转,作为创新引领者的他们在舆论场中不断被异化,以至于许多人都不敢“亮相”。事实证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到奇点时刻之际,有实力追赶这一科技前沿的,还是这批曾经的互联网弄潮儿,束缚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对未来无疑没有好处。


“中国人距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1996年,在中关村街头向世界发出这样振聋发聩一问的,是一家名为瀛海威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这一块初衷是为公司打广告的广告牌,却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画面。


正因此,站在互联网3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需要继续呼唤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共同需要的开放、共享精神,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和优化鼓励创新的环境和生态,给予那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开放的空间和更宽容的生长环境,让他们敢于挑战、敢于试错。


即便是站在大国博弈的视角之上,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要追上美国前辈的步伐,同样也需要为企业卸下不必要的枷锁,让其免于非经济、非市场、非技术因素的束缚,让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互联网企业敢干、能干、善干,这其实也是过去30年里,中国互联网经济能够蓬勃发展的底层逻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陈白(资深媒体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