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百道大幅破发,看港股市场的现状
2024-04-23 17:24

从茶百道大幅破发,看港股市场的现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讨论了茶百道大幅破发的情况,以及港股市场的现状和困境。

• 💡 港股市场的融资能力仍未恢复到最佳状态,流动性仍然堪忧

• 📉 茶百道破发事件揭示了港股对IPO吸纳能力低下的问题

• 💸 对于中国公司,港股只适合“打辅助”,不能成为首选市场

已经提交招股说明书半年多的茶百道,终于于今天(2024年4月23日)在香港敲钟上市。这是港股市场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IPO,融资25.86亿港元;也是市场表现很差的一次IPO,开盘即破发,盘中最大跌幅达到了38%。看到这个局面,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等正在港交所排队等待上市的新茶饮企业,估计要兔死狐悲、产生巨大的危机意识了。


茶百道破发,在公司层面和行业层面当然有很多原因。新茶饮赛道太拥挤了,从几块钱的最低端到三十块以上的高端,到处都有全国性的连锁品牌以及本地品牌。自从2022年以来,线下新消费的增长势头已经明显衰竭,仅存的增长焦点也早已不再是新茶饮。但是,我今天更想讨论的是港股市场的原因——事实证明,港股的融资能力仍然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流动性一如既往堪忧,成为夹在A股和美股之间的“夹心奶油”。无数待上市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都希望港股能够迅速摆脱当前的状态、重振雄风,但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


让我们首先捋清一下,中国内地公司(尤其是茶百道这样的新消费公司)为何要去港股上市:


首先,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层面的自由兑换。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不得不牺牲一些国际流通性。所以,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在全球内的流通性尚无法与美元、港元相比。如果一家公司在创业阶段拿了很多外币风险投资,或者创始人希望把一部分资产转化为外币,港股、美股等境外资本市场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其次,A股市场不但对企业设立时间、盈利和增长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对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也有限制。包括新茶饮在内的线下餐饮消费就属于严格控制、基本不鼓励上市的范畴,因为营业收入的真实性不好确认。如果蜜雪冰城这样的公司能在A股上市,相信可以获得许多机构的追捧;很可惜,在现行规则下,它们只能去港股碰运气。


再次,与强大的美股市场相比,港股市场离中国内地比较近、没有时差、有内地背景的资金占比较高。美股市场更青睐互联网、高科技等行业,中国消费公司在那里很难进入主流视野。而港股有漫长的接收中国线下消费企业的历史,例如三年前的海伦司、奈雪的茶,以及更早的泡泡玛特,等等。


2019~2021年之间,去港股上市是一种时髦,已经在美股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也纷纷选择港股二次上市,并且在港股获得了不小的成交量。然而,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大环境好的时候,港股有锦上添花的能力;大环境差的时候,港股却没有雪中送炭的能力。港股对IPO(非二次上市)的吸纳能力尤其低下,不仅体现在茶百道身上,也体现在2022~2023年的绝大部分IPO身上。哪怕是极兔速递这种在整个亚洲都堪称优质的公司,港股上市之后的表现也不太好;有鉴于此,菜鸟干脆取消了港股上市计划。


流动性低下是港股市场多年以来的顽疾。由于本地投资者基数有限,港股的交易金额一直仅有美国或A股的一个零头。2023年10月上市的极兔速递,算得上近年来港股屈指可数的“明星IPO”了,上市至今日均成交额也仅有5000万左右。哪怕是“股王”腾讯,平均每天成交额也只有七八十亿,相当于日均换手率千分之三。对于整个港股市场而言,每天成交额能突破2000亿就算谢天谢地,突破3000亿就可以烧高香了。与其说港股是一个处于枯水期的湖泊,还不如说是湖泊干涸留下的小池塘。


全球化的机构投资者会发现,与美股和中国A股两大资本市场相比,港股就像被夹在三明治里的菜叶,两头不讨好:


  • 美股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资产、最深的流动性池以及最自由的资金出入机制。只要是具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的投资者,谁都需要配置相当数量的美股。


  • A股虽然是一个封闭的市场,但是背靠庞大的中国人民币流动性,有数量庞大的散户投资者以及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如果你适应了A股的游戏规则,就会发现它能够自洽,总有一部分人能如鱼得水。


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港股市场又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如果投资者的钱能出境、能进行全球资产配置,为什么不去买美股或者日股、印股?如果投资者的钱不能出境,那么理所当然只能首选A股,即便大环境一般的情况下还是能找到诸如AI这样表现良好的概念板块。由此形成了一个循环:内地投资者越是对港股不感冒,港股的流动性就越差,由此导致内地投资者对港股更不感冒……


记得2020年前后,中资大举布局香港、租下了中环最昂贵的写字楼,当时很多人乐观地估计,哪怕美元资本对香港没那么看好,中资也足以接过火炬,支撑港股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例如,2022年7月,以高盛为代表的外资大行甚至一度畅想,一旦从美股全部转到港股交易,中概互联网公司的成交量可以大幅增加,估值或许也能提升——今天回头看去,简直是天方夜谭!


此时此刻,我们可以看到:中资确实在港股市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还不够,独木难支。即便港股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独特的、优质的资产,在持续的流动性紧缺格局面前,这些资产的估值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折扣。然而,即便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还是有大批“独角兽”公司正在排队等待港股上市。除了上面提到的新茶饮诸巨头,已经提交招股书的还有货拉拉、嘀嗒出行,以及传闻已久但是尚未交表的小红书、字节跳动,等等。


上述“独角兽”指望港股市场的唯一原因,是它们既不方便去美股上市,又难以获准在A股上市。自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平台公司赴美上市的路径基本切断。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A股上市的审核机制太严、上市流程不确定性太多,而且许多行业一直不被鼓励上市,对于大多数“独角兽”而言不是一个显示的选择。按照现在的形势,这些公司选择港股,其估值都会蒙受一定的损失,甚至有重复茶百道命运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还有别的选择,谁又会选择港股呢?


要让这些“独角兽”避免“流血上市”的命运,可能性无非是三种:


1. 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者情绪出现极大的改观,这种改观的推动力有可能来自香港自身,也有可能来自外部(例如内地的扶持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2. A股市场放松限制,对一些新消费、新科技行业的“独角兽”网开一面,像当初科创板欢迎“硬科技”公司一样,欢迎这些“独角兽”的到来;


3. 中概股赴美上市恢复到2021年之前的状态,主管部门对很多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的风险偏好也进一步提升。


毫无疑问,这三条道路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当前的全球宏观形势下,一切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杂糅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迅速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多“独角兽”才会硬着头皮选择“流血上市”,因为总比上不了要好。


总而言之,对于绝大部分类型的中国公司而言,港股都只适合“打辅助”,而不适合“打C位”;应该去“打C位”的,要么是A股市场,要么是(2021年以前的)美股市场。辅助在任何一局MOBA游戏当中都很重要,有时候甚至能决定胜负;但辅助毕竟不是C位。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国服蔡文姬一骑当千,用弹弹乐把对面杀得一溃千里,给人一种“优势在我”的错觉;但是凡是想依靠蔡文姬杀入敌阵打赢关键团战的人,最后要么输掉了,要么赢得非常艰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