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住上海青年旅舍?
2024-04-27 21:55

谁在住上海青年旅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姜天涯,编辑:小泥巴,拍摄:姚祖鸿、姜天涯、杨卓,题图来自: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上海青年旅舍的变化和各类人群在青旅中的生活状态。

• 💼 青旅成为求职者过渡居所,展现了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状态

• 🌍 遇到的人群丰富多样,包括出差者、游客、失业者等

• 🛏️ 青旅硬件和经营模式的变化,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谁在住上海青年旅舍?


这个问题放在20年前,答案可能是穷游的背包客,他们在青旅里聊着诗和远方。但放在2024年的上海,这个答案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在去年的街头走访中,我们遇到一个离职后从福建一路玩到上海的女生,路上她都住青旅。


她察觉到了上海青旅氛围的不同:“感觉身边好像都是打工的人,上海的青旅好安静,大家都好疲惫”,她第一晚都没有和人聊上天,“大家都在噼里啪啦地打字”。


这和过往我们对青旅的印象及在其中的亲身体验不同。


青旅,是青年旅舍的简称,多数房型是多人间,上下铺,房间内没有独立卫生间,住宿按照床位收费。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里,青旅也是住客交流一手旅行资讯的地方。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陌生人的距离拉近,交流旅程、交流人生,有时会一起包车,相约上路。


所以我们想知道,到底是青旅变了,还是上海的青旅不同?


从地理位置上说,不同肯定存在,上海除了是一座旅游城市之外,也是求职之城。而在上海寻得一晚住宿的成本,又是肉眼可见的高。以4月26日周四晚为例,上海中心城区的汉庭,一晚在300到500元,静安寺、中山公园、陆家嘴等热门地段达到650元左右一晚。


4月25日晚上海部分汉庭的价格


而具体到人,不同在哪里?我们在两家青旅,走访了15组人。


这两家青旅,气质迥异。


一家在上海火车站附近,它有一个沿街的公共区域,地下一层还有一个自习室。房型分为男生4人间、男生2人间、女生4人间,便宜时一晚50元左右,贵的时候在130元上下,五一期间床位费会达到200元。


这家青旅的自习室


另一家距离南京路步行街只有2分钟脚程,位于一栋写字楼的裙楼,八人间的价格在99~128元/晚,五一期间达到269元。


从外观上看这家青旅位于写字楼的裙楼


这两家青旅都不能简单地归结其住客群体。


前者更加安静,我们称为“自习型青旅”,因为很多人都在埋头做自己的事,在这座城市寻找机会。


后者气氛更为热络,有青旅在国内发展之初的“诗与远方”般的交流,也有找工作、实习的“现实”人生。


这两个样本多少能勾勒出一些上海青旅的真实模样,以及在上海多元化的人生。



在火车站附近的那家“自习型青旅”公共区域进行采访,让人感到局促,因为安静,说话都得压低嗓音。


这家青旅的公共区域


小杨刚到店,就在公共区域坐下,打开了电脑,等待2点后办理入住。他今年25岁,本科毕业后在老家成都工作了一年,然后辞职来了上海。


“因为成都的生活节奏舒适,感觉学东西比较缓慢。我想学得再快一些,成长得更多一些,就来上海了嘛。”


来找工作的小杨


小杨给自己在上海找工作的时间是半个月,“学习”的期间是2年。“我想在上海成长了之后,去重庆、大理之类的地方独立发展。在上海独立发展可能竞争太激烈了。”


半个月看上去对自己有点严格,但小杨说:“我觉得只要能力强,都能找到的。”


3天后,他的朋友圈显示他已经敲定了工作,正在公司附近找房子长租。


青旅是很多年轻人在上海求职的过渡居所。25岁的阿来是应届生,1月份刚刚研究生毕业,在这家青旅已经住了1个多月,白天除了出门吃饭,大部分时间她都在自习室里投简历。


“上海房租不便宜,市区就更贵了。我还没有确定工作在哪儿,住青旅不需要签很长的租赁合同,找到工作随时可以走。”


在青旅的生活模式和学生时代无缝衔接,多人间就是宿舍,自习室就是图书馆,阿来对此很适应。


区别在于房费,长住这间青旅,月租在2000元左右。阿来的住宿费来源有大学的积蓄、兼职,还有家里资助的一小部分。


阿来


据她观察,这家青旅长住的人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长住都会选下铺,比较方便。”


虽然这边交流的气氛不热络,但阿来还是和一些长住的人产生了交流。她在青旅遇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比如有一个工作了很多年的姐姐,来上海的青旅休息。


“当时就觉得很疑惑,因为上海并不是一个很适合休息的地方,但她说青旅会给她一种很安全的感觉,因为(这里的)房间是全暗的,没有窗户。她很喜欢这种完全黑暗的环境。”


阿来在青旅里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这让她更加理解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状态。


“像我们读书读上来,可能看的人、过的生活就一种,都很像。但是你去看他们的话,好像怎么着都可以。大家怎么活的,都有。”


即使是同样找工作,状态也会有所不同。21岁的小王在自习室里打手机游戏,面前是刚吃过的泡面、薯片、棒冰,还有一盒黄金叶香烟。


小王之前的工作是房产销售,但遇到了劳务纠纷——很经典的“套路”:“实习期的工资,要干了3个月再发,没干满3个月,就没有。当时协议上写得不清不楚的。”小王最后通过劳动仲裁拿回了实习报酬,但工作没了。


火车站这家青旅的四人间,床位费每天浮动,小王住过80多元一晚的价格,也住过130元一晚的价格


实习期间他在上海租了房子,近2000元的月租。失去实习工作后,“没钱,住不下去了”。于是他就搬来了青旅,“怎么说呢,先拿来过渡下,它起码是几天几天付的。一个月付,付不起了”。


“也没什么钱了。住一天,算一天。这两天就考虑退房了。”


他的计划是找到工作之后,住公司宿舍。


“我现在想找日结的工作,缺钱花,就是那种兼职的。”


来自西安的李小姐不是来找工作,而是来休息的,但她的休息和阿来所遇到的那个姐姐也不同。


李小姐今年36岁,是一名月嫂,4年前来上海工作,原因很简单,收入更高。在西安月收入一万到一万二,在上海一万五到一万八。


月嫂这份工作,一个月有26天住在雇主家,所以即便在西安,她一个月能回家的日子也只有3、4天。


虽然上海的物价更高,但她一个月个人开销只有一两千元。“在服务期间,吃住都在雇主家,又都是穿睡衣的,基本没有花费。只有休息的时候,有点花销。”


但是她的家庭开销大,有两个孩子。平时孩子由家人带,但一年有3个月,她选择陪娃。“寒暑假我是不接单子的。”


李小姐当天休息,第二天又要“上户”工作了


最初来上海的时候,李小姐休息日住的是酒店,一晚在300元左右。


“现在在开支上想着尽量缩减一点,就开始在这边住。”这样一个月住宿的花销能节约三分之二。


她的行李也很精简,只有一个行李箱。每次换季,她都会把上一季的衣服寄回家,再让家人寄来当季的衣服。


月嫂的工作其实也有宿舍。但她觉得这家她重复入住的青旅更干净,也更安静,“就是想休息好一点”。




在大雨日走进这家南京东路后街的青旅时,仿佛回到之前旅行住过的环境中,大家散落在沙发、长桌前,有人对着电脑、有人在吃外卖,也有刚刚相识的人在一起热络地聊天。


南京东路这家青旅的公共区域


00后的K先生刚刚办理完退房手续,他准备外卖送到后,直接拿着去机场,“我从来没有住过(国内的)青旅,然后我很好奇青旅和宿舍有什么不一样。”


K先生是上海人,造型师,日常独居,他觉得人是孤独的。他想来这里体验集体式的生活,先后在八人间、四人间住了18天。


虽然他只有20多岁,但人生进度条走得很快,很小做模特,从国外艺术院校毕业的同时,已经在自己的行业里积累了丰富的作品和经验。


“青旅hostel这个文化,是外国人觉得我花最少的钱,住在市中心最好的地方,然后拿剩余的钱,去旅游、去吃喝玩,这种其实是一种享乐方式吧。


“很多人说中国的青旅在西南地区,因为那里是国内青旅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但其实上海有很好的青旅文化,上海的青旅文化更加海派一些,很包容,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在这里出现。


K先生在青旅拍下的有意思的行李牌/受访者提供


18天的青旅生活中,舍友换了不少,他认识了各色人生。


“我遇到过出差的人,住青旅是为了省钱,因为每天可以报销500元房费,他来这里住只要100元,然后剩下的400元,就变成他自己的了。”


“还有那种很有钱的富二代,在这里开了房间,就放行李。他每天来玩一下,感受一下,公共区域吃个外卖,晚上回自己上亿的豪宅睡觉。”


“还遇到一些50多岁裸辞、卖车卖房的叔叔阿姨,来上海旅游,住青旅体验生活。”


甚至第一天入住青旅的时候,“一个日本70多岁的老阿嬷,她跟我说‘空吧哇’(晚上好)。还遇到四五十岁的美国人,住女生多人间。我就觉得‘我真的不是在老年大学’吗?”


清明假期期间,K先生拍摄的南京东路人潮,他感受到了张爱玲笔下熙熙攘攘的人群魅力/受访者提供


日常出行K先生住的都是五星级酒店,青旅颠覆了他的很多认知。


“我在这边感受人文、感受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故事,这比我住高级酒店体验得更多。住高级酒店,你要么是底层打拼上来的、励志的,要么就是从小拥有的,但故事都太雷同了。”


“在酒店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青旅住,自给自足,甚至还要自己换床单。你在酒店里交的朋友可能已经给你划分好了,什么样房价的人,在什么房间里。但青旅不会,青旅有钱人会住,没钱的人更会住。


聊了半个多小时后,K先生的外卖终于等到了。他准备坐磁悬浮去机场,下一站成都,住丽思卡尔顿。


青旅的流动性让K先生觉得“所有人都是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中午一起吃饭的室友已经回到长沙,晚上他独自吃着两人中午打包的饭菜/受访者提供


南京东路的这家青旅像上海不同青旅的融合,既有大量的国际国内游客,有处于离职状态认为自己在“旅行”而不是“旅游”的人,有像小K一样体验生活的人,也有试图来回味一下青旅“味道”的人。


20年前,杨小姐就住过青旅了。她是北京人,她和先生每隔1~2个月,会来上海住几天,感受城市文化,有点像短期旅居。


之所以用“旅居”这个词,是因为杨小姐并不算是来旅游的。“因为说白了,在家干什么,在这还是干什么。比如说在家去健身房啊、跑步啊,在上海基本上还是干这个。但给你的体验感、满足感是不一样的。主要是人的区别。”


十几年前,她和先生最常住的是昭化路上的老木青旅。他们很喜欢老木的设计,独栋的楼,有院子有水景,“特别安静,每天早上看见阳光”。“还有早餐、炒饭,做得特别好吃,老外们天天吃也很喜欢。”


(老木青旅)交通也很方便,一出来整个武夷路街区很有文化历史感。门口坐96路直接就进武康路、永嘉路,坐一趟96路,基本上把城区都看了。”


杨小姐


后来,老木青旅随着武夷路街区提升,已经“夷为平地了”。而在过去5、6年里,杨小姐都没有住过青旅。青旅的居住人群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实老木还没拆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迹象了。找工作的、失业的长期住那里,青旅的氛围有点变味了。所以我们现在就不太想住青旅了。”


“今天你们来得太巧了,我今天住单人间,明天想回归床位试试。”


碰到杨小姐的时候,她正在青旅的公共区域吃饭,同时在青旅酒吧点上了一杯精酿啤酒。再次走进青旅,“也是突发奇想”,她当天来参加南京东路耐克的跑步活动。


这家青旅的前台边,住客留下的回忆


再次体验,青旅的装潢已经发生了改变,“窝窝囊囊的破沙发,木头桌子,这放一把吉他,那放一本书”——这已是上一代的青旅。


现在的青旅,不仅有了更多分区——自习区、交友区、健身区、酒吧咖啡厅、会议室,装修风格也从色彩艳丽的桌布换成了低饱和度的极简风。杨小姐觉得,这个风格有点像共享办公空间,“因为上海共享办公空间也是做得最超前的”。


不确定这种转换,在其它城市是否存在。但这种转换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有关。


“因为咱们目前是在讨论城市旅行,不是说我们要去西藏,要走川藏公路去涤荡心灵。上海是以一个都市为基调,不是户外旅行为基调的。”


“在上海,(硬件的改变)肯定有这种科学需求的。如果放在大理,就没有必要做成这样。”


看得出杨小姐很喜欢上海,她也喜欢城市旅行。她看出的不仅是青旅硬件的升级,还有经营模式的变化。


(这里)经营很灵活,他们有四人间包间了,像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或者几个朋友一起,包一个四人间多方便。”


但不管硬件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无论换成什么框框,人其实都差不多的。或者说大家营造的自助、轻松的氛围,基调应该是差不多的。”


在南京东路的这家青旅,我们多少都找回了曾经住在青旅的感受——开放、包容、轻松、多元。



像很多被访者提到的那样,我们也在这次采访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30岁的小宋在上海从事婚庆行业,本想在找房子期间短住青旅,没想到就此住下,住出了稳定感,甚至每次出差回来,她都有习惯住的楼层。


95后的海棠去年辞去了成都的工作,大半年间走过了10来个省份。即便辞职已经过去快1年,谈及辞职理由时,她还是瞬间哽咽。但这一路的旅途中,她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看到很多数字游民,她慢慢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26岁的小杨今年初辞去了工作,去欧洲玩了1个半月后,准备重新出发。她找工作选择住青旅,是因为“在青旅会和人交流,就不会有太多焦虑的感觉”


正在入住南京东路青旅的“背包客”


28岁的小黄,过去6年出差都选择住青旅。“虽然工作是工作,但是晚上的时候,想和更多人交流。”


也有不少Z世代,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了青旅这种模式,第一次走进了青旅。


在青旅采访的过程走完,仿佛自己也住了几晚,听了很多人生故事和人生状态。


有人在寻找自我,有人在人生休憩,有人在准备进入下一阶段,有人迷茫,有人已经住成了家,有人用此感受城市,也有人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姜天涯,编辑:小泥巴,拍照片:姜天涯、姚祖鸿,拍视频:姚祖鸿、姜天涯,画图做图:二黑,写毛笔:杨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