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2024-05-01 12:04

社交媒体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寒冰、阿鹿、江湖边、里海,编辑:鸟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通过编辑们的不同观点和经历进行阐述,指出社交媒体在建立和维系关系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 💬 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的差异对于建立真正亲密关系有何影响

• 📱 社交媒体在满足年轻人友谊和亲密需求方面的作用

• 💡 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对建立牢固关系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前阵子和朋友探讨:“你觉得线上能产生真实的人际互动吗?社交媒体真的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了吗?”


比如我和前任就是通过线上聊得火热走到一起的,我们经常探讨一些深度话题,并产生了很多 crush、亲密感的瞬间,两人关系的升级明显是通过线上发生的;然而到了线下就尴尬了,当暴露在更加真实、全面的互动中,我们才发现两人需求上的差异,无法实现真正的亲密。


社交媒体能让我们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吗?带着这个问题,本期“简单聊聊”请编辑们聊了聊。


寒冰:我好像很难通过线上发生“有效社交”


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随时随地可以聊天、可以和天南海北的人交朋友,但对我来说,真正有效的社交,还是很难发生在线上。


在线上,我们和要好的朋友多做事务性交谈,或者偶尔嘻嘻哈哈,但真正高质量的谈话,几乎都发生在线下。所以哪怕我们远在朝阳和海淀的两端,甚至不同的城市,也会不定期见面。


见了面,好像才能感受到我们的关系。哪怕只是一起走走路,吃吃饭。


我也很难在线上交到好朋友,对方是一个符号ID,我们的谈话始终会停留在谈话上,似乎和我这个人,和对方这个人,关系都没那么大。毕业后,线下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了我认识更多朋友的主要渠道,我们先在线下的空间见到,共同做一些事,如果聊得来,就见更多面,做更多事,然后成为好朋友。我们在线上也不会聊得太多。


上个周末,我和几个朋友在朝阳公园野营、跳舞,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个午后。我一直记着那天的阳光、音乐、朋友手掌的温度、我们的笑声、食物的香味,以及泥土和草地的味道……对我来说,这样一场真实丰富的线下社交包含的东西太多,远不止我们聊了什么。


作者供图


阿鹿:和朋友频繁地线下(社交),是i人的专属地狱


我很难出门,有时候出门也是一个人。跟朋友的线下见面以非常低的频率进行着,因为我的所有社交都可以在线上进行。


这周末跟朋友在线上密集地交换了各自的感受,在大家都很忙的时代,这种连接已经让我很满足了。


我和男朋友的恋爱也是从线上开始,我们从 dating 软件上认识,聊了七天后就确定了关系,现在,这段关系已经四年了。


我有一些朋友通过 dating 软件认识后结婚,有的甚至几个月就闪婚了。


我想这就是现代相亲吧!


对于我这样纯纯的 i 人来说,线上带给我们的是安全感,以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


线下见面会获得更多,比如更强的连接感,我可以触碰对方,听到对方的语气,看到对方的表情,获取更多的信息。但高频的线下会让我非常疲惫,比如你需要搭配好衣服,组一个局(至少要约一个朋友吧?)想好去哪儿,吃啥,次数多了回家时我甚至会感觉有点虚脱。


我也喜欢线下,但可能一个月一次就最多了!哈哈哈哈。


江湖边:文字是有欺骗性的,它所呈现的人性维度是无数分之一


对于敏感人士来说,同一个话题,通过文字和面对面交谈得到的信息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社交媒体的交谈通常不包含情境信息(忙不忙、累不累),也不包括非语言信息(表情、语气、姿势)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线上社交中付出额外的情绪劳动。比如面无表情地打出: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


在网上得到这样的信息时,我会觉得,朋友这样回,挺好。


文字的欺骗性就在这里——如果是面对面的场景,我会觉得对方更好。因为这意味着我可能会看到对方明明很累但还是强打精神微笑,所以别哈哈哈哈了赶紧回家休息。


反过来讲,文字的欺骗性也可能是一种滤镜绑架。


比如因为喜欢某个作家的书,而在完全没有接触他本人的情况下爱上他。


这是一场冒险,也是一种幻想之爱、滤镜之爱。对我来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基本算是恐怖小说(因为这封信被寄出并被读到)。和 crush 这样的情感类似,它只跟当事人有关,跟作家关系不大。


类似的,社交媒体是且只能是一个人的思维切面,不管它是被精致地打理,还是被粗糙地乱写。


即便它能带给我们关于一个人的基本看法,但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它所能承载的东西,跟一个人整体的丰富性不能匹敌。


里海:线上社交催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存在模式


我在瑟瑟群里交朋友。如你所料,建群的目的就是分享一些成年人喜欢看的内容。


讲真,互联网时代只要稍有艰苦探索的精神,任谁都不缺成年人的资源。可我们还是相聚在了这里,网络的犄角旮旯,可能大家都需要一个能听自己胡言乱语的人,这里有人在大厂做牛马,有人在娱乐圈 p 图,还有人在学线性代数。我知道他们的生活近况,知道他们在这个城市或这个国家的哪一个角落,但我们没有见过面。大家默契地把关系停留在 5G 信号里(绝对不是因为羞耻)


点到为止的关系对我来说是舒适的,很难讲有什么用处,但也正因为没什么用,在一开始就没有期待。把对方当作工作日午后提神的电子咖啡,无聊夜晚互相治愈的电子宠物就很是足够。


我们以瑟瑟之名相聚在这里,披着不正经的外壳,聊着很难在其他地方表达的想法,只互相辱骂,不互相评判。假色情之名,行精神陪伴之实。


其实,这些网友的存在比他们的本质更为重要,在不定向的社群空间内,彼此没有身份,没有标签,只有行为。一切的表达没有目标和预期,是更纯粹的一种体验。在这里,所有行为的总和只有文字和表情包,却是被解构后的内心需求,存在主义在互联网时代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不仅只存在于陌生人之间,我有一个四年未见的前同事,仍然能每周都聊上几句,尽管我们在同一个城市,但对见面似乎也没有很迫切的需求。


线上社交催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存在模式,也不会摧毁原有的社会关系,蛮好的。


我们互相提供一种心理支撑,偶尔在真实的生活中换一只脚走路。


最后想说


社交媒体到底让我们的关系更近了,还是拉远了?


有学者对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


研究结果表明:


  • 当年轻人主动投入社交媒体的使用,与那些已经建立的关系进行互动,幸福感会得到提高。他们用社交媒体积极创造或分享内容、用它来维护关系,或仅仅是用来娱乐,而对于友谊和亲密的需求完全在社交媒体之外的地方得到满足。


  • 当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来弥补缺乏的东西时,社交媒体就会导致幸福感下降。他们的使用更加被动(即浏览),他们的交流伙伴主要是那些与他们没有牢固关系的人。


也就是说,使用社交媒体能否帮助人们建立、维系良好和亲密的关系,与使用者和他们的动机息息相关。


如果社交媒体能够帮助你建立关系,让已有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那它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


但是如果你渴望关系,利用线上社交媒体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白,那么可以考虑这是否正在让你变得更加不快乐、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寒冰、阿鹿、江湖边、里海,编辑:鸟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