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东方IC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自主招生的段子:
申请者:我英语满分,托福110分,可以证明我有外语学科特长吗?
招办:你具有数学奥赛省一可以证明你有语言特长。
申请者:我是文科生,能不能报英语专业?
招办:你需要有数理化奥赛省一。
申请者:我是理科生,有奥赛省一,能报英语专业吗?
招办:我们只要文科生。
申请者:那你们今年英语还招生吗?
招办:招生,招对英语有兴趣和学科特长的学生。
申请者:那我英……
不熟悉自主招生的人,听上去不明觉厉;身处旋涡的人,却深受其扰:名额缩减、奖项门槛提高、专利论文申请受限、优惠分数缩减、体能测试成绩凸显……这让2019年原本计划参加自招的部分学生,有种覆水难收的无力感。
除了冲锋陷阵的学生跟家长,站在他们背后摇旗呐喊的自招机构,有的被这一政策兜头泼下,不得不偃旗息鼓;有的则依靠对政策的敏感和极强的业务能力,左右逢源。显然,政策下发,自招机构或将迎来一场洗牌。
新政下发,民众适应,往往需要一个缓冲期,这一次自招变化得猝不及防,事实上,也是对自招乱象的一次“清扫”:行业需要规范,机构需要自我变革,学生家长需要量力而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有些“一刀切”的自招政策给高校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从后续高校发布的自招简章中也可以看出,各高校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争取灵活应对。而随着自招申请门槛提高,综合评价招生又能否后来居上,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
目录
省一门槛,优惠分数降低,部分高校考生荒芜
政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刀切嫌疑?
考生:弃考?阵痛过后,未来如何
机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趋势:自主选拔达百亿级市场,综合评价后来居上
省一门槛,优惠分数降低,部分高校考生荒芜
根据教育部要求,今年各高校将自主招生的硬性门槛统一调整为“获五大学科竞赛省一及以上奖项考生可报”。而这一政策变动导致今年的自招报名人数由去年的785337人次(不包含领军、博雅等综合评价)锐减至369761人次,降幅达52.92%。
鲸媒体注:省一,省级一等奖;领军计划,为清华大学制定的自主招生计划,自2013年起采取先面试后体质测试的形式对报考的优秀高中生进行考察,获得“领军计划”认定的学生将享受高考总分最高降60分录取(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享受最高降至一本线的录取优惠),以及最高加30分选专业的优惠政策;博雅计划,是北京大学2015年推出的高考自主招生改革计划,将按照教育部核定的深化招考机制改革综合评价试点的招生规模录取,预计占总招生计划的15%。“博雅计划”侧重于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2018年,五大学科奥赛奖项、非奥赛的学科奖项、科技创新类赛事奖项、作文奖项、英语奖项等都可以作为申请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同样可以以单科成绩作为申请条件;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可以提供证明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文字性材料的,也可以作为申请条件。
而2019年,更多是只认可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及其以上级别的奖项,至于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等含金量极高的奖项也被拒之门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比如武汉大学虽然将科技创新类赛事作为申请条件,但要求级别为国家一等奖方可申请报考,有耿直人士直接反问:有国一奖项的学生就一定能看得上武大吗?
爱培优联合创始人&CMO李立勋说道,在优惠幅度方面,除了十几所头部双一流高校保留“降至一本线”的优惠政策外,大部分高校的优惠幅度为降20分。相较于往年降10分~60分、降一本线的梯度优惠政策,今年高校的自招优惠也变得“整齐划一”,这势必会导致部分实力偏弱的高校在争夺优秀学生方面失去竞争力。
此外,截至目前,已有北航、武大等高校公布了2019年自主招生初审通过名单。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自招初审名额大幅缩减,如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各仅有5人通过初审,相较去年减少了99%。
(图片来源:立思辰)
自招初审人数缩减,真正录取时人数或许更少,甚至面临人数为0的尴尬。毕竟每年省一数量有限,比如2018年五大学科竞赛省一总人数仅有9677人。从往年经验来看,有很多省一学生即使通过了实力较弱高校的初审,也不过是将其当做“备胎”,毕竟考生更倾向于高层次学校,部分高校难免出现考生荒芜的现象。
而这一结果,似乎在今年1月自招“十严格”要求出台后,已经可以预见。而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2019年自招,功力显然不止于此。
专利、论文申请受限,文科生前途不明
2019自招条件的另一个严要求是: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
李立勋认为,这一规定对于文科生及文科专业而言,近乎“灭顶”,“以前的作文、英语类赛事几乎全部从报考条件中取消,虽然有些学校也允许文科生报考,但‘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的条件等于变相挤压其报考空间”。
事实上本次自招政策收紧,很大程度上与论文、专利造假有关。立思辰教育副总裁&百年英才董事长韩雪认为,之所以五大竞赛中没有出现文科竞赛,与部分奖项过于商业化也有关系,“比如很有影响力的创新作文大赛,之前还在教育部公示的白名单中,后来被拿掉就是商业化太浓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此提出了想法:国务院2014年招生考试改革文件精神对自主招生的定位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而本次自招的条件中,文科竞赛奖项未提,那些以文科见长的学生又该如何自处?用奥赛去证明自己的学科特长吗?
不过,在远大前程创始人于忠盛看来,尽管国家在材料审核上十分严苛,但这并不代表文科生就没有机会。“首先文科生和理科生一起竞争五大学科奥赛的情况比较少,文科生有奥赛的学生就不多。其次文科生普遍报考的专业也都是偏中语言、文法方向专业,同样都是报考这类型方向的学生,衡量的维度还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以奥赛为划定。高校在初审阶段会结合报名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审核选拔,如果在语言和文学中确实有特长的文科学生同样会脱颖而出。”
李立勋补充道,从目前自招政策来看,的确对现有文科生不利。“不过,根据国务院新高考改革的整体目标,高中阶段正逐步实施文理不分科,未来将不存在文本意义上的文科生、理科生。”
政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刀切嫌疑?
自主招生作为一项从2003年试点、已有十余年的招生政策,是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多元录取”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务院2014年招生考试改革文件精神,对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是“完善和规范”。“所以调整是在情理之中。”李立勋说道。
在计桥CEO赵京看来,自主招生的初衷是选拔特殊人才,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但是前几年出现的情况是,申请人只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大学。家长把自主招生理解为低分进名校的机会。”显然违背了这一初衷。
此外,李立勋补充道:“近些年来,确实有一些畸形、不规范的地方,比方论文、专利作假、程序透明性存疑等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到自主招生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从当前来看,确实存在着部分社会机构,假借自主招生,收取费用的现象。于忠盛列举道:论文专利造假,学生没有参与就可以取得证书;再比如透题漏题,托关系直接进入自招复试,甚至直接获得录取现象;有中介机构打着内部名额的幌子招生,乱收费等。
“目前市场上同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弄虚作假的现象越演越烈,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对于有真材实料的学生愈渐不公平,所以国家希望对自招进行管控,也对整个社会做一个预警。”于忠盛表示。
政策出台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灵活的录取方式,必须放权,允许出错。否则,就不要灵活。我们常说‘一放就乱,一抓就死’也体现在这里。”有业内人士这样说道。
这也是令李立勋觉着本次政策调整“意料之外”的地方。在他看来,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改革都关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事关重大的教育政策改革,需遵循“三年早知道”原则,应提前征询民意,并让考生有充足的准备及应对。“这次自招政策调整变化很大,让很多考生措手不及,因此也引发部分人士关于政策调整的质疑。”他说道,“政策的调整意在杜绝作假、提高公信力,但难免会出现伤及无辜现象。政策的出台,应该更审慎、平稳过渡。”
韩雪则从招生的主体出发去看这个问题。“我觉得正常招生的话,应该把权力放给大学,大学才知道要什么样的人才,各专业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比如,有些文科类的学校更看重的是语文特长、语言特长,这时候也要求省一以上奥赛奖就不太合适了。
当然,目前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渐渐放开竞赛奖项的限制,有的学校甚至已经把教育部公示的全国竞赛白名单的奖项包括在内,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于忠盛也表示,“一刀切”只认奥赛省一奖项,确实解决了申报材料造假的问题,增强了申报材料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但也让有“偏才怪才”特质的学生失去了申报自招的机会,这其实就有些偏离自主招生要选拔人才的本质。“从高校自身角度而言,还是很看重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学校的学生,也表示确实通过自主招生招收到了一批最适合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因此,还是要给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具备‘偏才怪才’特质的学生申报自主招生的机会。”
总而言之,尽管从长期来看,自招政策的调整或许可以让行业逐步走向完善和规范,但是对于考生、行业而言,可能会出现阵痛。
考生:弃考?阵痛过后,未来如何
于忠盛直言,招生规模普遍缩减、报名条件普遍趋严、降分幅度偏少、身体素质要求加强等都是学生面临的困难,随之备考压力也会变大。“因为往年只要有符合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证明材料即可,但是今年基本都要奥赛省一以上奖项,对于那些有奥赛省二省三奖项或者其他经过很长时间努力才拿到奖项的学生来讲,自主招生申报的难度就加大了。”
有知乎网友表示,自己拥有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语文报杯全国三等奖、苏教国际杯(由江苏教育厅举办)全省一等奖、两次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全国一等奖、21世纪英语演讲比赛全省一等奖等等,“自问在往年,凭奖项过985高校的初审、拿到一个争取降分的机会,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今年招生简章一出,四个国奖两个省奖,废纸一堆”。
此外,还有很多学生手里可能已经有了七八篇论文,但是最后全用不上。
类似事件很多,兵荒马乱的不在少数。尽管如此,自招作为有特殊学科特长学生升入名校的重要渠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旧是考生眼中的“香饽饽”,虽非主流,却无法被忽视和替代。
六月的天,小孩儿的脸,政策说变就变,学生未来该如何应对?
李立勋认为,考生首先应该充分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自主招生,要充分评估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对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好以下“三个匹配”:
第一,高考成绩与自招报考院校的匹配。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特别是自主招生普遍降20分的大背景下,自主招生的作用更倾向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或“救命稻草”,降20分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优秀学子的一种奖赏,因此,考生要扭转这种观念,在选择报考院校时,尽可能选择与自身高考实力相匹配的院校,让自主招生在“冲高”的基础上成为“保险”。
第二,学科特长与招生专业的匹配。如果你擅长数学,那你就让招生官看到你在数学相关专业方面的天赋,尽可能报考与数学相关的专业。这次的新政变化,其实也有此方面的导向,会让自主招生更加纯粹,降低投机属性。
第三,个人兴趣与职业生涯的匹配。你是真的热爱这一专业,并立志于在这一领域有一番成就,这样更能打动面试官,这样更容易在自主招生中胜出。因此,考生在中学阶段,应提前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去准备自主招生。
于忠盛同样认为,学生本身是否拥有学科特长、对竞赛感兴趣尤其重要。“如果是,那就不必考虑太多,即使竞赛不能大幅降低录取分数,孩子也会在竞赛中锻炼思维,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去学习高考知识,最终仍会受益。”他说道,“但如果只是把自主招生当成一个捷径,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了。”
他建议,学生从高一甚至是初中就要开始准备自招的材料与相对应的奖项,对升学进行合理的规划。
考生处境艰难,考生背后的自招服务机构又当如何自处?
机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曾经摆在哈姆雷特面前的难题,如今也摆在了自招机构面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此次招生政策的调整,对行业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地震,正如韩雪所讲,行业或许面临着洗牌。
有自招机构从业者认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们需要服务的学生人数变少了。“家长认为没有希望,就不想花钱了,需求变少,机构的收入可能都会降低吧。”
他还直言:“想基于自主招生服务为核心业务的机构,恐怕生存不下去。”在他看来,自主招生机构可以转型做别的。
除了转型,自招机构还能从哪儿下手?
韩雪告诉鲸媒体,做这种与政策密切相关业务的机构,应该多条线布局,做成一个生态系统,这样一来,调整就会相对灵活。“如果只是单一做自主招生,政策一下来,有可能就面临着灭顶之灾,但如果多条线布局,可调整的产品空间会更大。”
此外,在他看来,了解政策,将政策研究透彻更是重中之重。他强调,教育本身就是个强监管行业,关键就是要能够适应政策,在政策的框框内,去服务好客户,这个是关键。
于忠盛认为,此次自招政策调整后,自招不再是一个快速报名就可以匹配奖项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标有目的、院校专业更具针对性的准备过程。“这对自主招生的机构目前来看是挑战,却同时隐藏着机会。”
自招机构可以开展高中阶段针对学科特长方面的培训、升级性的培优。也可以就学习帮学生做规划,可以就除五大联赛外有机会入选自招的奖项对学生做指导,学习方向与如何参赛;帮助迷茫的家长学生引路,制定相对应的项目。
在李立勋看来,本次自招政策调整,给自招机构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第一,要加强自律、诚信为先,例如论文、专利作假,虚假保过承诺等,坚决不碰,这是底线;第二,对培训机构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机构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研发和提升专业度上,机构的价值应该是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挖掘潜能,而不是包装、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第三,机构在提供相关服务时,应该摒弃“唯升学”导向,充分评估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等,辅以科学的生涯规划,要做到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考大学。
“此外,机构还应该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好分层,以满足多元化录取背景下的不同层次用户需求。”
趋势:自主选拔达百亿级市场,综合评价后来居上
李立勋介绍道,单纯意义上的自主招生的市场,应在数十亿元规模,目前市场上的收费为1~5万元不等,属于高客单价服务产业。
显然,自主招生是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所以在政策压顶时,单独做自招的机构会处于被动的地位。“未来,自招机构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要结合教育部的规定,切实地为学生的学科特长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于忠盛说道。
从采访来看,大部分采访对象认为自主招生的市场未来会向自主选拔领域延伸,而不仅仅是狭义的自主招生。“按照目前的政策,独立的机构应该没有。但是,依然会是升学规划的一部分。”赵京说道。
李立勋解释道,对于自主招生市场而言,它将会是非常垂直的;而对于自主选拔(包括自主招生、高校专项、综合评价等),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特别是随着新高考的稳步推进,综合评价录取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机构应提前做好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准备。
“在广义的自主选拔背景下,会涵盖学业规划、竞赛培训、生涯指导、志愿报考、高考培优等内容,覆盖群体非常广,即使按照前30%的群体保守估算,市场规模应该在数百亿元。”
于忠盛预测,国家仍然希望通过自主招生为高校选拔人才,只是希望通过今年的严格把控对市场进行一轮“洗牌”。所以在国家人才选拔机制不变的大前提下,国家会出台更多的选拔政策,比如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等,让有能力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综合评价会参考学生的学业水平、高考分数、高校自主测试水平等,所以学生在高中期间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科体验等形式尽早的确定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有优势地参与选拔,获得加分。
从当前来看,高校人才选拔主要有顶尖天才、直接保送;拔尖人才、自主招生;优秀学生、综合评价招生等方式。
李立勋说道,随着自主招生政策调整,大量手握省二省三学科竞赛奖项、科创竞赛奖项等考生被拒之门外,其中有很多考生本身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优秀,无奈因为硬性条件不达标而无法参加自主招生,那么综合评价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综合评价作为多元录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了考核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由唯分数论,向“两依据、一参考”转变。综合评价录取着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将学生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考察、学考成绩按比例折算为综合成绩,竞赛奖项并非绝对刚性条件,综合成绩优秀的考生同样大有机会。由此可见,综合评价不仅为综合成绩优秀的考生打开上升通道,也为那些拥有特长和相关奖项的优秀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预计未来会覆盖到前30%的优秀学生。
韩雪告诉鲸媒体,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是自主选拔比较重要的两块内容,“综合素质评价会逐渐放开,从最近新高考改革的8个省份出台的文件里也不难看出,关于这种招生方式,是单独有一部分内容描述的。”不过,他也指出了其中一点,就是各省放开的程度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的省份会越来越多,参与的学校会越来越多。”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另一层面的担忧,随着综合素质评价招生越来越流行,家长会不会为了让自家孩子升入名校,从娃娃抓起,报各种兴趣班,素质教育也会变得不素质呢?
无论如何,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普通考生,高考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新高考升学路径的分层,本质上是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立交桥式的人才选拔通道,而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独木桥,这一点应该始终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