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原文标题:《不愿去省会的,请收藏好这份城市名单》,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原文标题:《不愿去省会的,请收藏好这份城市名单》,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无需羡慕县城婆罗门》一文刊发后,有大水宇宙成员私下跟我感叹,自己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留在老家,看了文章感觉前途无望,很是沮丧,所以想来问问真的必须去省会大城市?不是说城市运势会流转吗,自己的老家有一天会不会也崛起呢?
说来也巧,最近领导人在重庆组织召开了一场顶级规格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会议提出的14条建议中就包括了“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似乎让一些人看到了无需外出、在家就能逆袭的希望。
事实上,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并非什么新鲜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14个省份的20多座城市被确定为各自所在省的副中心城市。这些省域副中心城市都有发展前途吗?哪些城市未来可能真正实现崛起?
一
说起省域副中心城市,就不能不先提一下省域中心城市,也就是省会。过去这十来年,为了参与全国城市竞赛和抢人大战,绝大多数省份都提出了各自的“强省会战略”。
但随着各种资源向省会集聚,也引起了省内其他城市的不小非议。特别是那些原本和省会综合实力差不多,彼此相互看不顺眼的“老二”城市,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省会拉开差距,因而怨气也最大。比如安徽老二芜湖,去年曾在其官方公号上发文《“一城独大”不是春》,公开向省会合肥叫板。
而国家层面,早在2020年,《求是》杂志就已刊登过《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提醒“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两年后发布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则进一步指出,要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
至于吃瓜群众,更喜欢拿省会首位度来说事,惊呼:天哪,长春、银川在吉林和宁夏的首位度都已达到50%以上了,而成都的GDP居然是四川第二城绵阳的5.7倍,不愧是“成都省四川市”!
不过在我看来,省会首位度多高算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就拿重庆来说,虽然名为市,但无论是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还是人口(3191.43万),都是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其中,由22个区县(含最新纳入的垫江县)所组成的主城都市区则类似于省会。
这个“省会”虽然面积仅占全“省”的37%,人口数量却占到68%,至于经济首位度更是高达76.7%。
与之对比,人口规模和重庆差不多的黑龙江(3099万人),省会哈尔滨的面积(5.31万平方公里)比重庆主城都市区(3.02万平方公里)还要大2万多平方公里,但城市首位度却只有34.5%,连重庆的一半都不到。哪怕是长春、银川、成都等超强省会,首位度和重庆相比,也都不算高,都在合理区间内。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省要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
各地提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并非要否认“强省会战略”。事实上,实施“强省会战略”也好,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也罢,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本省本地的发展。尤其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省会作为拦水大坝,本地的人才、企业、各种资源可能都会跑去东部沿海地区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江西。早些年,当周围的安徽、湖南、湖北都在实施“强省会战略”,甚至连东面沿海的浙江也喊出“杭州兴,则浙江兴;杭州强,则浙江强”的口号时,江西却在搞“昌九工业走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省会南昌。导致如今江西成为华东地区唯一没有万亿城市的省份,以至于在顶层规划中经常遭到忽视,被称为“阿卡林省”,网上还出现了各种“环江西XX圈”的梗。
江西的遭遇说明,除了东部发达地区有实力搞“双子星”甚至“三国杀”模式,对于广大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而言,实施“强省会战略”是必需的,是振作本地经济不得不走的第一步。
但,强省会也是有极限的。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有效管理单一城市的人口上限大概是三千万左右。对于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来说,这也意味着,即便把省会规模做大到极限,也无法承接本省各地全部的外溢人口。必须培育第二甚至第三中心,来分担省会的压力。否则就可能出现人口外流,或者本省城市被拉进邻省都市圈、城市群,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情况。
当然,也不是所有省份都需要或适合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它至少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全省人口总量起码要在四千万以上。像东北的吉林、黑龙江,西北的甘肃、宁夏,虽然省会首位度很高,但考虑到全省人口、经济总量甚至都不及重庆一个市,省内除省会外的其他地市规模都较小,很多仅相当于东部发达省份一个县的规模。对于这些省份来说,有一个像样的省会就足够了。
第二,省会必须已经是千万以上规模大城市。毕竟内陆省份发展的顺序就是先强省会,再培育省域副中心。像云南、江西、广西、贵州等四五千万人口规模的中等省份,不是说不能搞副中心,但现阶段更急迫的还是做强做大省会城市。只有当省会GDP达到万亿规模,人口突破千万,城市排名挤进前30,省里才能有余力培育副中心。
第三,副中心城市必须跟省会保持一段距离(一般认为是300公里),这样才能确保其独立性,成为某个次区域的中心,而不是省会的卫星城。
三
说了这么多,究竟哪些城市真正符合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三条红线”呢?
直接上答案:陕西榆林、河南洛阳、湖北襄阳和宜昌。
先说榆林。榆林是这几年增长最猛的一座三线城市。靠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一路上涨,以及自身能源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榆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经济总量更是突破了7000亿大关,成功取代洛阳,成为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今年一季度,榆林名义增速高达12.61%,在全国前50大城市中再次位居第一,排名也挤进前40。综合实力远超陕西的另一座副中心城市——延安。
与此同时,榆林在地理区位上也比延安更有优势。它地处陕西最北面,距离省会西安400多公里,独立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榆林紧邻内蒙古的呼包鄂“金三角”,彼此所组成的呼包鄂榆城市群,是继关中平原城市群后,西北地区第二个获国家批复的城市群。而榆林作为城市群里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其发展壮大不仅可以带动陕北,还能够联动内蒙、晋北,妥妥的次区域中心城市。
再说洛阳。洛阳是老牌的全国重工业基地,曾长期位居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这两年虽然陆续被榆林、襄阳、宜昌反超,但总体实力尚存,产业结构也优于榆林。随着河南山东两省联手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豫鲁国家区域科创中心,洛阳未来或有机会重返“第一城”。
唯一的瑕疵是,洛阳紧挨着省会郑州,两者市区直线距离仅一百多公里。好在洛阳盆地在地理上自成一体,且郑州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东与开封同城化,向南和许昌一体化,加之邻省的湖北襄阳也在那边神助攻,拼命挖河南另一座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的墙角,种种因素使得洛阳的前景更为令人看好。
接着说襄阳、宜昌。这两市是副中心理论的“首践者”,早在2003年就被确定为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区位上看,两者一个位于鄂西北,一个位于鄂西南,它们与位于鄂东的省会武汉正好形成一个大三角。这些年,利用副中心带来的资源、产业优势,襄阳、宜昌发展迅猛。不仅拉开了和湖北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还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超过洛阳,晋级为中部地级市老大、老二。
和榆林一样,襄阳、宜昌也皆位于省际交汇处。其中襄阳北面挨着南阳,两者虽同为所在省的副中心,但襄阳的综合实力明显更胜一筹。去年初,“南阳挣钱,襄阳消费”的现象甚至引起南阳官方的重视。而宜昌作为胎死腹中的三峡省省会,主要辐射湘西北及渝东北三峡库区。两市在各自所处的次区域里,也是不二的中心。
巧合的是,这几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GDP排名里均十分靠前,可见GDP排名还是有一些指标意义的。
四
除了上面这四座“三条红线”都符合的全优生,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副中心,前途也较为看好,比如芜湖。
虽然芜湖所在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无论是人口还是GDP,较武汉、郑州、成都、长沙等中西部强省会还有不小差距,所以从安徽全省层面来说,当务之急仍是着力推进“强省会战略”。
但好在芜湖的发展主要不依赖省内资源,而是受隔壁南京的辐射。同时,坐拥奇瑞的芜湖,现在已经与合肥共同构成了安徽汽车产业的双核。去年因为奇瑞在海外大卖,芜湖的规上工业营收增速(17.8%)超过合肥(10.6%),位居全省第一。
这两点决定了,培育芜湖这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不仅不会影响安徽的“强省会战略”,相反还能帮助带动皖南地区的发展。
有特殊的副中心,就有特殊的省。明明人口基数、经济体量足够大,省会也足够强,但就是撑不起一个副中心城市。
比如四川。全省人口8400万,GDP突破6万亿,按说完全可以像湖北那样,搞个一主两副甚至多副。况且省会成都已经是有两千多万人的超大城市,人口负荷逼近极限,的确需要几个副中心来分担一下压力。
但问题是,四川目前官宣的几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如川北的绵阳、川南的宜宾-泸州、川东北的南充-达州中,除了达州外,其余距离成都都在200公里以内,太近;GDP均在4000亿以内,即便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也排不进前十,太弱,都难以承担起省域副中心的重任。
它们跟成都的关系,更像上海设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的五大新城与主城区的关系,既不能算省域副中心,也不是简单的卫星城,其定位或可称为“川渝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当然,四川虽然不具备合格的副中心城市,但所幸内有成都都市圈,外有重庆都市圈,作为这两大都市圈成员的德阳、眉山、资阳和广安等城市,未来或能从都市圈的建设中分得一杯羹,收获还算不错的发展前景。
又比如湖南。虽然湖南省会长沙GDP排名在中西部仅次于成都、武汉,优于郑州、西安、合肥,所设立的两个副中心城市岳阳、衡阳,实力也强于四川的那几个。但湖南的当务之急,既不是疏解省会过于臃肿的资源、人口,毕竟跟成都相比,长沙仍算是个“瘦子”,首位度排在10名开外,也不是像湖北那样形成三角搭配关系,而是推进长株潭一体化,通过这个核心都市圈来承载全省资源,带动全省发展,否则湖南就可能沦为大号版的江西。
如此一圈盘点下来,只能说可供选择的副中心城市真心不多。如果你正好生活在这些城市,那么恭喜;如果不是的话,最好还是挪挪腿,去省会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