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osa的生活随笔(ID:Rosaaslife),作者:Rosa的生活随笔,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osa的生活随笔(ID:Rosaaslife),作者:Rosa的生活随笔,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Daisy是我高中、人大的学妹,哥大金融工程学霸,以及一个能在金融和科技行业无缝切换的高能量职业女性。她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在藤校看到过世界的参差》的留言获得了很多读者的共鸣,我当即邀请Daisy来分享更多自己在美留学、工作的故事。Daisy很爽快地答应了,但希望是以Q&A的形式来回答一些问题,于是有了下面这些精彩的回答。
1. 人大和哥大就读体验有什么不同?
我在哥大读的是金融工程,项目时长只有一年半,从入学开始就在找工作,一直找到毕业。
其实很多课都是数学课,和国内没多少不同。唯一印象比较深的一节课是讲期权定价的。那个教授在业界工作过,经历过金融危机,所以他讲的就很有意思。有业界经验的教授往往都很有趣。
美国这些职业导向的硕士项目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就业。就业数据是公开的。所以他们的就业服务做得比较好。人大的就业服务聊胜于无,据说北大光华做得就很好。
现在市场不好,而美国工作移民路径收窄,科技行业招人锐减,建议每个留学生入学第一天就应开始关心就业。
2. 如果有学弟学妹来找你询问在美国找工作的建议,你会怎么回答?
不要多想,疯狂投简历networking,尽量找内推。你会收到非常多的拒信,但不要去内耗,去责怪自己不够好。很多时候只是你不合适而已。不是心仪的offer也没关系,工作以后还可以有机会换去想去的公司的。
一旦进入某家公司的面试就一定要好好花精力去了解这家公司和这个职位,好好想想你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过了筛选,学生的简历其实差不了太多。站在面试官的角度,TA只有这面试的一个小时来判断你是不是合适,所以自信的谈吐和良好的沟通会帮你脱颖而出。仔细听面试官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请面试官澄清,要简洁、流畅、有条理地去回答,避免教科书式的、千人一面的回答。面试最后10分钟一般会留给你问问题。一定要围绕这个工作和公司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以此来表现你对于工作的兴趣。这些都能让你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入职以后如果想要有更快的成长,要学会提问和举一反三。换位思考,带刚出学校的新手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你的上司给你派任务其实需要经过非常多的思考和引导,很多时候真不如自己把事情干了更快。所以一个好的新人要会问问题,同时保持好奇心主动去学习新的东西。
3. 在美国的对冲基金公司工作是什么体验?
我在人大的时候,一次职业分享会上有个在外资行业的师兄讲怎么升职。他说就是把你不喜欢的人熬走你就升职了。卖方的投行真的是这样,大家都想去买方。我碰上有个MD就吐槽说他招进来培养的人,几年以后都走人去买方。
买方呢,感觉像农民,靠天吃饭。市场好的时候一年赚三年的钱,不好的时候可以饿个三年,努力不被裁,等市场好转。Oaktree的Howard Marks(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思)说过,业绩仅是某年的最好是没用的,应该做到一直好于行业平均,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对冲基金就是个生存游戏。而且现在资源越来越向头部机构聚集,头部那几家业绩非常好。靠收管理费的机构稳定性好一点,但是pay upside远不如对冲基金。
金融行业不怎么增长,所以很多职位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招人的时候,机构又不愿意花时间去培养,一般严格要求有这个产品的经验。所以很容易被“圈住”。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做某一个产品。
4. 现在在科技行业工作是什么体验?
科技行业有经验的程序员还是缺,找工作不太难。大家收入分布的方差比较小,机会来自于自家公司股票的暴涨。想养老去谷歌微软,想卷升职就去脸书吧。
5. 在美国的职场,女性有升职的天花板吗?
我觉得讨论有无并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是突破它。我觉得更有意义的讨论是哪些因素阻止了女性,或者国人迈进领导层。金融行业不是没有国人MD(Managing Director, 投行内部职级Analyst➡️Associate➡️Vice President➡️Managing Director),科技行业也非常多国内长大的(女性)director。C-suite(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比如CEO,CFO,COO等)有,但是确实相对较少。
一般来说,因为某个人的性别或者种族不给这个人升职是会引起诉讼的。歧视在美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金融和科技行业相对年轻,公司是非常鼓励女性的职业发展的。当然传统行业或者金融行业的某一个领域,不能否认歧视可能存在。
做事固然重要,和同事建立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良好的合作其实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女性和男性的话题还是有所不同,我们和美国人的日常话题也会不同。交易大厅上大多都是男性,销售的客户也大多都是男性。当他们天天在讨论棒球,争论谁是最伟大的橄榄球运动员的时候,作为一个不看球的女性,我的确感觉难以参与进去。当一堆美国人在讨论哪个当地连锁餐馆最好吃的时候,作为一个不吃连锁店的人,我也无话可说。我们是很难和一个美国人称兄道弟的。作为女性,也很难成为一个男性的哥们。
不可否认在融入环境上我们的确面临着一些困难。当同事讲一个你不了解的话题的时候,把对话引向一个你相对了解的,对方也感兴趣的话题是完全可以的。如果你是一个幽默而见识广博的人,同事自然会很愿意跟你聊天。当然如果你是一个面向客户的销售工作,了解一点自己毫无兴趣的体育并能稍稍聊一聊是必要的。
越向上走,沟通能力和与别人合作的能力越重要,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层以上,一定会慢慢开始管理下属和领导越来越大的项目。领导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但是这个学校教不了你什么。这点上美国的教育体系做得好一点,从小就鼓励学生培养领导力。国内应试教育体系比较不鼓励个性。
C-suite我见得不多。他们早就财富自由,但他们依然是公司里最努力工作的那群人。工作可以说是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情。他们往往偏执地想把事情做到最好。这种热爱不是人人都有,但想要成为C-suite我觉得热爱是不可获缺。所以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和长处的事业。
美国文化是比较直来直往的想什么说什么。所以办公室里大家经常会有激烈的讨论。这和欧洲也有所不同。欧洲人也比较内敛,欧洲同事在讨论里也是相对沉默的。我看到比较多的一个现象是,想升职但是说不出口。即使在美国,好像大家也在说女性在团队里是相对沉默和没有野心的一方。要向上走,必须得到老板的支持。老板的工作是给你制定一个计划,安排能帮助你提升业绩的工作。如果在老板眼里,你的升职意愿并不明确,那他为什么要做这些额外的工作。跟老板沟通自己的想法是必要的,也免去了老板猜你心思。
如果你是一个女性,我相信你肯定被问过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现在的共识是,第一,这就是为伪命题;第二,为什么男性不被问这个问题。哪个CEO不忙。金融行业的MD也是满世界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至于C-suite,其实是个时也运也的东西。我觉得纽约的女生们都非常的野心勃勃,富有生命力。相信过个十年,我们会在管理层看到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
最后我想说,躺平还是奋斗就是个人选择,没有好坏,适合自己最重要。美国生活压力不是很大,普通收入也能过得相对舒服。
6. 留学和工作以来最高光的时刻是啥?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觉得特别艰难?
没啥高光时刻。美国的生活是很平静的。
我换行业那阵日子特别难过。那个时候我在当时的公司待不下去,但是有竞业协议,换去别的金融机构有一年的garden leave(花园假,雇主在与员工终止雇佣关系时要求员工休的一种假期,旨在保护公司的机密信息和业务关系。公司会给付薪水,但不允许员工在此期间工作。),同时工签又不允许我没有工作。所以我就决定去科技行业。本来那个时候我买房已经进入最后的贷款发放阶段,我都已经找好了续租的人,但是当时楼的州税有点问题,贷款一直下不来。所以我就一边疯狂刷题一边催问各方州税的处理,算是事事烦心。
7.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大学以后的生活,会做什么不一样的决定吗?
在方向选择上我会更加灵活一些。我现在觉得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固然好,但是也不要太执着。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现在所做的东西,就应该立马着手考虑别的方向,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我第一次换工作是因为当时卖方机构没有位置了。那个时候科技行业一直发展得很快,大量招人,薪酬也很好,就有朋友建议我直接去。但我那个时候只盯着金融,没考虑人家的建议。结果最后还是被逼着换了行业。
Sheryl Sandburg(雪莉·桑德伯格,前Meta COO)在她的书里就说,要关注增长最快的领域。即使在公司内,也应该在增长最快的组。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找工作最好的时候是你不需要新工作的时候。所以即使目前一切顺利,也应该关注整个行业的动态,大概知道哪些公司发展得很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osa的生活随笔(ID:Rosaaslife),作者:Rosa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