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2019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将针对境外短缺人才来湾区工作提供15%的个税减免优惠。
15%的个税减免优惠,意味着100万年薪的所交个税将会从45万减至15万。尽管相比加州依然高出了大约5万元,但这样的个税优惠政策还是引领了中国城市风气之先。
事实上,在高科技领域,深圳一直走在中国前列。尤其是在5G、云计算、AI、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深圳堪称中国高科技的策源地。
5G领域,2018年9月,中国电信首个5G试验站在深圳部署,这也是中国电信部署在全国第一个5G试验站点。据当地媒体报道,中国电信早前已经和华为无人机、大巴、VR等等做过试验,平均速率超过1Gbps。
7个月后,全球首个5G 智慧酒店建设项目也在深圳启动,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深圳电信、华为签署5G智慧酒店战略合作协议,将5G网络、终端、云应用首次端到端引入酒店商用场景,为酒店行业数字化转型打开了5G之门。
云计算方面, 2013年3月28日,深圳市人民医院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医院”。2016年,深圳与华为展开合作,建设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并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物联网方面,2017年3月,深圳水务集团与华为公司、中国电信共同发布全球首个NB-IoT物联网智慧水务商用项目。经过在盐田区、福田区局部小区近一年的测试与持续改进,水表数据传输上报率达100%,项目启动取得阶段成功。
在这之后,福建、湖南、宁夏等地快速开展基于NB-IoT 的智慧水务试点应用, 华润燃气、深圳燃气、福州燃气、新奥燃气、北京燃气等公司也在开展基于 NB-IoT 和 LoRa 技术的智慧燃气试点。
物联网在深圳的试验,不仅应用在水务上,还应用在粮食储运上。2018年2月,深圳市粮食集团承担的“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通过验收,成为我国粮食行业第一个物联网示范工程。
在“智慧公安”信息化建设方面,深圳先后推出“深目”、“深融”、“深穹”等13个警务信息化平台,打击犯罪、治安防范、社会管理、服务民生,探索交警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服务模式,深化对全市道路交通运行态势的精细化感知,构建城市“交通大脑”,2017年深圳万车死亡率降至1.07,比肩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城市。
2019年5月,《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下称“计划”)出台,目标在5年内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将深圳发展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除了5G、云计算、智慧城市、AI等之外,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广东省第一张全国电子医疗卡、全球首个碳纳米管纤维量产项目、全球首个能源区块链社区应用公益项目等,也都诞生于深圳。
深圳海关还是第一批推广应用单位,上线运行新一代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并成功通过该系统完成首票税款征收业务的海关。
正是得益于各类信息化产业应用,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7》中,深圳市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88,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已连续4年位居第一,是国内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发展中级阶段的城市。
同时,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八届(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称,深圳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达76.3,位居全国第一。
深圳没有名牌大学,也没有国家级研究机构,但是成为了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被封为“中国硅谷”。在高科技产业的每个行业,深圳都涌现了一批领军企业,有些还成为著名的世界级企业,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研祥等。
深圳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高科技的策源地和试验田?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曾发表一篇题为《深圳高科技产业是怎么崛起的?》的文章对深圳高科技产业崛起的原因做了分析。
在文章中,他认为,深圳居民以青年人为主体,是一座移民城市,充满多元化、包容性是创新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不是深圳高科技产业崛起的根本性原因是深圳几十年来坚持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是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民企与国企关系,在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取得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成就。
深圳一万多家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比重很小。深圳在80年代、90年代曾大力支持国有企业发展高科技,但这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发展起来。
深圳的民营高科技能取得辉煌成绩,与三个基本因素有关: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企业家有追求创新和资本增值的巨大动力;民营企业具有良好的风险承担机制;民营企业决策主体单一、决策程序简化,具有决策快、效率高的机制。
深圳民营高科技企业繁荣主要离不开市场的推动作用,当然也包括政府早期支持。
从1990年代开始,深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科技发展的政策,建立了若干高新技术产业园,尤其是在为高科技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深圳高科技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深圳为高科技产业提供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为高科技发展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以高交会为主要平台的交易市场体系;以高新园区为平台的区域服务体系;以华强北为代表的产品配套市场体系。
高质量服务体系的政府体制创新也功不可没。深圳为高科技产业提供的服务体系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为高科技发展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深圳不仅有主要为高科技机构服务的中小板、创业板的证券市场,也形成大批的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私募基金齐全的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还有高质量的法律、审计、投行等专业服务体系。
例如,深圳在1994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的“高新投”,1999年成立最大规模的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创新投”。21世纪初,又专门成立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的“深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
第二,建立高科技产业服务的人才服务体系。自1992年开始,深圳市领导亲自率团到海外招揽人才,这在全国各省市中的首创。1984年,深圳设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寄放具有干部身份的科技人才档案;1996年成立深圳市人才大市场,为各类人才提供人事管理方面的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2016年深圳一年从海外引进人才超过一万人。
在人才服务政策方面,深圳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推出了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还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文章开头,深圳对境外高科技人才来湾区工作的个税减免,同样是深圳服务人才的一个例证。
第三,建立以高交会为主要平台的高科技交易市场体系。每届高交会都有无数的科研成果与投资基金、科技企业之间进行洽谈、沟通、交易,推动了大批高新科技企业的诞生和发展。马化腾正是在首届高交会上募集到第一笔风险投资——IDG资本和盈科数码投资的220万美元。
第四,建立以高新园区为平台的区域服务体系。深圳是最早成立高科技园区的城市,从八十年代的科技工业园到九十年代的高新技术园区,再到近些年的软件园、孵化器等等,其中2017年底深圳累计培育近90家孵化器载体。
第五,建立以华强北为代表的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产品配套市场体系。华强北电子市场有大小商户一万多户,从业人员10万多人,市场规模之大,品类之全,堪称世界第一。
第六,深圳高科技的崛起,还要归功于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的体制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深圳主要依靠引进港资、台资,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为主要模式,诞生了“深圳加工”;加入WTO后,深圳在“世界工厂”成形过程中形成了“深圳制造”;本世纪,深圳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崛起,成就了“深圳创造”。
正是基于这样独特的市场化的创新生态环境,2017年6月发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在全球热点地区创新集群中位居第二名,仅次于东京,领先硅谷。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深圳能够引领中国高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