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24小时开放的闵行文化公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24小时开放的闵行文化公园)
有一个笑话,说江浙没有夜生活,都在家鸡娃。
但同在包邮区的上海,不太一样。根据第一财经2021年的统计数据,上海夜间出行人群的规模约为338万人,远高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
与之相配的是发达的夜经济。撇开麦当劳肯德基海底捞,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就有不止5000家。
但这依然不够,例如我曾经有朋友吐槽,上海晚上可逛的只有商场;但逛多了就腻了,一度转战去逛泗泾的夜市。
不过如今,无论你想不想花钱、是I人还是E人,有空在长乐路上小酌、还是要偷偷学习卷s别人,想citywalk还是亲近自然,在入夜后的上海,随时可以去的地方,正在慢慢变多。
一
例如上海最新宣布24小时开放的这个图书馆,它就是最近话题度最高的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公园的一角,由主题馆、艺术馆和中心阅读绿地组成。24小时开放的,是主题馆中,位于一层的综合馆。
当我在零点左右到达这里时,发现上海人民的夜猫子程度远超我的想象。虽然与同一天晚上九点半时相比,人流减少了一半;但是依然有十几个人填满了近三分之一的座位。
大部分是年轻人。其中不乏奋笔疾书的人,高效地三屏工作的人……
也有人已经倒在了铺满书的桌面上。
虽然指针已经越过零点,依然不断有人到访。
在图书馆值夜班的保安大叔告诉我,甚至凌晨三点,都还有人来。来的也不止是年轻人。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也是这里的常客,经常凌晨两点来,独自看书到天亮:“大概是年纪大了半夜容易醒,所以索性过来读读书吧。”
馆内配套卫生间、饮水机,还有一个提供咖啡简餐甜点的吧台,不过通常只营业到零点。
和平书院其实并非上海唯一一个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更早的是2023年世界读书日,正式对所有市民开放的黄浦区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
它位于黄浦区图书馆的一侧,规模比和平书院小很多,增加位置后也只有二十多个
在图书馆营业时间内,它就是图书馆附属的一个小房间;营业时间外,打开沿街大门,它就能实现独立运转。
黄浦区图书馆最晚营业到晚上八点半。但在这个时间之前,24小时书房里就已经人满为患。还有两三个人没有座位,在书架旁边站着。
随着八点半的闭馆音乐准时响起,陆续有不少人从主馆转移进24小时书房。
值夜班的保安有两位,主要负责来访者登记和晚间巡逻。其中一位告诉我,这个时间段基本天天爆满,大部分是附近格致中学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考研的,剩下的是看书的。
晚上接近零点时依然会有人来,不过读上两个小时也就走了,再往后,大多是一些路过歇脚的人。
无论是从这两座24小时营业的图书馆的现状,还是和平书院的开放引发的大量讨论来看,在上海,有不少人在热切渴盼着更多24小时运营的公共空间。
不同于黄浦区图书馆的点状尝试,在和平书院24小时营业的背后,还有一盘大棋。
二
今年,“新增30座城市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被列为2024年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涉及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虹口、普陀、闵行、宝山等9个区。目前至少已经新开放了7座公园。
实际上,传统公园转向24小时开放的尝试,从2016年就已经开始。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中山公园,而这个尝试一直在持续推进。202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832座公园中,有超7成是24小时开放的,其中有不少拆掉围墙的传统公园。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
这里只统计了大约5%,密度就已经超出我的预期。
毕竟和规模较小的图书馆不同,要实现公园的24小时开放,牵扯公共利益众多。
也因此,不同于24小时图书馆几乎是一边倒的期待和称赞,针对24小时公园的反对声一直不小,涉及成本、安全隐患等。
除了上述潜在风险,它也的确会直接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例如在2023年底实现24小时开放的诸翟公园,就已经出现不少深夜放歌、吹萨克斯的噪音扰民案例。
可以想见,24小时开放公园的背后,要做的事儿一定很多。
例如最最关键的,如何保证安全。
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增加监控、照明等硬件设备。例如2016年中山公园开放之前,就在现有196个探头的基础上,新增了106个安全监控探头;另外还增加了18个紧急救助装置,相关基础设施和监控等硬件设备的提升改造就投入了数百万元。
而在和平公园,几乎每一个转角都有一组摄像头。
还有不少公园引入了智能感应装置,我在凌晨的黄兴公园湖边溜达时就遇到了其中一种。只要稍微靠近湖边,一旁竖立的杆子就会开始黄灯闪烁,一个机械的男声不断重复着,“水深危险,注意安全”。
设备之外,还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例如2023年底实现全部18个区属公园24小时开放的杨浦,全区共增加了三成的公园管理、运行保障人员。和平公园的值班人员告诉我,他们的夜班团队大概有二十几个人,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巡逻打点。
黄兴公园还请来了个可爱的机器人援兵,小安,可以引路或让公园管理员远程劝阻不文明行为。可惜我逛了一大圈也没有遇到它,听说是在检修。
还有一个办法是划定夜间开放区域,指定夜游路线,尤其是避开靠近居民区的区域。
具体到操作方式,除了用灯光指引,公园还设置了不少屏障。
在安全性之外,公园的24小时开放还要平衡多方面的利益。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噪音扰民。一方面,不少公园都出台了24小时开放公约;另一方面,例如和平公园还在特定区域放置了监测公园噪声的分贝仪,据说分贝超标时会发出警告。
除了公园,上海其他公共空间如博物馆、美术馆,也在做运营时间延长的尝试。
例如2020年起,“博物馆奇妙夜”就成为了“上海夜生活节”的重点活动之一。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等大馆都在周末开启了超长待机模式,有的还能提供简餐。
昊美术馆则在2017年就首创了夜间美术馆模式,2023年,浦东美术馆、龙美术馆等也逐渐加入。最近,又快到大晚上逛馆的日子了。
看来,之后如果下班早,或许去看看展;下班晚,就去逛公园。
而这次深夜逛公园的体验,让我发现,深夜的公园,美得别具一格,藏着各种白天不会出现的惊喜。
例如夜色才能衬托出的潋滟水波上,投射出水鸟的影子。
例如和平公园水边成片、此起彼伏的蛙鸣;抬头,还能看到两架深夜航班闪着光擦肩而过。
万籁俱寂,在柔和的月光和有限的照明下,一切都笼上了一层柔光滤镜。
真的,推荐大家有空一定去转转。
三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24小时营业?
最初的24小时营业模式,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美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便利店们最先发现了工作时间变化,带来的非常规营业时间内的购买需求。
中国最早的24小时商店,同样是为了方便朝九晚五的居民们购物,于1968年开业的上海星火日夜商店。
而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变化,夜间消费人群越来越多,画像、需求也愈发精细,更多行业加入了24小时营业大军。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餐饮业,例如给爱开夜车的人做自习室、给出门旅游没订上酒店的人做旅馆、给球迷通宵看球的麦当劳、成为追星人深夜最佳团建场所的海底捞、慰藉深夜emo的奶茶店……
夜间经济随之崛起,国家也下场大力支持。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在这个背景下,城市层面相关公共基础设施自然也要跟上。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城市都有24小时营业的举动。例如,温州、郑州、重庆都有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北京、成都也在拆墙开放24小时公园。其中,上海24小时公园开放的规模和力度,大概是最大的。
不少人问,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最终只服务于一小部分人,这是否值得?
作为一个人口接近2500万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态度表明,它不打算忽视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需求,即便这会带来成倍的麻烦。
这个态度体现在上海的一系列看似细小的举动上,包括我们之前写过的拆墙、驿站、城市边角空间利用,等等。而这正构成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很多人都说,上海是冷漠的,但它同时也是温暖的。它的温暖,并不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嘘寒问暖,而是无论你的需求再小众、再个性,或许都能找到相应的支持。这就是上海靠精细化服务态度支撑起来的温度。
就像24小时开放这件事,即便夜晚占据了生命中近一半的时间,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始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时段。
不少人无法理解24小时营业的意义何在,更别提是非盈利的公共服务,但是对于那些热爱在夜晚散步的人,工作所限只能在夜间活动的人,醒得早担心打扰家人孩子又无处可去、一度只能翻墙进公园的老人来说,24小时营业、随时能放心进入安全场所,都是必需品。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当我们工作到凌晨却无比清醒,只想找个安全的地方坐坐时,或许就会感谢上海,提早为我们考虑和打点好的这一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