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的AI战略失败了吗?
2019-06-16 20:39

猎豹的AI战略失败了吗?

锌刻度记者|杨靖怡

编辑|罗世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逐渐消失,各巨头纷纷转战AI,猎豹也紧跟大流进军机器人行业,软件发家的猎豹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傅盛的AI梦是否只是黄粱一梦?


一年前,猎豹移动CEO傅盛在水立方纵身一跃跳入池中,开启了猎豹机器人之夜,也因此成为在此发布新品时进行现场游泳的第一人。


事后,傅盛为自己突然的举措给出了“要展现自我”的解释,“现在处在传播时代,要将传播度放在首位,”综合考虑后,他选择颇受争议的“跳水”方式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


当时,他这样解读两年前就定下的猎豹进军机器人领域的战略,“我不知道什么叫放弃,除非我被困住或死去”。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傅盛并没有放弃他的机器人梦,但猎豹在追逐AI的路上似乎陷入了困局。


1、销售乏力的猎豹机器人



机械臂豹咖啡


 自2016年明确All in AI战略以来,猎豹移动便一直在追逐着AI梦。


在人工智能公司猎户星空成立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便打造了一系列智能机器人相关产品,如语音 OS、视觉导航、人脸识别、机器臂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猎豹在AI上的发展野心。


在2018年猎豹的3.21机器人之夜上,猎豹移动联合猎户星空不仅发布了猎户机器人平台Orion OS,还一次性推出了五款全系列机器人产品:接待机器人豹小秘、零售机器人豹小贩、儿童陪伴机器人豹豹龙、小豹AI音箱和无人值守的咖啡店豹咖啡,并且它们全部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猎户机器人平台Orion OS。


在AI战略中,猎户移动和猎户星空分工明确,猎户星空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猎豹移动负责通过产品思维将技术场景化落地。


而回溯猎豹过去在AI硬件赛道奔跑的历程,不难发现其笃定的AI产业互联网始终围绕着的核心是:自主研发完整技术链条。


对于傅盛来说,拥有完整且统一的技术链条,在实际落地中会发挥更大优势。


通过自研技术链条赋能更多硬件产品来构建出一个庞大的AI硬件生态,是傅盛内心所勾勒出的理想的AI战略蓝图,也或许是他实现充满野心的机器人梦的“必经之路”。


如今看来,傅盛离理想尚远。


从猎豹先前一口气推出的五款机器人来看,从接待机器人、儿童陪伴机器人,再到AI音箱,猎豹几乎涵盖了市面上常见的实用机器人类型。


作为一家拥有完整技术链的公司,猎豹以生产智能、实用和易于使用的机器人为主。傅盛也曾强调猎豹的发展目标,即利用猎豹在技术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优势来完善“特定场景”机器人。


从应用场景来看,五款机器人覆盖的场景还算多,但是否真的实用且智能还有待商榷。


亚马逊发布的 Echo 掀起了智能音箱的商业化浪潮,随后谷歌推出Google Home,力争抢夺亚马逊的市场份额。放眼国内,各大巨 头 纷 纷 推 出 了 自 家 的 智 能 音 箱,面对竞争激烈的智能音箱市场,猎豹也推出了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小豹 AI 音箱,售价 499 元。


尚不知猎豹推出智能音箱是否只是为了赶热潮,但以音质作为最大卖点的小豹 AI 音箱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并不佳。


从京东自营店的数据来看,小豹 AI 音箱的销售评价仅四千多条,相比小米AI音箱以及小度人工智能音箱高达几十万的评价来看,小豹 AI 音箱的销量并不抢眼。从价格上看,售价499的小豹 AI 音箱高出小米AI音箱近2倍以及高出小度人工智能音箱近6倍的售价也并不具优势。从评价来看,许多消费者反映小豹 AI 音箱声称的区块链技术迟迟没有上线,唤醒率普遍较低,联网难和断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主打的音质卖点也并没有戳中消费者的需求痛点。


猎豹推出的豹豹龙家教机器人在猎豹移动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也仅有80几条评价,在苏宁自营店的评价更是没有记录。


而猎豹推出的迎宾机器人,在早些时候已有很多公司尝试,在市场检验下都以失败纷纷退出市场,同时从需求上来看,迎宾机器人是否找到了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卖点,还有待考量。


此外,看似酷炫的机械臂咖啡机高昂的成本是否配得上其实际的需求度,同样有待市场验证。


2、傅盛的黄粱一梦


2019年3月25日,猎豹移动发布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全年财报,总营收49.82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净利润12.89亿元、营业利润5.52亿元、营业利润率增至11.1%。


2018年全年,猎豹移动国内市场工具产品以及相关收入17.94亿元,占总收入的36%,并且在传统移动互联网业务版块,工具应用业务整体实现良性循环。


除了工具应用外,作为增长引擎的游戏业务也是猎豹最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财报显示,2018年猎豹游戏全年同比增长超过49%,四季度同比增长更是到了91.4%,达到3.262亿人民币。


可以看出,猎豹移动利用旗下以工具应用、游戏为核心的传统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着其AI业务的发展。


并且,傅盛在2018年CES展会上称,猎豹移动未来5年至10年的战略将专注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技术。


傅盛的AI野心可见一斑。


最初,猎豹以海外市场工具起家,之后在“内容为王”时代,紧随市场动向转型做起了内容,直到入局人工智能试水机器人。做机器一直以来都是傅盛的愿望。


早在2016年的Connect 大会上,傅盛就曾宣布将于前 期投入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成立机器人公司,进军人工智能领域。


自从谷歌的AlphaGo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以来,机器人变成为科技界和投资界的热点,BAT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了重金,相比于BAT斥重金,猎豹的 5000万显得并不多。


当年,面对国内安全工具的激烈竞争,工具市场已经从蓝海变成了红海,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在此情况下,猎豹选择All in海外移动。


如今,野心勃勃的猎豹要从年收50亿的公司升级为年收百亿的公司,必须寻找到新的爆发点,也就意味着要从外部市场挖掘蕴含巨大前景的新机会。于是猎豹盯准了AI这块肥肉,可这真的能成为猎豹的新机会吗?


毕竟傅盛想做的,BAT、Facebook、Google、亚马逊都在做,巨头围猎下,猎豹凭什么能成功?


作为一个以安全清理工具为主要产品的软件公司,猎豹一个大跳直接从互联网进入硬件领域最高精尖的机器人行业,机器人领域虽然前景光明,但投入的资金不菲且回报周期长,这会不会拖累猎豹的主业务?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猎豹的AI战略只能流于泛泛。


3、AI产业的痛与难


在猎豹移动2018年全年财报中显示,AI所在的“其他收入”板块从Q3的1850万元增长至Q4的4260万元,这一板块的增长指向的是猎豹以AI驱动的“智能+”产业互联网业务。对猎豹来说,目前的机器人业务尚未给自身带来规模化收入。


虽然猎豹移动机器人业务一直在推进,但要像工具、手游等业务一样带来真金白银,需要假以时日。


并且机器人投入成本高、周期长、起步难、风险点多,尤其是机器人的量产进程十分缓慢,机器人落地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产品打磨,量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傅盛在参加经纬年会时,就曾表示对机器人的未来估想过于乐观,他表示:“我多少还是有点高估了AI能够起到的作用,我跳身做机器人之后,发现它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看了很多技术演进的路径,一个技术真正形成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然这其中机会巨大。我高估了一个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革命性结果,即拿成熟产业来高估一个新兴产业可能带来的可能性。”


猎豹移动不是第一家做机器人的公司,此前机器人行业就有Pepper、波士顿、阿西莫等,从它们缓慢的发展历程来看,要想实现傅盛所构想的完善“特定场景”机器人,让机器人真正落地绝非易事。


机器人Pepper


2015年,日本软银撑腰,阿里、富士康注资的日本情感机器人Pepper开卖,主要用于陪伴,售价近10000元,两批共2000台被日本消费者哄抢一空,Pepper由软银收购的法国机器人公司Aldebaran旗下的NAO机器人演进而言,这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花了十年时间好不容易量产后,Pepper高昂的定价也让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今仍然只是少部分人的玩具。


知名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在2018年推出的主要用于家庭地四足机器人,并宣布于2019年正式开卖,这是其产品第一次走出演示视频与用户见面,波士顿成立于1992年,实现第一款产品量产用了整整26年时间。


波士顿和Pepper终于有产品量产,而本田旗下的ASIMO机器人至今还在实验室阶段。


人形机器人量产如此之难,不仅在于机器人行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未知性和风险点都颇高,想实现0到1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相应的回报率尚不能保证,同时AI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也让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除此之外,机器人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使高价产品很难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本田旗下的ASIMO机器人造价在300-400万美金之间;波士顿旗下的各种机器人如大狗、Altas,更是天价。成本降不下来,机器人也不能实现量产。


巨头环伺之间,入局AI短短3年的猎豹是否能实现量产我们不得而知,而其体量和营收是否能支撑起机器人业务,也需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可以知道的是,从现阶段来看,机器人业务未给猎豹带来规模化收入,而猎豹的AI战略是否夭折,还有待时间考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