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季中的真实中国2024
2024-05-19 19:25

年报季中的真实中国202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 (ID:the_great_time),作者:大卫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图为陈启宗先生)

文章摘要
本文总结了恒隆集团陈启宗老先生今年的两封致股东信,揭示了中国企业的真实情况以及当前经济形势。通过不同行业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 💡 揭示了中国企业内部的真实情况,呈现了经济下滑的趋势

• 🌟 展示了不同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表现,突出了成功的案例

• 🔍 通过陈启宗老先生的观点,提出了企业应对当前挑战的建议,强调了谨慎发展的重要性

恒隆集团的陈启宗老先生今年写了最后一封致股东信。确切地说,是两封,一封给恒隆集团的股东,一封给恒隆地产的股东。两封信各有侧重,前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是第一封。再确切地说,是第一封里的部分内容。


有朋友看了那部分内容后和我说——他真是个爱国的老人,对内地市场充满了殷切的希望,还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当时我还没翻开这两封股东信,不过还是非常自然地接口说,那当然。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他在内地市场深耕三十多年,比绝大多数香港企业家都了解内地的情况。而且比起那些隔山观火的人来说,当然也更希望内地好。


不过等我真正开始读这两封信时,却发现陈老爷子并不是在一边倒地说好话。这两封股东信说了很多中立、犀利,甚至大尺度的真话,真到哪怕只是复制粘贴,我也没办法在这篇文章里完整呈现。


读完之后,我有两个感慨:


第一,写得如此有料的年报越来越少了,今年尤甚,这个真实中国系列的写作越来越让我挠头;


第二,我在没看两封信之前就如此武断地假设了陈老爷子的立场,认为他是在屁股决定脑袋地表忠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偏见无处不在,这也是我对今年年报季的最大感受。



最初的“偏见”来自于对经济整体情况的把握。


既然GDP在2023年增长了5.2%,2024年一季度又增长了5.3%,那么作为中国企业中坚力量的上市公司群体,无论如何都应该比这个增长得更快吧?


事实正好相反。


各家券商的统计口径不同,但结果指向是一致的。比如一家头部券商的数据是2023年A股的整体盈利水平同比下滑了1.4%,其中非金融行业下滑3.3%。到了2024年一季度,A股盈利更是同比下滑了4.3%,其中非金融行业下滑了5.1%。


另一家的口径略有不同,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后,2023年A股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是-3.69%,2024一季度同比则是-5.62%。


为什么金融行业表现会比较好?因为银行有一个“法宝”叫做拨备率,可以很好地用来平滑利润。至于银行业的真实情况,我们等会再说。


从以上数据看来,温差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和微观个人身上,也体现在国家整体和企业个体身上。


让我们再用REITS和银行业两个角度来验证一下这组数据。


用REITS验证的原因是它涵盖了产业园、物流仓储和高速公路在内的各种真实资产的运营情况。以公司为主体的经营业绩可以做各种方式的平滑和修饰,但资产视角很难做这些事情。


产业园REITS去年屡屡上新闻,年报里反映出来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从张江产业园REIT的哲库退租事件,到建信中关村REIT的出租率急速下滑——从2022年初的96%一路跌至2023年底的64%,企业租户到期不续租、退租、缩减面积等情况在产业园REIT的年报里比比皆是。


网上还流传着一张很有意思的图。如果打开张江产业园REIT上市材料里公布的光大园2021年前十大租户,现在还剩下的只有三家,其他的都散落在天涯了。



物流仓储REIT的情况也类似。


根据红土盐田港REIT年报披露,受到2022年部分项目延期入市等原因影响,2023年中国物流地产迎来供给高峰,全年非保税高标仓新增供应规模达到2161万平方米。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内需还是以欧美线为主的外贸需求都较为疲软,行业整体承受着巨大压力。


高速公路REIT则有了明显的分化。因为高速公路通行有客车和货车两种不同的种类,客车往往代表居民消费,而货车则代表了经济状况。


2023年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客车占比高的项目恢复情况更好,比如华泰江苏交控REIT通行费收入就同比增长了32%,而货车占比高的项目表现则相对较弱,例如华夏中国交建REIT通行费收入同比只增长了8%。


请注意,这是和还处在特殊状况下的2022年相比,所以增长8%绝对算不上什么优秀的业绩。


而表现最好的一类REIT毫无疑问是保租房。无论是出租率还是租金水平都极其稳定。毕竟这些房子本来就比周边的房租要便宜些,所以也难怪是所有REIT里股价表现最稳定的一类了。


再来看看银行业。


之所以用银行来验证,原因也很简单,在提升直接融资比例不再是重点的今天,银行向经济输血的顶梁柱地位愈发稳固。


首先必须说的是,今年银行的年报乏善可陈到连招商银行的致股东信我都提不起兴趣来引用了,所有的表述都成了和六大行差不多的车轱辘话,而金葵花的数据也因为去年引起轩然大波而隐藏了起来。


所以就看看整体情况吧。


根据财新的统计,六大行(中农工建交邮)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均值是0.58%,较上一年增速下降0.47个百分点,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营收同比负增长。而这六家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91%,较上一年增速下降了4.78个百分点。


为什么净利润增长得比收入快呢?就像我前面说的,因为大家都动用了拨备率这个”大杀器“——工行、建行、农行、交行、邮储银行同比分别少计提了17.4%、11.5%、6.6%、5.8%、26%的资产减值损失,于是净利润的波动被成功地平滑掉了。


说起来,招行王行长在致股东信里的那句诗还是略微透露出一些情绪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肩负“促发展与防风险”双重目标的中国银行业,不仅要在预期偏弱、需求不足、利差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下保持业绩稳定,还要加大分红力度回馈股东,真的是难上加难。


也许这一份波澜不惊的业绩,已经是竭尽全力的结果了。



第二个偏见来自于去年的热门词“出海”。


人人都想出海,个个都在谈出海。但翻开年报才知道,真正出海成功的,除了实力,也需要一些时运。


比如To C的出海,在去年就没那么好做。


我一直关注的八方股份是做电踏车的核心部件中置电机的“隐形冠军”。这个品类在疫情前就在欧美非常流行,但在去年业绩直接腰斩。


在年报中它是这么说的:


“2023年度,地缘政治冲突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仍在持续,境外终端消费市场需求回暖速度缓慢,高库存消化速度不及预期,公司报告期内业绩相应受到负面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等给消费者购买力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各市场发展不均衡。渠道内积压的高库存也需依赖消费复苏进行消化,产业链部分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经营风险提升。”


——摘自《八方股份2023年度报告》


关键词有两个,通胀和库存。因为通胀,消费者的购买力被削弱,又因为库存,行业只能疲于去库存而不是再生产。


同样的表述在港股上市的内衣巨头维珍妮的年报里也出现过:


“下半年度面对欧美市场通胀压力及本集团品牌伙伴库存高企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导致订单显著减少。”


——摘自《维珍妮2023年度报告》


顺带着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拼多多的旗下平台Temu去年可以横扫全球,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个去库存的利器,是线上低价版的奥特莱斯。


但有些行业就乘上了东风,比如大家熟知的新能源车产业链、电子产业链和家电,在出口端都表现颇为亮眼。


看了几份研究报告,大家的意见还满一致的:


低端制造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了,高端制造向欧美国家回流了,所以中高端制造业相关板块,以及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的家电行业,就成了为数不多的中国赢家。


比如宇通客车。曾经它也是外资的心头好,但在新能源客车行业补贴政策变脸后被狠狠地抛弃,股价一度打到骨折。


不过从去年起,宇通的股价就默默回暖,今年到四月份为止更是翻倍并创出历史新高。原因在年报中也是一目了然,因为它在海外的销量从2021年的17000辆跃升至2023年的32000辆,几乎再造了一个客车市场。


“近年来,公司正在从‘制造型+销售产品’企业向‘制造服务型+解决方案’企业进行转型。独创中国制造出口的‘宇通模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和品牌授权’的业务模式创新典范,帮助部分国家建立本地客车制造能力。


公司产品已批量销售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实现良好运营,形成覆盖美洲、非洲、亚太、独联体、中东、欧洲等六大区域的发展布局,在主要目标市场已成为主流客车供应商之一,代表中国客车品牌昂首走向全球。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近10万辆,产品远销至智利、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坦桑尼亚、菲律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沙特、巴基斯坦、卡塔尔、英国、法国、丹麦、挪威、芬兰等全球主要客车需求国家与地区。在主要目标市场,公司已成为主流客车供应商之一。


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公司已累计出口新能源客车超过4,800辆,并在卡塔尔、墨西哥、英国、丹麦、挪威、智利、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芬兰、法国、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葡萄牙、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形成批量销售并实现良好运营,积极发展绿色公共交通,为全球减碳做出贡献。”


——摘自《宇通客车2023年度报告》


有没有发现它的年报中有些很特别的表述?


比如不再是整车出口,而是用技术输出加品牌授权,更像是早些年欧美部分企业对中国的出口模式。


再比如主要出口国家地区里有不少小众的名字,六大区域布局中甚至有一个是独联体——翻遍出海公司的年报,也鲜有和宇通一样将这个区域作为重点布局对象的。


就像越来越重视国际物流业务的顺丰在年报里披露的那样,现在从国内出发,真正活跃的贸易路径早已不是早年间的欧美日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才是重点,中国-东南亚贸易链才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主题。


“…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并呈现逐季向好,存在结构化亮点,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同时贸易伙伴多元共进,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增速好于整体;此外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出口扩大,出口动能体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


在全球物流行业超过10万亿美元的市场中,亚洲地区物流支出占到全球物流支出的45.4%。


中国-东南亚贸易链为亚洲增长最快的线路,物流支出预计2023-2027年将以约11%的年复合率增长,“中国+东南亚”一体化供应链新格局将成为未来亚洲内重要发展主题,为中国物流企业国际业务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除中国外的其他亚洲地区预计物流支出2023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约为7%(高于全球增速)。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较高的经济增长、持续城市化、消费需求增长,以及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中地位的提升,中国-东南亚流向、亚洲区域内部、及亚洲-全球其他市场流向的物流规模仍将保持相对更快的增长。”


——摘自《顺丰控股2023年度报告》


豪迈科技是一家汽车产业链的“隐形冠军”,轮胎模具打入了非常多国际车企的供应链,股价也是不断默默创出历史新高的那种。在它的年报里也披露了类似的布局方向:


“公司继续推进国际产能布局,在泰国进行轮胎模具项目扩建并已于10月份投入使用,此外,公司墨西哥工厂开工建设,在柬埔寨设立服务机构,丰富了公司的全球生产服务体系,有利于更便捷的实现近距离服务客户。


报告期内,国内轮胎行业整体复苏,中国轮胎产量、出口量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公司轮胎模具业务内销表现突出,同比增速较快,叠加轮胎模具海外订单需求的持续增长,公司轮胎模具业务订单表现优秀,营业收入是近几年来快速增长的一年。受汇率变动、原材料成本降低以及效率提升等因素影响,公司轮胎模具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


——摘自《豪迈科技2023年度报告》


至于家电行业的出海之路,在去年的《年报季中的真实中国2023》里已经有了很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从五大消费行业过去一年top10市值公司的排行变化来看,资本市场是对其充分认可的——上榜的家电企业从一家变成了三家。


当然,也全靠股价大幅下跌的同行们陪衬。


图片来源:DT财经


关于出海,最后想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是现在已经挂了星,但大家应该还是比较能耳熟能详的一家公司——佳沃食品。


相信很多朋友都吃过他家的奇异果或者蓝莓,但它2023年净亏损达到了13.67亿。


为什么如此畅销的品牌会亏损如此严重?在财报里公司是这么解释的:


“2023年受产销量下调、三文鱼价格回落、饲料价格处于行业历史高位等因素影响,公司收入大幅下降、固定成本分摊上升。且连续三年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导致人工、运维、服务等运营成本处于高位,造成单位出笼成本和加工成本同比大幅上涨、毛利同比大幅下滑。同时,由于美元利率持续上升导致公司利息费用进一步增加。”


——摘自《佳沃食品2023年度报告》


谜底揭开,水果业务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了佳沃在海外收购的一块业务——优质蛋白中的三文鱼。


佳沃2019年斥资9.20亿美元私有化了智利最大的三文鱼上市公司Australis Seafoods S.A.,而且是全融资大杠杆,当时想必是为了“全球资源+中国消费”。


想法虽好,却不想碰到了一个“黑产”公司——Australis在被收购前其实已经处于违反政府授权的超产状态,而双方的交易价格是根据超产水平设定的。


这之后长年累月的官司,以及对方还反咬一口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三文鱼公司的经营,而全融资带来的巨大偿债负担又几乎拖垮了依靠水果业务已经站稳脚跟的母公司,双输的局面业已形成。


给这个故事添加最讽刺一笔的是,佳沃是一家联想系的公司,母公司佳沃集团有78%的股份掌握在联想控股手上,而当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可是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巨头最亮眼的”蛇吞象“案例之一。


由此看来,收购或许是出海的捷径之一。但如果是不在自己能力圈里的收购,也可能会让捷径变成悬崖。



第三个偏见来自于去年的另一个热门词——AI。


看完大量科技公司的年报,以及号称已经开始由AI赋能的公司的年报后,我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了这样一张图作为感慨:



比如曾经被认为是A股AI最热股的科大讯飞,在年报中我能看到的成就大概是:重复了十遍自己是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并且言必“对标GPT-4”。


AI的世界发展有多快呢?我不是专家但我也知道,如果你还在对标GPT-4,那你大概率是被甩得很远了。


而在寻找号称由AI赋能的企业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那就是去年我曾经赞许有加的迈瑞医疗。作为医疗器械龙头,它确实是专业的,但在年报里对于AI加持的描述,却让我有些五味杂陈。


比如它说到自己数智化转型的历程,提出了三个阶段:


“数智化转型是一棵可生长的参天大树,需要跨越三个阶段的裂变才能到达顶峰。第一个阶段,是广阔且具备创新技术的产品布局。第二个阶段,是数据、设备、IT互联的深度融合。第三个阶段,是全面赋能临床的数智化生态系统。”


——摘自《迈瑞医疗2023年度报告》


迈瑞说自己已经抵达了第三个阶段,并且给出了以下的愿景:


“数智化的魅力,在于其不再局限于对单点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而是通过产品与系统的升级,打破科室、医院甚至是地区与国家间的无形屏障,将医疗资源再分配,将医疗效率再提升,将医疗服务再升级。


随着转型的推进,我们将看到医疗资源能够自由流转,并且可触及性大大提升,边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同时看到医护人员从简单地、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均质医疗、价值医疗这些看似遥远的命题,都将通过数智化转型的赋能真正实现。”


——摘自《迈瑞医疗2023年度报告》


怎么说呢?想法是好的,但作为深耕中国市场如此多年的一家巨头公司,会说出“中国医疗资源的自由流转和可触及性是通过AI赋能就能实现的”,真不知是它的真心话,还是忽悠股东的片汤话,抑或是被自己的技术部门忽悠了?


那么,海外的上市公司们是怎么看AI的呢?


首先,自从OpenAI在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以来,高管和企业家已经几乎不再谈论AI之外的任何话题了。


通过年报也可以看出,这些公司确实是在不顾一切地将大笔的真金白银砸向AI,赌这会是电力发明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趋势。


Meta的年报显示,2024年资本支出可能高达400亿美元,而微软的资本开支更高达500亿美元(其中研发支出272亿美元)


如果和资本密集型的石油行业做对比的话,行业巨头沙特阿美今年的资本开支和微软几乎一样,而埃克森美孚(XOM)和雪佛龙(CVX)加起来的总和才相当于Meta一家公司。


这些资本支出是在做什么呢?如果去听这些公司的电话会议就会知道,巨头们正在疯狂购买人工智能芯片、相关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以及需要冷却和电力驱动的人工智能服务器。


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硬件行业是一个卖方市场,就连微软也表示,人工智能需求超出了其基础设施所能支持的范围。


反观国内公司,科大讯飞2023年的研发支出是34亿人民币,较2022年只增长了11%。34亿人民币是什么概念?折合还不到5亿美元,是微软的五十分之一。


而最近很火的商汤科技,研发支出同样是34亿人民币,但比2022年还减少了6亿。


AI能力是不是用钱可以堆出来的?我不确定。但我知道的是,没有钱,大概率是堆不出来的。


那么这样的投入,产出又如何呢?IBM CEO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表示,公司人工智能软件业务规模已超过10亿美元。这数字说小不小,但说大的话,和IBM整体营收相比依然不值一提。


目前来看,AI对于巨头们业绩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云端。微软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云服务平台Azure增长了31%,公司将其中7%的增长归功于AI相关的工作。谷歌云一季度也增长了28%,比华尔街预期的高出了2%。


反观国内,阿里云和腾讯云等互联网系的云服务业务去年几乎没怎么增长,运营商们则还在抢夺政务市场,虽然去年几乎所有做云服务的企业都纷纷加入了“大模型”大军,但什么时候能转换为业务增长?年报里大家却默契地闭口不提。



偏见说完再来说说共识,比如消费降级。


2023年的消费市场让几乎所有玩家都欲言又止,像陈老先生在恒隆地产年报里说得这么直白的是少数:


“今年首四个月,市场表现确实甚佳,但后势开始放缓。显然,政府的刺激措施无法维持经济的增长。市场情绪逐渐转差,余下月份都鲜有利好消息。


与2022年同期相比,2023年上半年的租户销售额增幅强劲,惟于下半年放缓。租赁收入增长方面亦出现类似情况。最近,政府似乎加大了刺激措施的力度,但这是否足以扭转经济放缓的趋势还有待观察。


正如本人在最近的数封《致股东函》中提及,这不仅是金融或经济问题,也是结构性问题。个人对消费,以至企业对再投资,都失去信心。在信心得以恢复之前,短期上扬难以持续。


因此,本人认为这次经济全面复苏需时,将以年计而非数个月的事。届时,经济结构有望比以前更健康,从而确保增长得以更持久。”


——摘自《恒隆地产2023年度报告》


更多的公司在默默地用数据来表达观点,比如海底捞和九毛九(太二酸菜鱼和怂火锅的母公司)的年报中,都明显地体现出人均消费额下降的趋势。


当然,按他们的说法,是由于增加了促销套餐的缘故,但谁不知道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卷到飞起的餐饮行业和越来越抠门的顾客呢?


摘自《海底捞2023年度报告》



不过恒隆陈总也在致股东信里面提供了一些“经营小窍门”,另外还对中国城市群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分类模式。


虽然咱们不大可能会经营奢侈品零售购物商场,但对应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观察思路:


“在内地经营奢侈品零售购物商场,必须尽可能占据以下优势。


首先,购物商场只应设于经济非常活跃的城市。其次,必须是每个城市中的龙头,而在上海和北京这两个最大的内地市场,成为第二也无碍。本人称之为龙头的购物商场,其销售额和盈利能力往往都是最高的。


不计香港,本人把中国城市分为三组。最佳一组仅有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分别都足以容纳顶级时尚品牌开设多家分店……其中每个品牌生意最好的两家分店会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第二组城市包括广州、杭州、成都、深圳、南京和武汉六大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规模庞大,每个奢侈品牌都可以开三至四家分店,但生意最好的旗舰店,其销售额往往会大幅抛离其他分店,销售额次高的分店利润未必能媲美。换言之,一个城市内龙头只会有一个或最多两个。


第三组是指较好的所谓二线城市。每个城市只能容纳一家或最多两家分店,销售额第二高的分店利润通常已经大有不如。龙头只能有一个。”


——摘自《恒隆地产2023年度报告》



最后我们还是来看些正能量的案例吧,就是那些云淡风轻,在不利的市场状况下依然能保持牛X的公司。


比如福耀玻璃,曹总的致股东信虽然简单,却十分的凡尔赛:


“大家好,又到一年一度的年报佳期,我与大家共享此份报告,虽然称不上高光亮丽,但也足以引以自豪。


展望202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虽处高位紧张,但我对我们的企业仍然充满信心,此信心主要来自:


一、全体员工几十年如一日的奋血努力,为公司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新科学、新技术,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三、展望2024年,虽遇全球经济调整,给许多企业带来威胁,但对做足准备、稳健、扎实的福耀而言,公司却有足够的发展余地。


四、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公司董事局做出福建福清、安徽合肥合计投资人民币90亿元的决定,为公司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尊敬的股东朋友们,新的季节孕育着新的希望,我愿意积极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股东们共创共享未来。”


——摘自《福耀玻璃2023年度报告》


这其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第三条。看过那部《美国工厂》纪录片的朋友,应该都对福耀是如何“做足准备、稳健、扎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的集团则用更加诗意,也接近新一代的语言具体阐述了它是怎么做足准备的: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只有现实主义。正如《权力的游戏》所说,‘混乱不是深坑,而是一把梯子’,没有命运,只有选择。新的变化不断涌现的年代,关键看我们如何做确定的自己。


何谓确定性?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常识和方法的总结,就是确定性。成本效率的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从低端到高端,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不断攀爬产业阶梯,实现产业升级,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发挥创新和创造性的力量。


世界曾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所有企业应对危机与市场下行最关键的因素是保持了足够的现金资源与流动性,保持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卓越运营优势,保持了核心业务竞争性,美的必须坚定推动业务模式升级、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以战略上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的环境与变化。”


——摘自《美的集团2023年度报告》


居然引用了《权力的游戏》里的话,美的集团的董办里“藏龙卧虎”啊……


而我一直关心的另一个制造业龙头汇川技术,对于工业制造的理解显然每一年都在日益深刻。


下面这段话不仅是对它自己说的,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道:


“回顾近半个世纪的发达经济体工业史及自动化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工业制造企业都经历了从定制化向平台化,向全球化,再向规模化进阶跃升的路径。


每一次跃升,都会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站在新的舞台上继续发展,同时,也有更多的一批企业因为意愿与能力的制约停留在旧舞台,夹缝中求生,甚至消失。


中国的制造业现阶段也在进行这样的残酷蜕变。基于平台化的定制化,通过全球化,实现汇川的规模化,既符合历史的规律,也符合产业规律,是汇川未来二十年的发展之道。”


——摘自《汇川技术2023年度报告》


最后还是call back回文章的开头,以陈老先生在致股东信里两段精彩的表述作为收尾吧。


一段是讲香港的,这让我想起了和小跑老师在做线下活动时她提到的,现在的香港似乎找到了新的发展模式——在街头的不再是金发碧眼的欧美人,而更多的是东南亚人、俄罗斯人乃至中东人。


这未必是一种衰落,更可能是一种变化。


“香港不能再如以往般只专注于美国。现在我们必须探索更远的地方,与世界其他大多数地方合作。


对于那些我们视为可建立新经济联系的地区,香港商人必须迅速跟上脚步,对当地语言、习俗、历史和制度深入了解;很多新事物需要学习。


香港必须达成的另一件事,是快速提升我们在高科技方面的技术水平和适应力。世界正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而内地作为我们的主要经济伙伴,正是这领域的先驱。


综上所述,现今的香港与1997年以及随后的首20年相比,已有重大变化。香港过往所享的繁荣,是建基于高地价等不可持续的因素。出现重大转变是难免的,即使无人能预测会如何发生。


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并不好受……现在是时候找一种切合本地和国际新现实的新模式。毕竟,唯有变化才是永恒。当外在环境改变,每个人、每个城市、每个国家都必须作出调整,才能求存求荣。”


——摘自《恒隆集团2023年度报告》


我想在这段话中,陈老先生不仅仅是在讲香港,也是在讲整个中国。


最后一段是聊美国的。


虽然我这篇文章里没有一处在说美国,但事实上又处处都有它的影子。


而陈老先生在最后给企业们的忠告,事实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同样适用。


“如今,我们要面对当代最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世界最强大国家(美国)要与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全面较劲时,对谁来说都是坏事。这会影响全球各地的企业,尤其像我们这些在中国营运的企业。任何地方都可能有麻烦,一个让许多人意想不到会惹上麻烦的就是美国。


正如本人在去年7月中旬与一位活跃于国际事务的顶尖思想家谈及(也就是他辞世前四个月),当今国际事务中最大的风险正是美国国内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世界会有深远影响。


现时,美国正与自己交战。某程度上,她一直如此,但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来,未曾如此严重:政党政治恶劣、贫富差距悬殊,以及种族分歧严重。美国独有之处在于社会就很多不同议题引致分裂,例如性别、移民、枪支、毒品和其他等。


试想像特朗普重返白宫,这结果似乎越来越有可能发生。若然如此,肯定会出现三个现象:美国内部进一步分裂、世界进一步分化,以及美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国因而加速退向孤立主义。


本人看不到这对美国以至整个世界有何益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不管喜欢与否,这某程度上维持了世界和平。这股不论能否感觉到的力量若然减弱,世界便会陷入混乱,像在大风大浪中漂泊,没有安身之所。


本人认为,中国就此无意也无力取代美国。此外,多个非国家主体正在崛起,其势力与能力或可媲美甚至超越很多国家。


这就是如今乱世下的前景,也是为何本人曾公开表示,在当下大环境,任何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保本保命,而非大力发展。已知或未知的风险重重,企业不应冒进扩充。安渡接下来的数个年头,再看届时世界变成怎样。放过一个机会总比失去整盘生意要好,这就是为何恒隆过去数年一直保持谨慎。”


——摘自《恒隆集团2023年度报告》


安渡接下来的数个年头,再看届时世界变成怎样。


这大概是我从今年年报季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 (ID:the_great_time),作者:大卫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