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沈博阳,头图为赤兔上线当天(2015年6月23日),原文标题:《赤兔下线背后:中国职场社交路在何方?》。
沈博阳:赤兔即将下线的消息在业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用户和媒体朋友通过各种途径给我发私信,表示惋惜,也提出了疑问甚至质疑。从领英离开将近2年了,除了一封告别信,对赤兔和在领英中国发生的故事,从未做出过任何回应。考虑再三,决定写一篇文章,回顾赤兔,同时总结一下自己对于中国职场社交的理解。也算是对那段奋斗的日子做一个小结。虽然提到了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发展所遇到的挑战甚至一些公司内部尖锐的冲突,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对赤兔下线的回应以及对于中国职场社交一个技术层面上的盘点和思考。
关于赤兔下线的回应
首先关于赤兔下线,做一个简短的回应:
1. 虽然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不如意和遗憾,但一个创新型App的下线,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Facebook曾经尝试又下线了很多类似的创新型App,还比如亚马逊的Spark、谷歌的Google+、苹果的Apple Music Connect,等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人会揪着小扎、贝索斯问为什么没做起来。
2. 大家对于创新和不走寻常路的冒险要多一些包容。循规蹈矩、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是最中庸的外企或者大公司的做派。结果可能真的是不犯错了,但会失去更多看不到的机会。
3. 赤兔的发展势头一度是非常好的,上线后迅速积累了几百万用户,留存和活跃度也都远优于全球化的领英App,成为2015年领英财报沟通会上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但在公司内部,尤其是总部某些同事眼中,赤兔代表了中国团队对于创业和独立发展的执念,也因此从第一天开始,就不被这些人所祝福。领英被微软收购后,独立无望,包括我在内有创业基因的同事悉数离开。关闭赤兔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决定。
当初为什么要做赤兔
接下来,和大家复盘一下当初为什么要做赤兔。台面上的原因当年我反复讲过,至今还能倒背如流。领英虽然在全球发展的非常好,但经过2014年一整年在中国的运营,也暴露出了几个问题:
1. 领英是基于PC时代做起来的,无线做的并不好(比如不支持手机号注册、比如用户之间沟通使用站内信而不是即时通讯),而无线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是至关重要的。
2. 领英的优势是全球化的网络,但英文的调性天然屏蔽了大部分中国职场人。
3. 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产品方面有路径依赖,总觉得同样的产品稍加改动,在欧洲、在日本、在澳洲可以成功,在中国也一定可以成功。但一个又一个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产品上的路径依赖必须要被打破。
所以基于这三点原因,我们要做一款独立于全球网络之外的、纯中文的、纯无线的、100%由中国团队控制的职场社交App。这些原因直到今天看来都是正确的,是值得去冒险去尝试的。
但是,做赤兔背后还有两个不为人知当年没办法对外公开的原因。虽然领英中国是领英和红杉资本、宽带资本的合资公司,试图用创业公司的方式在中国发展,但毕竟是在跨国公司的框架内做事情,节奏太慢了。记得2014年初领英中国刚刚创立的时候,沈南鹏问我,你觉得领英App最需要改进的一个功能是什么。我说是要支持手机号注册(领英当时只支持电子邮箱号注册)。他说有道理,你觉得多久可以做出来。我说,如果是我自己的创业公司,加上测试,最多两周上线。在领英可能会慢一些,估计两三个月总能搞定吧。结果这个功能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上线。当时我们招来了一批非常优秀、有创业基因、想大干一场的同事,却苦于无仗可打,士气逐渐消沉。做赤兔是激发团队斗志,找回创业激情的一个绝佳方法。
另外一个原因是团队和投资人的终极梦想是把领英中国独立分拆在中国或者香港上市,这样就真的可以开创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成功发展的先河了。领英App是全球化的社交网络,很难切割独立出中国版本。一旦纯本土的App赤兔大获成功,独立分拆会变得更加顺理成章。这两个原因在当年是没有办法公开提及的。
赤兔没落的原因
京郊宾馆里的封闭开发
开发赤兔是一段非常辛苦但又很美好的日子。和团队同吃同住在京郊的一家宾馆封闭开发了两个多月,赤兔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以神奇的速度上线了。赤兔迭代非常快、注册简便、交互也更加本土化。附近的职场人、职场社交O2O、职场活动聚合、职场分享、实名认证职场大咖、群组留言板等原创功能各具特色,也抓住了在线直播、知识付费等几个不大不小的热点。赤兔早期发展的非常顺利,迅速积累了几百万用户,留存和活跃度也都远优于全球化的领英App。一度成为总部财报沟通会上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赤兔的职场分享功能
赤兔逐渐没落直至被放弃,原因有很多:
1. 正能量的社交产品,虽然有价值,会有能力迅速抓住一批早期非常忠实的用户,但和中国用户最核心的需求相比,终归是逆人性的,很难取得爆发性的增长。职场社交,尤其是正能量的职场社交,需要有非常大的耐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耐心恰恰是一款大公司体系下创新型App所最难获得的。
2. 受制于体制,赤兔没有办法抓住中国职场社交为数不多的几个强需求,比如匿名社交(后面会具体展开讲)。
3. 赤兔得到了领英全球董事长Reid和CEO Jeff两位大佬的鼎力支持。直到2017年6月底我辞职离开领英的时候,Reid还在领英上写下了以下这么一段话,对领英中国用创业公司的方式做事,以及赤兔做为一个创新型App的有益尝试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
Reid对于领英中国和赤兔的评价
但正所谓“小鬼难缠”,来自内部的各种阻力是外界所难以想象的。在总部工作的中国人很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希望看到领英中国的成功,比如负责国际工程师团队的曾志恒(Francis)、负责商业数据分析的张溪梦(Simon)和李玥(Michael)、负责销售运营的张圆圆(Michelle)、负责推荐算法的张梁,等等。但会有那么极少数人,把中国独立发展和赤兔的成功看做是对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挑战。这种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总部上班,负责中国的事情。每个季度来中国出差一次,到处走走,带老外同事各大互联网公司转转美其名曰了解中国,顺道参观一下故宫长城。这种人对赤兔的诞生,以及赤兔一旦成功可能引发出的领英中国更加独立发展可以说是恐惧的。这种人会把领英中国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无限放大的传递回总部。这种人所带来的危害和其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直到我离开领英之后才彻底看清。这不是特例,类似的人在每一家跨国互联网公司都存在。
另外一些同事,总是在试图用全球的标准来要求中国,做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决定。比如,赤兔早期发展很期望能够依赖领英App的帮助。这和微信当年的第一波用户来自QQ,是同样的道理。但大家很难想象,经过总部安全部门同事的严防死守,赤兔最后只能调用公开API接口来和领英对接,几乎没用上任何内部接口。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赤兔刚上线没多久,总部HR和Legal两位老大一起约我一大早开电话会议。HR问我,你有没有强迫员工使用赤兔。我说没有,但如果一位员工连自己公司的产品都不喜欢不使用,这位员工无法在领英中国取得成功。Legal接着问,你有没有要求员工在应用商店上写好评?我说,领英中国是在用创业的方式来做事,必须要有牙齿,否则只会在竞争中被生吞活剥。我的底线是不花钱买好评,不花钱写竞对的差评,员工写自己公司产品好评,我觉得无可厚非。他说,好,我尽量理解你们。但你们要参照硅谷惯例,员工写自家产品好评的时候要加上一句disclosure(披露):我是这家公司的员工。当时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但那一刻,本来还在忘我创业状态中的我一下子明白了,中国发生的事情会被某些人第一时间通过不友好的方式包装反馈给总部,领英中国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我是没有100%掌控力的。
这里多说一句,过去两年的沉淀,让我学会了更好的换位思考。其实“小鬼”也没有错,他们只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在做事而已。更大问题在于公司的架构和治理结构。
中国职场社交的未来
中国互联网盛行了20年Copy2China。但凡美国成功的互联网模式,在中国都有成功的翻版,职场社交成为了唯一的例外。从早年的天际、若邻、优士、大街、经纬,到后来的猎聘同道、脉脉、赤兔,无一大成。中国下载量排名前10的社交App里几乎从来都看不到任何一款职场社交App的身影,和领英262亿美元天价卖给微软有着天壤之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中国职场社交还有没有未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1. 领英创立于2003年,比Facebook还早一年。领英抓住了非常好的时机,在Facebook做大做强之前,垄断了职场方面的社交关系链。美国人也很好的养成了职场和生活分开来的习惯。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早年有MSN、QQ,后来有微信,这些赢者通吃的社交平台像黑洞一样吞噬了人们所有的社交需求,包括生活和职场。
试想一下,在中国任何一个商业会议,最后的一个环节是什么?是加领英、加赤兔、还是加脉脉?不会的,今天不会以后也不会。中国商业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一定是加微信。所以说,微信像一个黑洞,扼杀了中国职场社交的几乎所有社交属性。没有社交属性的职场社交,价值会大打折扣,天花板低了很多。
2. 中国职场社交还有没有价值?答案是有价值,但价值不大。中国职场社交的价值其实是一个公开的在线简历库。通过这个在线简历库,大家可以找人脉,找候选人,找销售线索。这种公开的陌生人简历搜索功能,微信今天没有提供,未来也不一定会提供。
3.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发现中国用户对职场社交只有三个强需求:匿名社交、找工作、建立人脉。其他的需求,比如职业发展、职业教育、职场活动聚合与发现、职场问答、职场新闻等等,都是弱需求,没办法支撑一个拥有海量用户且具网络效应的社交平台。
就三个强需求而言,找工作很难成为吸引用户注册并保持活跃的亮点,因为从51、智联,到猎聘、Boss直聘和拉钩,中国的找工作网站实在是太强大了。职场社交App很难去和这些找工作网站拼工作机会的丰富程度。建立人脉是个强需求,但只有当用户非常多的时候,这个强需求才能更好地得到满足。
所以说,真正能够自带流量,解决冷启动问题的职场社交强需求只有一个,就是匿名社交。虽然匿名社交和八卦谣言密不可分,的确有些low。但八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同时也是职场永恒的话题。独立的匿名社交平台很难做大,因为上面充满了负能量,看多了整个人都不舒服了,而且商业化前景不好。国外的Secret和中国的无秘从早期的风光无限到后来的黯然下线,就是佐证。脉脉讲了再多的故事,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批着领英外衣的Secret。用Secret(匿名社交)做运营拉新做活跃,用领英讲资本的故事。无论这条路是否可以走通,做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赤兔也好领英也好,在中国根本没有办法尝试做匿名社交,背后的品牌风险太大了。中国用户最强的需求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想要火,就很难了。
4. 领英262亿美元的天价,在中国有没有机会复制?答案是很难。领英独特的商业模式是靠C端免费服务拉用户,靠向B端企业收费来赚大钱——非常可遇不可求的“羊毛出在猪身上”。一家创业公司的价值早期可以靠和美国同行对标,靠讲故事。最终的价值还是要靠商业化,靠收入。
职场社交天生的用户活跃度不高,而且通过匿名社交拉来的流量,调性不健康广告价值低,所以通过广告很难变现。最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还是要靠招聘解决方案,也就是靠帮助企业找到候选人来收企业的钱。但中国招聘市场有别于美国,中国的猎头群体非常强大,不但高端职位做,中低端职位同样做,价格低廉且无处不在。同时,中国的招聘网站头部企业多,收费便宜,流量高,所以从他们那里虎口拔牙也是很难的。没有很好的商业化前景,企业价值也就只能做出领英262亿美元身价的零头。
5. 谁更有机会成为中国职场社交头牌?
领英的核心价值在于全球化的网络,这是独门绝技,会在中国立于不败之地,但很难成为主流。脉脉有不错的机会,但成也匿名败也匿名,如果不能在某个时间点毅然决然的洗白,就很难有很好的商业化前景。
最有机会成为中国职场社交头牌的其实是微信和钉钉。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微信上,所有中国人的职场社交场景也都在微信上。只要微信愿意,给每位用户加一个编辑自己简历的入口和开放自己简历的选项,再加上一个搜索陌生人简历的功能,摇身一变,微信立刻就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微信究竟是不是愿意这么做,那就要看张小龙的耐性和微信商业化的压力了。
钉钉同样也有机会。做为中国的Slack,钉钉有机会垄断中国职场人公司内部的交流。如果能够把职场人公司外部的交流也搞起来,钉钉有机会成为中国的领英。当然如何完美地兼顾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社交需求,在隐私设计、产品交互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挑战。
4年前的六月底,赤兔上线。一个月后的7月底,赤兔下线。想起了开复的继任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是Google China,而是Google in China。发生在领英的故事也是类似,一字之差,中间是我们一群人的一段青春。当然,只要努力过、爱过、成长了,就足够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沈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