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体验店里的小学生
2024-05-25 09:07

手机体验店里的小学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赵颖(中山大学博士生),编辑:紫甘蓝,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讨论了手机体验店里小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探讨了孩子们选择在体验店玩手机的原因以及对他们成长和社会化的影响。

• 💡 文章揭示了现代社会背景下孩子们选择在体验店玩手机的原因

• 🤔 讨论了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的刻板印象以及游戏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积极作用

• 🌟 引发对于孩子童年生活、教育方式和社会关注的思考

前几天和朋友一同去线下店体验最新上市的手机,想着如果合适的话,就把那台用了好几年的旧手机换掉,因为实在是卡顿,和急速运转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一般情况下,商场里的电子产品线下体验店都会聚集在特定的一块区域,各大品牌的销售人员则穿着统一的制服,脖子上坠着方形的工牌,随时观察走进及路过的潜在顾客。


在我们随便走进一家商铺时,销售人员询问需求,并且主动介绍我们停留区域手机的款式、功能、性价比等,不得不说,销售行业的服务确实越来越规范化了,就算是不买,也要让顾客有好的光临体验。


但给我带来震撼的绝不仅仅是购物体验感的满足,而是扎堆埋头在各类展示品(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前的小学生


凑近一看,凑成一堆看手机的孩子是最多的,看的内容是短视频和小游戏两大类,可能心里还是有点发怵,所以大部分孩子都是几个人合伙看一部手机,看得津津有味,扑哧地笑。


细看周边也没有像是孩子家长的大人在场,我颇为好奇,就向一个年轻店员询问这些扎堆看手机的孩子的情况。


店员应该是刚工作不久,腼腆地说到:“这些孩子一般是周末跑过来,都是自己来的,成群结队地进来玩展示机,看年龄都是小学生。”


我心想,展示机的作用是让潜在消费者能提前感受产品的使用效果,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在这里玩会不会对消费者、商家和孩子本身都有不太好的影响?(当然我这里预设了未成年的孩子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不成为销售对象)


店员笑道:“我们是没办法阻止小孩来玩的,因为你不确定他就不是消费者,我们没有‘赶走’他们的权力。”


我疑惑:“那你们就只能任由他们在这里玩吗?”


店员无奈地说:“对啊,有时候顾客实在多,或者是刚好要体验小孩子们手里的那部手机,就会提醒一下他们。”


我惊叹:“现在的小孩子真是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啊。”


一、手机主战场的转变


近些年来,智能手机快递普及,上至八九十岁的爷爷奶奶,下至几岁的儿童,都被手机吸引着。老年人在世俗意义上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抚养大了子女,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有余力的还将精力投入到孙辈身上。老人在退休之后选择用手机来消磨时光,还能时不时地看到老友发的视频,唠唠家常。


儿童自然是玩心很重的,玩手机简直是比看电视快乐得多,手机里有游戏、短视频等各类能让人迅速获取信息和满足感的内容,而电视里似乎只有定时播放的动画片,而且玩手机被父母“逮住”的几率远比看电视小得多,因为目标小,随便猫在哪个角落就能酣畅淋漓地玩一整个下午,而电视只要开着,目标太大,父母在客厅里来来往往,免不了路过的时候就要唠叨两句:“看多长时间了,还不去写作业?”有时即使是刚刚看了不到半小时而已。


从幼儿园和小学就能有玩手机的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近几年才实现的,当然,父母为了不让小孩沉迷于手机和游戏,不会主动选择给孩子购买手机,最多为了方便通讯,准备一个装有电话卡的智能手表。那孩子玩手机的机会是哪里来的呢?


在之前的经验里,我会认为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隔代抚育家庭。大多数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专门聘请一个保姆来带孩子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都会很大,所以无奈只能请祖辈来帮忙照看孙辈,天然的隔代亲,会让小孩在有玩手机的需求时,很容易从爷爷奶奶这里得到满足。


第二种是由80后或90后的父母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社会环境使家长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被各种关系、压力和权力裹挟着,既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存所需,又需要亲自承担起赋予后代的责任,生存和精神双重压力下,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或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活动时,父母往往会选择将手机递给孩子,随他玩,“最起码他能保持安静”。


最近发现的第三种情况则是小孩在放学后或假期选择到线下的电子产品体验店去玩展示机。这样既可以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肆意地玩耍,也避免了父母的责备,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讨论游戏和短视频里惹人发笑的片段,对小孩子来说,更快乐。


二、孩子也得喘口气


小孩子从在家里玩手机到跑去商场里玩手机,不禁让人感叹,难道孩子的童年就只能全部依托于各类的电子产品度过了吗?


七八十年代有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姐姐穿完的衣服弟弟穿的困顿,但是那个时候的孩子,在广阔的农村有无尽的土地和田野供他们尽情玩耍,下河抓个小虾小蟹,上树摘个野果,在山头和小伙伴跑来跑去,累到精疲力竭后回家呼呼大睡。


90后的生活大体要比之前好得多,最起码不用为穿衣吃饭发愁,小孩子们会在课间踢毽子、跳皮筋、玩玻璃弹珠、抓杏核、看《中国动画》《智慧树》等“大屁股”电视上放的动画片,会和几个玩伴一起过家家,集卡片、偷偷吃辣条,脸跑得通红被父母凶,但一天过后,是满足的。


00后和10后就有更多的孩子在城市里出生,农村逐渐变成了“老家”,在城里长大的小孩开始对土地和农村概念模糊,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兴趣班和课后补习,舞蹈、绘画、英语、口才、跆拳道、钢琴、小提琴……一样不落地给孩子报上,在拖着沉重的脑袋和身体下课后,以为好不容易可以和小伙伴去绿化了的小区楼下玩一会儿,却被叫回去“赶场一样地吃饭、睡觉、上补习班”,每个假期都被排得满满的。


逢年过节说跟着父母回老家转转,但是老家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那片土地上的人和物都是陌生的,大葱和韭菜还是傻傻分不清,还是要被城市里的“课程”牵绊着,始终没有卸下过担子。


直到现在,2020年前半年出生的孩子,也已经4岁了,这个年纪孩子的童年完全是信息化的。给一部手机,能够不哭不闹,自己玩到睡着,更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变成网红,父母通过做自媒体,拍摄孩子的日常,而后发展为直播带货,从记录日常生活转变为销售,售卖的产品则多是和儿童相关的纯天然无添加食品。主人公也会在小小年纪就“认定了自己的身份”,说:“我是做自媒体的”。


那现在孩子的童年到底去哪了呢?为什么这些小孩子能够想到并且实际做到了去到线下体验店满足自己对玩手机的需求呢?


出生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的孩子,能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这也促成了他们“见多识广”的现状。在跟随父母去线下选购手机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人都在拿起展示机玩耍,自己也尝试着去看看,一看才发现,展示机连着网络,能够随意刷视频和玩游戏,这就在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且孩子们的权利意识更强,他们会感觉到,对展示机进行操作是自己的权利,店员也不会过来赶人,所以可以很随意地玩耍。


此外,日益严峻的教育环境推着每个人都卷入无尽的漩涡。“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怎么还在玩呢?”“你现在不好好学,以后连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读个技校,以后去工厂打螺丝。”围绕在身边的这些声音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每个孩子放学后都要去培养“一技之长”,使出浑身解数,竭尽所能地避免被超越。


孩子累了,估计也需要找个清净的地方喘口气。


三、手机、游戏与电子游戏


很多人对孩子玩游戏的刻板印象是:游戏是一个恶魔,一头野兽,只要开始玩游戏,孩子就会沉迷其中,被游戏吞噬,所以极大多数的家长选择用“一刀切”的方式扼杀孩子玩游戏的欲望。


孩子在学业和父母的压力下,如何去寻找一个既能放松又不会被惩罚的玩耍方式呢?很多孩子选择了刷短视频和简单无脑的单机小游戏,相比于较为复杂且耗时长的电子游戏,刷短视频能够更快地获得满足感,达到效果,又能及时快速地从中抽离,不会像游戏玩到一半被强行制止而出现莫大的遗憾。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子产品体验店看到的孩子们,多数都是在刷短视频和玩非常简单又机械重复的小游戏。


其实,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对孩子、对父母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从本质上来讲,游戏应该是儿童实现正向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对游戏应该有更加宽泛和广义的认知,丢沙包是游戏、跳皮筋是游戏、捉迷藏是游戏,电子游戏也是游戏;那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的“过家家”是被允许并且支持的,而现在的小孩玩电子游戏就被看成是很严峻的问题呢?真的只是小孩子没有所谓“正确认知”“心智不成熟”“一玩就沉迷”,所以要把小孩子对游戏的渴望扼杀在摇篮吗?


小孩玩电子游戏是这个信息化时代自然而然的产物。因为城市里已经几乎没有能够孩子肆意玩耍和奔跑的场所了,取而代之的是商场里围起来的假沙子,不能随意踩踏的观赏草坪和车水马龙的街道;即使在农村,年轻的父母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也不会让孩子跑去田里玩,觉得“脏”。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应该怎么去和这个社会交往?在学校的时候因为成绩攀比,课后独自补习,原子化的成年人带来了原子化的儿童,孩子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合理的、健康的、适当的电子游戏时间和空间,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在一些诸如“蛋仔派对”类的游戏中,需要通过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才能赢得胜利,在这样几十分钟一场的游戏中,孩子能够从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胜利带来的喜悦,更多的是在操作过程中所潜移默化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边界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些绝不可能是在无尽和机械的作业中能够得到的。


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意义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如何能够让孩子获得意义感,是每一对父母应该去认真思索的问题;如何能够让父母有机会、有时间去思索这些问题,则是整个社会的职责。


我们如果能够对孩子多一点关注、关心、包容、理解,适当给予孩子游戏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顺利地在童年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让孩子哪怕在虚拟的世界里面,也能够拓展自己的社交意识,不也是对孩子成长莫大的帮助吗?这样,恐怕也就不会有几个小脑袋扎堆凑在6.7英寸屏幕前滑动一根手指的景象了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赵颖(中山大学博士生),编辑:紫甘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