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又夺冠了,MVP又不是中国人。
7月1日凌晨,在位于莫斯科的DOTA2震中杯Major赛事上,中国战队VG以3:2的总比分击败欧洲强队Liquid夺冠。VG五位选手在赛事表现上不仅超越了对手、也显然超越了曾经的自己,而亚军Liquid或许因为疲劳、或许因为临战换人,总决赛表现令观众和粉丝不太满意。
就在现场观众和熬夜观看直播的水友们期待赛后颁奖环节以及冠军VG采访时,赛场的变故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VG捧起冠军杯没过两分钟,俄罗斯主持人便把亚军选手Miracle请上了台,为其颁发了MVP奖杯并请其发言,然后……比赛就结束了。
莫名其妙的MVP归属和消失的冠军队伍采访,在火猫直播平台(中国)和Twitch(海外)上都引发了水友疑惑不解的刷屏。毕竟,场面实在是太令人尴尬了:主持人极度亢奋地疯狂高呼“Miracle”“Miracle”,还热切邀请Miracle发言;旁边捧杯的VG反而遭受了冷遇,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在乎他们——没看比赛的人恐怕会以为是liquid拿了冠军。就这样,VG五个选手和教练在台上干站了一会儿,就伴随着赛事宣布结束而草草退场了。
MVP for losers?
这样的事情,在不到3个月前刚刚发生过。
今年4月21日,在DOTA2ESLOne孟买站总决赛,中国战队KG以3:0成绩轻取东南亚对手Mineski。ESLOne作为老牌电竞赛事,多年赞助方奔驰一直会奖励MVP一辆奔驰轿车(市价通常在人民币20~50万左右);就在KG五人热切地期待花落谁家时,结果出来了:Mineski表现堪称搞笑(决赛第三局0杀9死,下限级发挥)的选手Febby获得了MVP,并领走了奔驰车。
毫无悬念,这两次MVP评选都让社交媒体炸了锅。中国的微博上,庆祝VG夺冠的呼声与调侃MVP的恶语此起彼伏;而在观点相对更多样的推特,以及论坛Reddit上,外国人纷纷开贴讨论MVP评论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如果不合理的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时间,围绕“racism”的争吵甚嚣尘上。无论主办方有否偏心,结果“不合理”实在过于明显。愤怒的中国观众喊出:白人就是看不起中国人。而多数外国观众在对KG和VG表示尊敬的同时,也纷纷在社区冷嘲:如果每次都这么搞,以后在中国遭遇不公最好别埋怨——比如今年8月就要在上海开幕的DOTA2头号赛事Ti9。
本赛季DOTA2国际项目强队如云、竞争激烈,最近仨月中国队拿俩冠军,MVP还全都不是中国人,也难怪中、外观众反应都比较过头儿了。有外国人直接总结:MVP选举规则:当中国队夺冠时,选个败者当MVP。
很显然,受害人不只是KG、VG这两只中国队伍。Febby和Miracle现场的MVP获奖感言都尴尬无比,Mineski和Liquid的粉丝也同样感觉受到了羞辱。与Miracle相比,表现明显偏差的Febby,因为迷惑不解的观众一直对其进行骚扰,事后还被迫在社交媒体上解释。而赛事主办方ESLOne,甚至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平息众怒——其实也没做什么,主要靠拖时间。
至于该事件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上“Benz for losers”成了一个梗。喜欢车的朋友或许还记得,今年4月,即便没有这档事儿,奔驰在中国本来就尤其难过。赞助商问责下来,ESLOne亚洲办公室可能要接锅了。
MVP应该给谁?
MVP是什么?通常来说,MVP指的是“Most Valuable Player”(最具价值选手),简单来说,颁给比赛中打得最好的人,而不是某个固定位置(比如队长)、某种数据表现、某种胜负关系乃至观众人气、粉丝多寡这些不符合“最具价值”本意的旁枝末节。单就比赛表现而言,Liquid选手Miracle虽在两场胜局中有亮眼表现,但三场败局都只能以“较差”形容,与VG方选手对比更是明显不如;而Febby所属战队Mineski决赛0:3的表现更是不存辩解的余地,硬说“最有价值”未免离奇。
MVP在传统体育赛事中颁给败者并非前所未有之事。杰里·韦斯特作为NBA代表人物,就作为亚军球队选手获得了1969年的MVP(FMVP,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而在去年刚刚结束的俄罗斯世界杯中,亚军球队克罗地亚队长莫德里奇也获得了MVP——但话说回来,败者MVP总体上还是相对罕见的,比如NBA的败者FMVP至今也只有logo哥杰里·韦斯特一人。
在电竞领域也是一样的。虽然电竞比赛偶尔也会出现败者MVP,但不仅绝对数量稀少,且普遍像杰里·韦斯特般实至名归,多少有点“MVP尽力了,非战之罪也”的意思。至于DOTA2本身,这一项目的败者MVP更是极度罕见——有媒体评论去年国际最大赛事Ti8的MVP应颁给亚军队伍LGD选手fy,但这只是媒体评选,而非主办方意志。
而在最先惹祸的ESLOne这个系列赛事,历史上还真的从来没有过败者MVP。换句话说,一到中国夺冠,ESLOne就开了先例,还是个争议巨大的先例。
具体到KG和VG的这两场比赛,KG选手“荧”和“old eleven”无论表现还是呼声都极高,VG选手“yang”和“fade”则都在赛场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如果MVP出自这些选手,还算实至名归。
但为什么没有呢?
MVP怎么选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ESLOne和震中杯主办方真就那么“racism”么,真的宁愿惹众怒也要恶心中国观众、顺带恶心脑子正常的“自己人”么?
事情没那么简单。
经过两次闹剧,大家对MVP投票有了基本认知,于是有冷静观众指出,MVP投票主要统计自国际游戏直播平台Twitch。常看直播的水友都非常理解,直播弹幕绝大多数都是非理性的,既有立场一贯而罔顾事实的粉丝、黑粉,也有随风摇摆毫无主见的快言快语,更有玩梗性质、恶搞性质的反话——比如在选MVP时,部分投票会投给“最佳第六人”,即败者打得最差的那位。
而Twitch作为国际性平台,比起某种复杂而具体的语言(哪怕是英语),跨国、跨文化的玩家们更喜欢用表情和烂梗进行相对简单的交流,这也使得Twitch的交流氛围更粗暴、更无脑。因此,当MVP票选放在Twitch上,结果“不具理性”也在意料之中。
具体到Miracle和Febby,两位选手也都有自己的“得票原因”。
Miracle在2015、2016两年作为新人出道时极其耀眼,一度被职业圈和观众誉为“DOTA2中单/核心第一人”,其低调的性格、清秀的外貌同样圈粉无数,作为DOTA2最重要荣耀的Ti冠军也已于17年收入囊中,此外还有数个分量极重的Major冠军加持。即便随着年龄增长,Miracle这两年能力下降、荣誉增长变慢,人气却还是极高的,在决赛第四局更是创造了大劣翻盘的“奇迹”。
而VG这边,首先五名选手在荣誉质量、数量上无人可与Miracle相比,其中三人更是出道较晚、人气有限。虽然拒绝者和Yang这样的选手在中国人气同样极高,但中国观众观看比赛却通常只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选择火猫直播而无法登陆Twitch,自然也就无法投票。由此看来,因为投票渠道选择极其不妥,投票群体也就主要是外国观众,那么“奇迹哥”输了比赛、赢了票选,或许也还说得过去。
但Febby却不具备“奇迹哥”的条件。Febby在出道时间、能力、外貌以及荣誉上都不显著优于KG五名选手,而决赛表现更是没有Miracle翻盘救世的表现。至于Febby为何会得到那么多观众投票,那很可能是因为他3月份刚刚被自己打的队伍“kick”(开除),在社交网站上哭诉赢得了不少同情。
ESLOne官方也是这么解释的:
但是该解释说不过去。首先,Febby虽然坦言自己有不少粉丝投票,但也在直播中表示“我的观众得票没有‘荧’多”;其次,60%的解说分析员投票没能纠正这一滑稽的错误吗?而关于这两个问题,ESLOne至今没能给出合理解释,风波也就不了了之。
谁该为中外隔阂接锅
有电竞业内人士分析说,ESLOne作为老牌电竞组织,全球范围内有分布在北美、南美、欧洲、澳洲、东南亚的超过13个办公室,总部在德国,而母公司更是在瑞典。庞大复杂的组织架构决定了其反应缓慢、决策不灵,因此没能修改显然有漏洞的规则,没能修正显然不合理的结果,也没能及时作出补偿、挽回声誉——比如有观众建议说,如果亚洲办公室有足够分量,完全可以现场再送一辆奔驰车给荧或old eleven,两全其美。
而震中杯也绝不能仅仅把锅甩给Twitch。首先,没有设置Twitch以外的观众投票渠道;其次,完全不设观众投票以外的MVP选择方式(ESL再荒唐起码形式上有专家票);最后,冠军采访呢?VG就那么被晾在领奖台上了?
我们很难想象类似的尴尬场景发生在传统体育赛事比如足球、篮球上。究其就里,电竞赛事各有各的主办方,且主办方体量、声量及所属地区不同,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文化差异。
拿DOTA2和LOL这对“冤家”来说,前者赛事体系由北美私立企业Valve控制,Valve本身是一家盈利能力强但员工数量不多的公司,运营偏“灵活”而非“严密”;LOL则主要由中国上市企业腾讯控制,而腾讯是部门分散、员工众多的大型公司,企业文化也较为机械死板,有“匠气”而无“灵气”。
而事实告诉我们,两边的比赛各有各的不足,也都很鲜明地反映了各自公司的管理特点。
电竞赛事是否专业,一看游戏公司是否“管得够严”,二看主办方是否上心,三看承办方是否靠谱儿。震中杯的尴尬,正说明了此三者都没做到最好:V社没有规定MVP的含义及评选方式;主办方投票渠道设置不上心,赛后没安排冠军采访(或者只具备俄语采访能力);承办方更是连现场中文翻译都没准备(幕后采访倒是有),几个喊着俄语的主持人一脸懵逼地撞上了只会说中文和英语的VG队员,采访也确实是难。
而另一方面,也有投票给Miracle的观众表示:我们对中国选手太不熟悉了,没有给他们投票的感情基础。
中国这边还好,常有海外华人观众搬运、翻译外国队伍、选手逸闻轶事到中文媒体;鉴于英语的普及性及Twitch、Twitter、Reddit的国际地位,中国玩家也经常自发去浏览外国信息。
但对外国选手而言则完全不是。能将中文信息翻译成英文者寥寥,微博也不具备国际社交媒体的地位——更何况其检索能力如此之差,如果你不是汉语用户,在微博想找一个中国电竞选手恐怕难如登天。有能力独立观看中国直播、阅读微博中文消息的外国人就更少,这也导致了更大范围内的陌生及隔阂。
这也是电竞圈长久以来的一个问题。相对于传统体育项目有专业、跨国的媒体报道,电竞只有大型赛事本身(其实也往往只有冠军结果)能够稍微受机构媒体关注,而选手趣事、八卦往往只能得到“野路子”自媒体的青睐,而更多消息干脆只出现在地域差异极大的社交媒体上,这就导致了双方产生巨大的文化隔阂,互不信赖乃至相互猜忌,不然也不至于一个小小的MVP归属都动辄上升到“racism”话题了。
事实上,在Reddit上讨论该案例时,就有海外华人不无遗憾地表示:我敢保证,你们对于中国和中国选手的了解,90%都是错的。
而这可就不仅是产业自身的问题了。电竞及国际赛事本该起到交流文化、增进互信的作用,如果总有一道道语言、文化、地区……等等有形或无形的“墙”横在中间,恐怕只能事倍功半,乃至事与愿违。
希望有一天,围绕这些美好的、激动人心事物的所有误会,及导致误会产生的阻碍,都能逐渐消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