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的哲学与后真相时代
2019-07-12 13:15

打脸的哲学与后真相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经研究(buzhengjingyanjiu),作者:苏伦,头图来源:东方IC



1

 

被打脸,已经成为现代人“网上冲浪”的一种常规性境遇;相比之下,不被打脸反而是一件罕事。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但凡关心时事又爱发表看法之人,难免被其所累。

 

比如,前段时间的“毕节幼儿园性侵事件”,就有很多人被打了脸,我也是其中一员。事件一出,目睹当事人得意洋洋炫耀之样貌,联想到无辜孩童被凌虐之惨状,怒火中烧,心汤沸腾,急着转发相关报道,还附上一番义正词严的谴责之语。

 

但是很快,事件就翻转了。先是有网友扒出相关图片涉嫌造假,紧接着警方发出调查声明,澄清了事件原委。

 

我被打脸了。

 

不过,除了灰溜溜地删掉“打脸记录”,似乎也无其他过甚的反应,因为“被打脸”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快递员丢芒果下跪”,同情女快递员,谴责顾客恶意投诉和非人道的行业规则,被打脸了——快递员私自寄了假快递;

 

乐清男孩失踪”,积极帮忙转发寻人启事,关心当事家长,被打脸了——妻子为了考验丈夫,把小孩藏起来了;

 

王凤雅小朋友之死”,跟随大v步伐,谴责不负责任、利用病童圈钱的父母,被打脸了——营销号扭曲了事实,善款并未被滥用;

 

现在,想不被打脸实在太困难了。我们并非圣贤,没有一双慧眼能看透事件真相;更无一对可以穿透屏幕的手足,对事件进行亲身实地的调查。

 

偏偏互联网又是一个“语境塌陷”的场域,我们能看到的都只是支离破碎的碎片化真实,被打脸的风险自然很高。


2

 

其实说到“打脸”这事儿,也和社会现实与集体心理有关。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后真相时代”。所谓“后真相”,指的是个人的情感及信念,往往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人们的判断。

 

在这个时代,真相并没有被篡改,只是变得非常次要。与真相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凡是与自身立场相悖的事物,只会遭到无视和扭曲。

 

“后真相”这一词汇随着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一系列事件而逐渐为人熟知。在这些事件中,真相的作用力是滞后的,情绪却是先行的。

 

换言之,人们在判断一件事时,事件真相退居二线,而情绪取而代之成为首要标准。因此在大多数公共事件的讨论甚至决策中,人们做出判断的首要标准,只取决于自己的情绪。

 

这倒不单单是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新现象。追溯漫长的历史,人类的天性就是更相信情感而非理性,这正是《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念兹在兹的信条。

 

只不过,互联网的种种特性加剧了这种趋势。

 

其一在于,互联网的平等特性,降低了普通个体发表言论的准入门槛,人人把持麦克风,皆可参与公共讨论;

 

其二在于,自媒体的兴起,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前者以海量、迅速的特性,将后者的影响力大大瓜分;而一些自媒体所传播的低质信息,将舆论场域搅成一锅乱粥,真相无处可循。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指出:“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当人们既不了解真相,又拥有随便发言的权利,而且全靠自己的情感作为判别标准时,那就自然很危险了。

 

结果就是,事件一出,众人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大量建基于情感的意见被肆意表达;然后事件反转,表达者被打脸……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当代互联网场域的一道奇观

 

打脸与后真相时代相伴相随。


3

 

话说回来,打脸这件事本身倒是没什么,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人“打脸而不自知”,甚至热衷于被打脸。

 

对他们来说,意见表达是无负担的,被打脸也不会耗费什么成本。所以,他们不会因为一两次被打脸就停止意见表达,甚至哪怕是在表达上谨慎一点点。

 

键盘啪啪,义正词严,既过了嘴瘾,又宣泄了情绪。如果事后被打了脸,那也无所谓,微博一删,我还是正义且无过错的好青年。

 

但他们忽略了打脸行为所指涉的实质性后果,比如对当事人(特指被针对一方)的影响。

 

很多当事人会被各种嘴炮连成的舆论暴力所伤害,受到极大的精神压力;当这种暴力以“人肉搜索”的方式穿透网络时,又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与工作。

 

永远不要低估言论所能造成的恶劣影响,许多人甚至因不堪重负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四川德阳自杀的女医生。

 

此时,被打脸者诚然可以用“法不责众”为幌子躲避惩戒,也能用“言论无罪”外加一点点反思来逃避内心谴责,但一些个体的真实人生,已经因此面目全非乃至无法挽回。

 

4

 

那是不是为了不被打脸,我们就要不发声甚至不关注时事了呢?

 

倒也不是,这显然有点矫枉过正了。公共领域的合理讨论,是公民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舆论关注,很多黑暗与不公会被隐于暗处,无人发现。

 

只是,为了不被打脸,你首先要知道一点:新闻的真实性是一个过程,而非静态化的存在。真实并非确定之物,而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通过不断地发掘、跟进、调查,方可展现。

 

即便是假新闻,仍有被澄清的机会。权威媒体调查报道也好,官方调查结果出台也好,多方主体的跟进,自然会让事件真相愈发清晰。

 

而“吃瓜群众”在其中能扮演的角色,或者说能发挥的作用,就是保持持续的关注。流量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而宝贵的;在很大程度上,普通人的关注就是推动事件真相不断被挖掘的动力。

 

所以,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面对各种让你心急如焚、心如刀割的事件时,切忌宣泄情绪、急于发声、随意定性;相反,应该有“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耐心,冷静下来,保持持续关注即可。

 

这才是在“谣言漫天、真相难觅”的后真相时代,避免被打脸的正确姿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经研究(buzhengjingyanjiu),作者:苏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