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地豆大
“现在的小孩可真是XXXX,不像我们那会XXXXXX。”
人到中年,啊不,成年的一大表现,就是会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
21世纪,尤其是第一个10年后,社会发展的一大脚油门,在不同代际的人的童年&青春时光,拉扯出巨大的相异。
上课时“地下党们”的纸条密信,早演化成聊天软件的即时通讯;名侦探柯南的麻醉针手表迟迟没面世,能打电话、拍照的智能手表倒一统中小学校园。
但也有些东西在时光长河里抛下了锚,任风雨飘摇,兀自不动,比如,学校门口的小卖部。
从如今回溯到遥远的70后的青春时光,校门口的小卖部不曾缺席任何一代人的校园生活。
通常店面不大,不超过40开方。除了店内的立式货架,店门口通常还摆着货架货柜,组出一片叫学生见了迈不开腿的琳琅满目。
店主往往是一对中年夫妻,每天经意或不经意地听到学校里的最新消息,堪称学校编外“情报处长”。
这些小卖部,通常表现为文具店+便利店的结合体。店名以“文具店”居多,也许这样更有利于在校门口这片敏感地带立足。
比起变化甚微的外观,小卖部里出售的商品,才真正记录了时代的演进。这当中,又以文具和玩具最具代表性。
儿童节又至,阔别童年已久的大人们,不如借此机会,一探当今的校门口小卖部,发掘下现在孩子们的快乐秘诀。说不定,还能唤起自己的童年追忆。
文具玩具,傻傻分不清
请问下图中的是个什么东西?
如果你回答奥特曼玩具,只能说答对了一半。因为经过变形,它就成了一支笔(虽然手感一般)。
和它同系列的,还有一款“灵动陀螺笔”。
虽然包装盒上写着“在学习中加油”的字眼,但真要是把这笔带进教室,多半会被老师没收。
这两款笔,反映了如今文具的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文具与玩具相融合。
其实早在80、90后的学生时期,市面上就有了不少带有“不务正业”倾向的文具:笔夹上带吊坠的吊坠笔、末端带可动软胶装饰的笔等等。
家境相对好的深圳孩子,可能还会拥有一些从香港买来的高级进口文具,通常是日本货,好看又好玩,掏出来就是全班的焦点。
和笔相比,如今橡皮的可玩性提升得更明显。在小卖部的货架上,最流行的橡皮可以分成三种。前两种相对朴实些,分别是可以推拉使用的橡皮,和集合了擦除、收集橡皮屑功能的滚动橡皮。
第三种,造型则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这就是拼装橡皮。
可以是精致的便当、拉面造型的美食组合,可以是工程车、消防车等组成的交通工具套装,还可以是流行的ACG(动画、漫画、游戏)角色造型。
更关键的在于,每个橡皮,都由若干精细的部件构而成,可以拆分组合。说它是拼装模型,也一点不为过。
我上学的时候如果有一块的话,在校园里不横着走,已经算是谦谦君子,给足了校长老师面子。
盲盒的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已不复当年之猛烈,不过在孩子的圈子里倒是势头不减。
笔、橡皮等单品盲盒俯拾皆是,让买文具本身就变成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我在逛某家小卖部时,便忽闻一声wow的惊呼,原来是有小学生买到了隐藏款。在全店羡嫉目光的注视下,他好像名画《自由领导人民》里带头举旗的自由女神。
除了单品,还有许多打包式的文具盲盒。一个盲盒中,集合了笔、本子、胶带等多种文具,有些像手游中的10连抽。
今天的文具并非只是单纯的工具,看作孩子们的潮流风向标也不为过。
《咒术回战》《第5人格》《原神》《星穹铁道》《蛋仔派对》等当下流行的动漫游戏IP,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具包装上。另外也有《宝可梦》、《名侦探柯南》、初音未来等老IP,仍占有一席之地,不由得让我等叔叔阿姨们心中窃喜:我好像还不老嘛。
笔的神奇之处,在于赋予墨水以意义,相当于想法从头脑通往纸面路上的一段桥梁。
想了解现在孩子在想些什么?去小卖部的试笔区看看吧,处处都是线索,关于他们推的idol、喜欢的动漫,甚至是暗恋的对象。
大人的世界里,通货膨胀似乎是这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与此同时,孩子们正在经历着“文具膨胀”。
文具盒、笔记本等文具,表面不约而同发展成高高隆起的膨胀形态,用手按下去可以慢慢回弹,名曰“解压本/文具盒/笔”。
不仅文具,解压之风还席卷了玩具界。
压力,都在玩具里
还记得去年大火的“萝卜刀”吗?
有人觉得它会滋长孩子暴力倾向,应该被禁。但也有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跟我当年按圆珠笔的笔帽差不多嘛,无非是放松一下。
尽管名字略带“锋芒”,萝卜刀其实属于解压玩具的一种,类似的还有指尖陀螺,以及这两年最火的类型——捏捏乐。
捏捏乐的火爆,是一种跨越年龄层的火。不信现在在办公室里转一圈,八成能找到不下一个捏捏乐。手作的捏捏乐,甚至可以被炒到上千块的高价。
在孩子的世界,捏捏乐的火热,直接表现为占据了小卖部所售玩具的半壁江山。
它的原理过于简单,想鹤立鸡群,只有靠在设计上独树一帜。你做成卡通人物形象,那我就以网红动物卡皮巴拉(水豚)为原型。
还有用真鸡蛋壳做成外表皮的产品,只不过,壳一旦捏碎就没法还原。
“小屁孩能有什么压力?”看到众多解压玩具,我脑中忽然冒出如上想法,但只一瞬,便倍感羞愧,因为那实在和自己学生时期最讨厌的师长们的模样如出一辙。
“小孩不懂”“小孩不配”,可以说是成人对小孩子的经典“霸凌”句式,带着十足的傲慢。
但小孩子的时光并非那么无忧无虑,也和成人世界一样充满烦恼,考试考砸要跟家长交代时的忐忑、受到班里小团体的排挤,细细回想仍令人窒息。更何况,现在有些学校的小升初压力,就已直奔中高考。
好在孩子的快乐来得也简单,解压玩具的“解压”纵有几分营销之意,能带来些许放松,也不辱玩具之名。
其他类型玩具里,人气唯一能和捏捏乐分庭抗礼的,只有卡牌。
准确来说,卡牌应该是更胜一筹,牢牢占据着每家小卖部最显眼的C位。
也许是人类收集本性在作祟,再加上卡牌玩具所带的社交属性在助燃,卡牌坐实了“长盛不衰”的娱乐界地位,时光轮转,变化的只有卡面上的图案。从早年干脆面里的水浒/三国卡,到后来的游戏王卡、宝可梦卡等,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
前几年,奥特曼卡风光一时,俨然成了中小学生的社交货币,也是许多家长老师的眼中钉。如今,奥特曼已经淡出,卡牌界的格局从“一家独大”进入到了“一超多强”的时代。
“一超”指《小马宝莉》卡。奥特曼卡流行时期,卡牌主要是男孩的玩具,而《小马宝莉》是一部偏女孩向的作品,标志着卡牌圈迎来了一股强势的“girl’s power”。
“多强”,主要指时下流行的日本动漫、手机游戏作品衍生卡,也可以统称为二次元卡。
二次元当道
如果说在80、90后的学生时期,二次元还尚属偏“地下”性质的亚文化,那么到了这届孩子的童年,它已成长为不折不扣的主流文化。
哪怕是在被戏称为“二次元荒漠”的深圳,小卖部文具、玩具上遍布的二次元元素,也佐证了这股文化的影响力。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还进一步推动了校门口小卖部的演化,或者说细分化。谷子店,可以说便是小卖部2.0形态的一种。
谷子,名称源自グッズ(guzu),グッズ是日语外来词,原词为“goods”,即”商品“的意思。在二次元的语境中,它指ACG作品的周边衍生品,常见的有卡片、吧唧(徽章)、挂坠、立牌等等。
我在福田某中小学聚集区,就发现了一家刚刚试营业的谷子店。虽未正式营业,货架还未摆满,但店门口白板上密密麻麻的留言,已经预示了之后生意的火爆。留言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所写,记下了自己希望店家进货的二次元IP。
眼尖的老二次元,一定能发现当中那些“陈年老IP”,如《轻音少女》、《黑执事》、《四月是你的谎言》,并忆起漫展难觅、一本《动感新势力》杂志翻到烂的旧时光,然后由衷地感慨:
现在的小孩可真幸福。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又可见,尽管年纪相差甚远,那些令我们和他们感到快乐的事物本质,并未有多少改变。
当我们之间的最大物质隔阂,即手机、网络被剥离时,两代人更会惊讶于彼此之间的相似:孩子,这都是叔叔阿姨们玩剩下的/叔叔阿姨,原来你们也玩过这个啊。
在家长学校收手机、政策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等禁锢的推动下,这种情况正在实实在在地上演。最近在小学生间流行的“拍烟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
一直以来,学校都被划定为学业主导的场所,校门口的小卖部则被看作安放快乐的胜地。这种二元划分,正对应着孩子们的双重身份——喜爱玩乐的少儿与背负学习使命的学生。
两者之间绝非对立,而是像深圳特产椰子鸡,两种食材交融,才造就地道的美味。孩子的健康成长,学习与玩耍缺一不可。
若结合现在学生们学业更重、受到管控更多的背景来看,小卖部文具的玩具化和流行玩具的快速更新,也许是对“学业-玩耍”天平的一种自然性平衡。大多数家长们,也无需过多担忧。毕竟,当玩耍介入学习的时候,学习也在融入它……
最后,在节日到来之际,叔叔阿姨们,同时也是上几个版本的儿童,衷心地祝现在的深圳孩子们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