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一心堂”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6月的第一个交易日(6月3日),连锁药店龙头“一心堂”股价“断崖式”大跌10%以上。
一天前(6月2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约谈一心堂药业相关负责人的情况,并透露了下一步针对定点零售药店监督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和提升专项整治效果等。
一心堂之所以受到约谈,主要是因为其旗下部分门店存在较为“经典”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这些常见问题包括:虚假开药、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为其他药店代为进行医保结算,以及无处方销售处方药、先售药后开处方等。
这些也将是接下来国家医保局严查线下定点药店的重要内容。作为其中主力,连锁药店首当其冲。
一心堂成立于2000年,是传统连锁药店的代表,在第三方机构评出的百强榜中综合实力能排到前五,市值超百亿元。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一心堂拥有10746家直营门店,尽管半数以上还是在云南,但是整体也覆盖了10个省市。
尽管这是国家医保局首次约谈大型连锁药店,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事件本身对一心堂的影响并没有严重到能伤筋动骨的程度。
从国家医保局公开的信息看,一心堂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会组织旗下1万多家门店进行摸排,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加强门店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按照该负责人的承诺,一心堂将在6月底前向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提交整改情况报告。
至此,一心堂被约谈一事似乎告一段落。6月3日晚间,一心堂也就约谈事件向投资人作出回应,并表态会在后续经营管理中,将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与医保部门共同守护医保基金安全。此外,该集团实控人、董事长阮鸿献还提议用公司自有资金回购8000万到1.5亿元的股份,这也确实提振了股价,截至6月4日收盘,股价一天内回调0.53%。
然而,在事件背后,不只一心堂,整个药品零售产业都正面临一场剧变,传统连锁药店一直占据的市场优势地位,已经摇摇欲坠了。一个又一个新政,正在击破包括一心堂在内的、60万家零售药店的财富梦。
一心堂股价在6月3日一度降到18.68元/股的新低。
来自:东方财富网
“霸主”宝座易主的信号?
就在前不久,北京医保部门高调宣布,要试点为患者网上买药做医保支付。按照北京医保局消息,正在组织京东、美团两家购药平台开展非处方药线上支付系统测试,力争到7月1日前,接入200家以上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同期上海、广东等地也在推进相关试点。
尽管当前试点也还停留在“非处方药”(OTC,也就是不用凭处方购买的药品)领域,涉及的地域、药店都还非常有限,但是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就是网络售药也可以吃到医保支付的红利了。
当然传统连锁药店也有网店,不过,显然他们的优势并不在此。可以看到,很多实体药店的线上营销策略,除了价格战还是价格战,有药店老板曾公开吐槽,不上线没有流量,一上线,不但不赚钱还要搭上配送费。
更大的危机是,取消以药养医大趋势下,医院外流处方会流向哪里?
在中国医药市场中,处方药(也就是需要凭处方购买的药物)才是大头儿,占到了医药市场总规模的85%以上,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医疗机构终端,按照行业预计,未来将有至少4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流入零售市场。原本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影响力上,连锁药店都被视为最有力的竞争者,现在情况变了。
一心堂等传统连锁药店,在药品零售领域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从规模上看,头部连锁药店早就进入了万店时代。如前所述,一心堂有上万家门店。就在国家医保局5月24日约谈一心堂之后的一两天,其山西、重庆的子公司还在收购门店。
与之类似,头部的几家大型连锁药店也都有上万家门店了——截至2023年,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12109家门店;老百姓大药房到今年一季度末已经有14109家门店了;同期,大参林医药集团门店数已经逼近1.6万家,达到15905家。
“跑马圈地”之下,中国药店的连锁率已经达到57%以上,部分地区达到60%。
因为相比“小散乱”的单体药店,连锁药店体量大、资金充沛,又因其品牌效应更加注重口碑,在经营和管理上更强调规范,无论是基于其影响力,还是出于用药安全的考虑,过去几十年里,连锁药店,特别是大型连锁药店,都占据了市场霸主地位,在政策上也受到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
且不说,10年前医药电商刚一冒头,就遭到多家知名连锁药店联名抵制,导致网络售药松绑政策一拖再拖;也不说,2016年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强推电子监管码,遭龙头药店状告,不得不暂停实施,直到3年后才重启;就说,去年推出的门诊统筹、未来很可能很快落地的处方外流等新政,头部连锁药店也一直被视为主要的利好承接者。
有行业人士此前还分析称,连锁药店之所以疯狂并购、自建店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承接处方外流等政策利好。
但是,现在情况正在急剧改变。
首先,医药电商的发展势头已经压不住了。从财务报告看,2023年全年,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头部医药电商平台的营收总和已接近千亿元。其中,京东健康收入飙到了535亿元。从米内网的数据看,医药电商去年整体销售增幅约为15%,远超医疗机构、实体药店。
尽管用药安全等疑虑仍然存在,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线上支付成为主流的大势之下,这一渠道已不再神秘,加上“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等严格要求一一落地,医药电商逐渐褪去了早年野蛮生长的底色,在大众和监管层面,都获得了更多信任。
其次,药品零售市场的玩法更多样了。新的医药“电商”正在崛起。比如:德开大药房、成都泉源堂等走“医药新零售”路线。他们靠私域驱动O2O(也就是“网订店送”等,类似“外卖”)形成商业闭环。互联网医院中的相当一部分最终也只走通了“卖药”这条路。
这些业态提供的多元服务,给患者、支付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医药电商的大势正在滚滚而来,任何传统业态再想阻挠就难了。
如果此时医院流出的处方也绕开线下,直接流入线上,那么一心堂等大型连锁药店是否有机会将其纳入囊中,能将多少纳入囊中,就都很难说了。其结果也将直接决定接下来谁是药品零售业的霸主。
在试点地区,消费者在指定电商平台、药店下单,可使用医保支付。
来自:视觉中国
龙头也不能光靠卖药发展了
客观来说,至少当下,实体药店还是药品零售市场的主流,也是医保定点药店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统计数据看,2023年实体零售药店的总规模6117亿元,医药电商总规模2600多亿元。从国家医保局的数据看,仅实现了跨省联网的医保定点药店就有35.24万家,远超定点医疗机构的19.8万家。一心堂一家连锁药店,就有9000家医保定点药店。
可以说,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概念走红之后,大众自我药疗、自我保健等意识越来越强了,药品零售药店在其中的机会越来越多。
不过,个别门店的管理问题,以及整个行业的共同问题,或将导致这些利好非常“烫手”,药店难以抓住。
一方面,很多药店还没有从过去旧的赚钱模式中转变过来,没有认识到自家金字招牌的价值。得到了监管部门信任的实体药店,特别是大型连锁药店,却并非质量的象征,他们也常有纰漏。
比如:此次涉事的一心堂,在此前公开的骗保案件中,就多次榜上有名。
在温州医保局公布的案件中,一心堂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家分店,冒用了温州永嘉县章某的电子医保凭据,并给章某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现金。当地医保局追回了医保基金,并对药店处以罚款、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3个月的处罚。
更耐人寻味的是,骗保行为的开始是章某在网上看到了医保套现广告……
在所售药品质量方面,也出过问题。就在今年4月,其旗下子公司上海鸿翔一心堂药业还因销售劣药被罚——该药店库存的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微生物限度”不符合相关标准。
在这些现象背后,药店的管理压力、业绩增长压力,都在激增。很多药店都在找卖药以外的机会。
比如:一心堂就在2022年开通了彩票销售业务。到2023年,一心堂有3000多家门店变成了“药店+彩票”的模式,彩票一年就带来了7698万元流水。彩票收入全部计入了利润,占到了一心堂当年扣非净利润的10.5%。同期,药品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0.33%为28.27%。
与之类似,从大健康、养生、生活用品、美妆、食品饮料到利润极低的DTP(即药品生产企业绕开中间商,直接将药品授权给药店的模式),都是连锁药店争相布局的业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另一方面,传统连锁药店虽然门店众多,但是往往是表面风光。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药店的坪效(也就是每平方米产生的效益)和人效(每个人产生的效益)都在趋于透明,且不断降低。
从各大连锁药店的年报看,一心堂2023年日均坪效37.09元/平方米,处于较低水平,其他药店的情况也不乐观。即便是一直坪效较高的老百姓大药房,今年一季度日均坪效也只有51元/平方米,比2023年又降低了3元/平方米。
在这种情况下,持续“跑马圈地”本身也带有持续推动业绩增长的意味。坪效持续降低之下,店铺面积增加不会增加收益,只会不断加剧竞争压力,各家药店纷纷想通过降价、让利活动吸引顾客,结果是进一步压低了坪效、人效。因此,几乎所有的药店都在找新的活路。
药店变成“百货公司”本身没有问题。有台湾知名药店负责人公开表示,这是某一行业发展到极致时的必然选择。只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一心堂跨界卖彩票也无可厚非,只是即便如此似乎仍很难挽回利润颓势。
从2023年的年报看,一心堂的净利润同比又下滑了45.6%。同时,从近年来的营收数据看,一心堂已经落后于早期上市的另外三家民营连锁大药房,大参林、老百姓和益丰药房。
如果这种情况下,部分门店将手伸向医保基金,那无疑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麻烦,特别是所涉及的传统大连锁药店已经是上市公司了。
一心堂的“药店+彩票”模式。
来自:视觉中国
新政之下,得换个活法了
更令实体药店们抓狂的可能还要属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新政,其中包括医保部门对药品价格的治理,比如:同名、同厂牌、同剂型、同规格的“四同药品”价格公正、透明;对药店医保基金使用监管趋严,首次将药店纳入打击欺诈骗保行动、加强飞检、开展专项检查等。
上述新规对包括一心堂在内,几乎所有的连锁药店及其业绩增长需求,都堪称步步紧逼了。很多药店已经开始考虑主动退出医保、终止医保定点服务了。
医保基金是药店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医保基金管理较为粗放的年代,在医保药店不止可以刷卡开药,还可以买米面粮油、生活用品等。这也成就了零售药店业态的黄金十年。
根据《中国药店》统计2006年到2013年间,中国药品零售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百姓、一心堂、海王星辰等知名药店都是在这一阶段获得大笔融资或上市的,部分地方龙头连续多年业绩增长都超过了30%。
这样的“好日子”随着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医保基金“钱袋子”逐渐握紧而宣告结束了。
现在不仅不能刷医保卡买“非药品”,药品定价权也没了,这让很多药店都处于亏损边缘。
以门诊统筹为例。这项制度简单说也就是药店和门诊可以享受同等的医保支付待遇。看起来很诱人,但是有研究者对武汉、成都、长沙进行研究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价格受限后,销量增长太少。
根据上述报告,门诊统筹制度实施半年,有20%的医保定点药店销量下降,40%受访门店客流量增长不到1%或下降,16%的门店药品销量增长,但是幅度不超过10%。研究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药品价格减半,客流量至少要增至原来的4.5倍,药店才能维持原来的利润。这种增长幅度显然不够。
而且医保部门对门诊统筹提出了较高的软硬件要求,包括智慧监管系统、24小时监控、储存监控视频等,这样一来,药店为了保住门诊统筹药店资格就需要不小的成本投入,未来如果出现药品积压等问题,很可能会出现现金流压力。
实际上,面临监管压力升级,越来越多药店在尝试通过数字化、AI等新技术,来实现对内部人员、供应链、合作伙伴等的精细化管理,以更高的效率,改善顾客的体验;通过大数据搜集、使用,更充分地了解顾客的需求、用药禁忌等,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也与监管“指挥棒”方向一致。
可以看到,国家医保局此次约谈,对一心堂提出的要求中,就有“从制度上进行管理约束”、“积极推进药品追溯码的扫码应用”等管理相关的要求。
无论如何,市场环境、政策环境都在急剧变化,传统大连锁药店想继续过去的日子已经不可能了。“一心堂”们再不转变思路,从发挥专业特长、加强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杀出一条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路来,恐怕就不只是遭约谈这么简单了。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