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悟00000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上一篇《不要再上多巴胺的当了》一文中,我们讨论过,多巴胺回路既不是原来大家认为的“快乐回路”,也不算是“奖励回路”,而是“激励回路”。它通过承诺快乐激励你行动,但不保证你获得快乐,它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利用资源确保生存和繁殖。
如果这条多巴胺回路完全不活跃,人会出现木僵状态,没有任何行动力,只能等死;不够活跃,人会出现抑郁等病症,消极悲观找死;太过活跃,人会出现躁狂、精神分裂等病症,生死不分;极度活跃,人会启动上瘾等各种自毁模式,行动至死。
显然,如果人类只靠这条多巴胺回路,生存就变得相当危险,因为很难确保这条多巴胺回路处于平衡状态。
好在人还有第二条多巴胺回路,它和第一条多巴胺回路一样也是从腹侧被盖区出发(那里好比是产生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的基地),但是与第一条多巴胺回路不同,这第二条多巴胺回路达到的不是伏隔核,而是前额皮质。
大家知道,伏隔核位于基底核与边缘系统交界处,用“动物脑-感性脑-理性脑”这三重大脑的模型来讲,就是在动物脑与感性脑的交界处,激发兴奋、热情与欲望。所以这第一条多巴胺回路可以称之为本能回路、冲动回路、欲望回路。
而第二条多巴胺回路到达的前额皮质属于理性脑,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前额皮层是大脑中最新的区域之一,控制着许多高层次的认知功能。所以这第二条多巴胺回路,我们可以称之为控制回路。它为我们提供了对周围世界进行理解、分析、建模的工具,帮助我们推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对比,确定目标并制订实现目标的方案。
总之,它让我们深谋远虑,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躺平”的老鼠
如果这第二条多巴胺回路受损,那会怎么样呢?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神经毒素破坏了老鼠的这条回路,然后先和正常老鼠放在一起,看它们是否一样按杠杆获取食物,以确认它们的第一条多巴胺回路正常,没有受损。
接着研究人员不断增加获得食物所需的按杠杆次数,以观察多巴胺控制回路受损的老鼠与正常老鼠的差异。结果发现差异很大。
当所需的按压次数从1次增加到4次时,正常老鼠在30分钟内按了近1000次杠杆;而多巴胺控制回路受损的老鼠只按了近600次。
当需按压16次杠杆才能获得食物时,正常老鼠按了近2000次,而控制回路受损的老鼠还是只按了近600次。
当需按压次数提高到64次时,正常老鼠按了近2500次,而控制回路受损的老鼠的按压次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了。
研究人员又做了一个补充实验,为老鼠提供两种食物的选择,一种是不怎么好吃的普通食物,无需按压杠杆就可以吃到;一种是十分美味的食物,必须按压杠杆4次才能吃到。结果发现,正常老鼠会选择按压杠杆获得美味食物,而控制回路受损的老鼠则选择无需付出努力的普通食物。
显然,多巴胺控制回路受损的老鼠在为了生存以及更好地生存方面付出的努力要比正常老鼠少得多,更容易“躺平”。
可见多巴胺控制回路决定了意志力的强弱。
棉花糖实验
意志力是什么呢?简单来讲,意志力就是选择去做最重要的事情的能力,即使那是件很困难的事。这种困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应该做的事但你不想做,比如坚持按压杠杆以获得食物或者更美味的食物,还有诸如上班、做作业、锻炼等;另一种是你不应该做的事但你很想做,比如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购物炒股、黄赌毒等。
关于第二种情况,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棉花糖实验(Marshmallow Experiment)。
上个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来自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Bing Nursery School)600名4到6岁的儿童参与了这项研究。
实验者在孩子们面前放一份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那么15分钟后就将得到额外一份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坚持不住,就摇一下桌上的铃铛,可以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实验者离开房间后,隐藏的摄像机记录下孩子们的反应。
有的孩子在实验者一走就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用手盖住眼睛,不让自己看到这个诱惑;有的孩子踢桌子玩,转移注意力;有的孩子虽然眼睛盯着棉花糖,但把铃铛推得远远的,这样他就够不着了;有的孩子用手指戳戳棉花糖,或者凑上去闻一闻,获得替代性满足;有的孩子舔一下,或是在棉花糖边缘咬一小口,希望实验者回来时不会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住了15分钟,获得了奖励。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4年后回访了这群孩子,发现,当初能够为了奖励而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普遍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他们在SAT成绩(相当于美国高考)、教育程度、身体健康以及其他指标上(比如犯罪、肥胖、吸毒等不良问题)都明显好于没有选择“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孩子。
此后,心理学家们做了无数“棉花糖类”实验,调整了某些实验条件,又有新的发现。比如孩子的自控力与所受的教养很有关系,如果父母经常言而无信,那么孩子会选择马上吃掉棉花糖,入口为安。
有些心理学家号称他们的研究推翻了米歇尔的结论,认为决定这些孩子将来人生成功的不是自控力,而是家庭经济、父母教育程度等外在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很可能是导致儿童自控力差异的环境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号称推翻了米歇尔实验结论的人更像是为米歇尔的实验结论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孩子自控力发展需要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比如基因;二是外在条件,比如家庭环境。内外两种条件都需具备,孩子的自控力才能发展起来。先天自控力基因再强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教养环境,也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控力很强的人。
棉花糖实验及其随后半个多世纪开展的各项实验引发了对自控力的研究浪潮,米歇尔因对延迟满足以及意志力的研究,两度获颁美国心理学协会临床心理学组“杰出科学贡献奖”。
实际上,早在十九世纪就有学者对杰出人士进行研究,试图找出他们成功的共同原因。
1869年,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研究了历史上政治、体育、艺术、音乐和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发现他们虽然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不同寻常的天赋,但是这不足以解释他们为什么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指出了两个比天赋更重要的品质,即“热情”(zeal)和“吃苦耐劳的能力”(capacity for hard labor)。
201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出版了畅销书《坚毅:激情与坚持的力量》(Grit: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用“激情”(passion)取代了“热情”,用“坚持”取代了“吃苦耐劳的能力”。
在我们中国,有人提出了逆商这个词,在逆境中坚持的力量,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评估一个人的所谓“三商”。
剑齿虎
自控力(或称意志力,这里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对人生的成功幸福都至关重要,比智商、情商更能预测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不管是坚持做该做却不想做的事情,还是坚持不做想做而不该做的事情,我们都要遏制本能的冲动。
那么本能冲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想象一下,180万年前尚未走出非洲的你正在大草原上觅食,忽然看到附近的树林里有一只剑齿虎正虎视眈眈盯着你,这时你的生理反应是这样的:信息通过眼睛到达大脑的杏仁核,这里是你的警报系统。它处于大脑中部,随时探测潜在的威胁。当它发现威胁时,就会利用位于大脑中部的优势,迅速将信息传给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
它会发出一系列信号,让你产生所谓的“应激反应”:你的肾上腺会释放压力荷尔蒙,脂肪和糖迅速释放能量进入你的血管和肝脏,肺部吸入更多空气以便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心血管开足马力将能量运送到肌肉。
从外部看起来,你在看到剑齿虎后的一秒钟之内,开始在大草原上撒腿狂奔。这时如果你被树枝刮到你不会觉得疼,哪怕踩到荆棘也不会觉得疼。因为大脑遏制了所有可能影响你逃跑速度的知觉和思维,好让你把所有能量都用在逃跑上。因为只有逃跑成功,知觉和思维才有意义,不然你就成了剑齿虎的午餐,无需知觉和思维了。
也就是说,在应激反应时,大脑遏制了所有用不着的脑区的活动,包括前额皮质这个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这时候这个部分不能让它活跃,如果看到剑齿虎后,你开始思考,这个剑齿虎的奔跑速度、它离你的距离、周边环境是否有利于你求生等一系列问题,那么等到你决定逃跑的时候,估计已经被剑齿虎抓住了。
应激反应是进化赐予人类的最重要的礼物,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逃命,不浪费一点脑力和体力。它是一种管理能量的本能。
不幸的是,几百万年后的今天,你不太可能身处非洲大草原遭遇剑齿虎,更可能的是,你在办公室遭遇发飙的老板,或者在家里遭遇发飙的老婆(或者老公)。这时你的本能反应就像看到剑齿虎时一样,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你想打或者逃。
然而打是不现实的,不管是语言暴力还是肢体暴力,后果都会很严重;逃,也是不现实的,不管是拔腿就跑还是甩门而出,后果也都会很严重。你得另想办法。
有一点你要明白,大脑并不知道你遭遇的是剑齿虎还是老板或者老婆/老公,也不知道老板、老婆/老公是不会吃掉你的,它只是以为你遇到了危险,想救你,所以让你进入应激反应状态。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严重损害你的健康,侵蚀你的免疫力、抵抗力,最终以你得某种或多种病的方式吃掉你。
所以出于好意要把你从它以为要吃掉你的老板、老婆/老公那里解救出来的大脑却成了你真正的敌人,最终吃掉了你。
好在,当你面对发飙的老板、老婆/老公时,你其实是有办法不进入应激状态的。你应该赶紧唤醒被应激状态遏制的前额皮质理性脑,让它马上阻断应激反应,克制住冲动。被唤醒的前额皮质会发出指令,降低控制心率、血压、呼吸的脑区的运转速度,让肌肉不再紧绷,让你冷静下来,放松下来。
这个黄金救援窗口也就是几秒的时间,错过这个窗口,你就被动物脑的应激反应劫持,很可能酿成灾祸。所以一定要努力为理性脑争取这几秒的时间,让它发挥作用,毕竟这是你作为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
你有没有争取成功,在生理上有一个指标可以看出来,这个指标叫“心率变异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心率变异度”越高,说明你的自主神经系统越健康。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神经系统)调控着身体中不受人主观控制的功能,包括心跳、呼吸、血压、消化和新陈代谢,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种,前者会加速身体运动,让你“战斗或逃跑”;后者会减缓身体运动,让你“放松或消化”。
如果你处于“战斗或逃跑”的交感神经主导的模式,你的HRV会较低。如果你处于“放松或消化”的副交感神经主导的模式,你的HRV会更高一些。
对成功上瘾
在上一篇《不要再上多巴胺的当了》一文中,我们讲到,多巴胺欲望回路极度活跃,会导致黄赌毒等严重的上瘾后果,有的甚至导致死亡。同样,多巴胺控制回路如果太过活跃,也会导致不小的问题。
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多巴胺控制回路过于活跃的人“自我效能感”爆棚,觉得自己鹤立鸡群,无所不能,甚至产生浮夸的妄想,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自己指明方向就要毁灭。
20世纪60年代初,医生给很多心理亚健康的人(特别是女性)开了大量苯丙胺,当时的广告称此药可以让你感到“神清气爽、快乐乐观”,而且还能让你保持苗条。然而,这个药有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它会让人产生虚幻的“自我效能感”。
服用此药的女性觉得自己很迷人、机智、聪明,跟每个人说话都很有魅力,是个万人迷。她们对她们认为不如自己的人,包括顾客、同事、朋友、家人等,表现得越来越傲慢,冷嘲热讽,居高临下,优越感极强。
更不幸的是,人体对这个药有依赖性和耐受性,必须服用越来越大的剂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过量的苯丙胺会引起人格改变,导致精神病、心脏病、中风、死亡。
多巴胺控制回路太过活跃的另一个风险,是它让人们沉迷于让未来更有价值,而牺牲了当下的快乐体验。
1969年7月20日晚上,美国飞行员、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与阿姆斯特朗一起完成人类首次登月,在阿姆斯特朗出舱后两分钟踏上月球。
返回地球后,他和记者有一段十分经典的对话。
记者:“登月的感觉怎么样?”
奥尔德林:“我告诉你,我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觉,我们当时没有感觉。”
记者:“当你漫步月球时,你的情绪如何?”
奥尔德林:“战斗机飞行员没有情绪。”
记者:“但你是一个人啊……”
奥尔德林:“我们的血管里只有冰。”
奥尔德林完全没有我们普通人想象中的一个完成登月壮举的人的那种满足、自豪、激动,仿佛对他来讲,登月就像每天上下班一样稀松平常。他对他的崇拜者说:“这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我们该做些别的事情了。”
他急不可耐地寻找下一个挑战,永不疲惫地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追求成功。这种人格被称为“多巴胺能”人格。
就像多巴胺欲望回路太过活跃的人会对食物、烟酒、黄赌毒等上瘾一样,多巴胺控制回路太过活跃的人会对成功上瘾。当然,如果一定要上瘾的话,对成功上瘾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
我们普通人觉得这个人这么成功,该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啊。然而,其实“多巴胺能”人格的人无法像普通人那样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快乐,更不要说幸福了。
用棉花糖的比拟来讲,好比他们不停地控制自己等待下一块棉花糖的奖励,而从不吃棉花糖。不管他们获得多少块棉花糖,他们总觉得不够。他们永远盯着下一块棉花糖,永远在和自己搏斗,无暇享用棉花糖。
又好比他们在登山,永远盯着下一个目标,永远在路上,无暇停下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
对成功严重上瘾的人简直像穿上了红舞鞋(安徒生的一篇童话),疯狂起舞,永远停不下来,一直到死。
而且,他们往往会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成功的运动员、政客等为了下一次的成功作弊的概率比不怎么成功的运动员、政客等大很多。
1991年,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获得其第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全美业余赛冠军。1999年,在战胜了晚期癌症后,他赢得了其第一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此后他连续六次赢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2012年8月24日,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剥夺了他在1998年8月1日之后所获得的一切荣誉。
他曾经的一句名言是:“我喜欢赢,但最重要的是,我不能忍受失败的想法,因为对我来说失败意味着死亡。”
成功者作弊的原因与吸毒者吸毒很相似,兴奋的感觉太好了,而戒毒的感觉很糟糕,所以必须不择手段,继续吸毒;成功的感觉太好了,而失败让人无法忍受,所以必须不择手段,继续成功。
多巴胺回路阴阳平衡模型(DBM)
总结来讲,多巴胺有两条回路,欲望回路和控制回路,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的激情,也提供了实现目标的意志力。
一般来讲,这两条回路会通力合作,但是如果欲望回路将我们指引向长期来讲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事情,比如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购物炒股、黄赌毒等,那么控制回路就会掉转方向,与欲望回路做斗争。
控制回路一方面帮助我们控制欲望回路,以免其如野马脱缰,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另一方面还确保我们坚持做那些我们不想做但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上班、上学、锻炼等等。
欲望回路和控制回路各自都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互相之间又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就像阴与阳的复杂关系一样。
欲望回路太弱,你会变成百无聊赖,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欲望回路太强,你会对太多东西太感兴趣,各种上瘾。
控制回路太弱,你可能行事冲动,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复杂任务,就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儿童那样;控制回路太强,你会对成功上瘾,穿上了红舞鞋,停不下来,跳到死。
欲望回路、控制回路除了各自内部的平衡问题外,它们互相之间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欲望回路与控制回路的强与弱,分成四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这只是笔者的粗浅分类,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过感觉比较实用、有趣而已,与大家分享,我们权且称之为“多巴胺回路阴阳平衡模型”吧,英文缩写DBM。
多巴胺欲望回路强、控制回路也强的人,我们称其为“快乐的成功者”;
欲望回路强、控制回路弱的人,我们称其为“快乐的失败者”;
欲望回路弱、控制回路强的人,我们称其为“不快乐的成功者”;
欲望回路弱、控制回路弱的人,我们称其为“不快乐的失败者”。
如果能当一个快乐的成功者,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当不了,那么当一个快乐的失败者也是不错的;如果只能当一个不快乐的失败者,那也没有办法;但是当一个不快乐的成功者,是最不划算的。
巴兹·奥尔德林在登月之后经历了抑郁、酗酒、三次离婚、自杀的冲动,还进过精神病院,不过他最终成功驾驭了多巴胺回路,撰写或与人合作撰写了十几本书,开发了一款电脑游戏,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太空旅行方法,使得人类登陆火星的任务更容易实现。他还在很多影视节目中客串,包括《与星共舞》《生活大爆炸》等等。
2016年,86岁的奥尔德林登陆南极。2023年,93岁的奥尔德林第四次结婚,“像私奔的情侣一样兴奋”。
奥尔德林的活跃、长寿对人类非常重要,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成功驾驭多巴胺的典范。他的存在还有一个意义,近年来这个意义变得越发重要了。2014年9月14日,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不需要回应什么‘登月骗局’,我当时就在现场。”
最近,可能又需要他站出来辟谣了。
奥尔德林的故事告诉我们,驾驭多巴胺不是不可能,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各自的能量级上,做一个快乐的成功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悟00000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