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说初入社会工作就遭遇挫折的年轻人还会不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孔乙己”的角色,尚无法摆脱底层知识分子的几分清高。那么每一个经历过社会和生活磨砺、尝尽世间苦辣酸甜后走向成熟的中年人,再想起“中年闰土”卑躬屈膝地称少时玩伴为“老爷”的画面时,或许只会露出一丝心照不宣的苦笑。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童年在农村时,两人有一段最为真挚的友谊。一起装弹弓捉小鸟雀、海边捡贝壳、西瓜田里叉猹……
但在分别之后,迅哥儿弃医从文,成了大家眼中的“人物”,闰土却留在了农村娶妻生子,重复着父辈的人生。
也许正是缘于这样悬殊的“社会地位”,才有了中年重逢时那一声“老爷”,在刻意拉开彼此间的距离……
鲁迅笔下的这篇《故乡》,年少时读得太浮于表面,只记得课本里说“闰土”是中国小说中典型的农民形象,他的命运是在物质与精神双重枷锁下时代的悲剧。
但中年后重读又觉得不止于此,“闰土”的存在或许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他其实是可靠的、有担当的,是每个时代里那些绝大多数普通中年人最真实的样子。
中年人的如履薄冰
少年时的闰土,内心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但这份未经社会污染的纯真与自由,或许是因为彼时生活的风雨都由父亲挡在了身后。
在父亲去世后,闰土担起了家里生活的重担,几亩薄田经营得还算不错,但养活一大家子依然很难。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昔日的活泼少年,如今精神麻木、沉默寡言,是因为被生活的重压所累,才变成迅哥儿看到的这般衰老、自卑和迷信。
而这恰恰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普通家庭顶梁柱的样子。即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也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现实是能够将一个人的斗志一步步磨灭的。
就像互联网上曾流行一时的那句话:“没有一个人小时候的梦想,是为了买一套房。”
但越接近底层,资源就越稀薄。当物质匮乏到生存都成问题时,也就没人能顾得上所谓的“精神之殇”。
普通中年人的世界,各有各的风雪。
低头弯腰与奴性无关
现实中也没有几个人是主动想去低头的,大家都是被生活压得不得不低头。
从前我也一度认为只有像我和闰土这样的普通人,才需要弯腰低头。后来才意识到人越往上走,越要能低得下头、弯得下腰。
这事跟奴性无关,因为不这么选的代价太高,身边有太多的人需要你来当依靠。
年轻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惯着领导、同事、合作方,倒也没什么大不了,浑身都是力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中年时上有老下有小,便也由不得自己半点随心所欲。因为生活不是爽文,生活是今天辞职,明天一家人就没饭吃。
再往上走,自己创业当了老板,和当员工相比,两者做事的态度就更不一样。
员工任性说破天也不过就是失去一份工作,老板任性的代价是整个公司跟着玩儿完,员工都丢掉饭碗。
所以当雷军被投资人训了一个多小时,衬衫都汗湿完了,回去的路上依然是想着要怎么好好干,怎么才能弥补投资人的损失。
所以我想,当闰土带着迅哥儿相送的长桌椅、香炉和烛台这些物件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内心大抵也是高兴的。因为这样的“好东西”,老婆孩子就能用上了。
有担当胜过一切
人很多时候的纠结和痛苦,多半是源于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
成熟的中年人可能都会明白,这世上没有谁就该对自己好、给自己资源的这个道理,更不会因为自己低头弯腰就感到心酸委屈。
为了身后那些需要依靠自己的人,可能是家人、可能是同事、也可能是数以万计百姓的生计,去求人办事、找钱、找资源的这个过程中,弯腰低头真的是一件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了。
这用寻常百姓家的大白话来说,就是“面子不能当饭吃”。
《红楼梦》里刘姥姥进荣国府里说相声讨大家开心,一下子就拿到了够庄稼人生活好几年的银两,她难道不知道自己在被人当猴耍吗?
她知道,但她没得选。因为外孙板儿等着吃饭,等不来就得饿死。
20岁的人看这一段,可能会嘲笑她;30岁的人看这一段,可能会可怜她;但当40岁的人再看这一段时,大概只会觉得她目标明确,人生洒脱。
这种低头没有什么可丢人的,真正丢人的是一个人活着没了担当。也只有真正担起过责任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才是担当。
“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地活着。”
人到中年,身上最具精气神的东西不过两样:一是肩膀,能扛得住事情;二是肚量,能装得下委屈。
没被生活为难过的人,大概是读不懂“中年闰土”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刘知趣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