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姜萍自己的选择,才是对她最好的支持
2024-06-17 22:09

尊重姜萍自己的选择,才是对她最好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 (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讲述了一个17岁中专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引发的讨论,强调了尊重姜萍自己选择的重要性。

• 💡 强调自主选择权利和兴趣爱好的重要性

• 🌟 批判对功利主义和成功主义的质疑

• 👏 反思教育体制下的问题和网络舆论的恶意影响

一位17岁的中专学生在阿里全球数学竞赛的初赛中拿到第12名的成绩,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话题。看了几天网上的讨论,什么样的观点都有。羡慕、赞美者有之,质疑、酸楚者有之,还有不少从切身利益出发的“深度讨论”,比如北京海淀的鸡娃家长们质疑今年的“阳光招生”,认为还是应该恢复奥数点招,因为北京教育资源比江苏涟水县要丰富多了,不用起来,多可惜,岂不是以后会出现很多“沧海遗珠”?


成年人的世界,既社会,又无聊。缺乏创新力,大家都有一份功劳,谁也不要推辞。


作者看姜萍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名对数学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和一名对数学有兴趣爱好的老师,去参加了一个全球竞赛,然后在初赛“意外”获得了好名次。姜萍很幸运,在涟水中专遇见了王闰秋老师,王闰秋也很幸运,在任教时遇见了姜萍。


这样的故事在三四十年前经常出现,那个时候,在很多偏远的小学里,都有因为“成分不好”上不了大学的好老师,哪怕他们考上了清华北大;在很多不在大城市的高校里,也有不少因为“成分不好”评不上教授的普通教员,哪怕他们是哈佛耶鲁毕业。


直到经济好起来,教育成了产业,掐尖成风,小地方再也找不到那么多的好老师,农村和小镇的家长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也没能力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城里的掐尖中学去念书。风气变了,鸡娃声四起,衡水海淀模式遍天下。再直到,硕士博士过剩,工作不好找,高材生们只能再次开始反哺最基层的教育。


没有人去问,姜萍更喜欢做服装设计还是更喜欢做数学题,尽管她自己讲,服装设计是她的Plan A。在功利主义者眼里,学服装设计怎么也得去巴黎、伦敦、纽约,怎么能在一所中专起步呢?


也没有人去问,如果能去上江苏最好的高中,她是否愿意,她是否喜欢语文、化学和英语的高考?还是愿意像现在这样,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服装设计与数学上。


看客们认为,如果有一所优秀的大学破格录取她,这才是一个完美的故事结局。没人在乎姜萍在想什么,网上的每个人,在乎的都是自己的“观点”和“梦想”,都在看戏,姜萍是那个现实网剧的女主角,大家都希望用姜萍来论证自己的正确性。


无聊是肯定的,为什么会这么无聊呢?很可能是因为,这片土地的大多数人,无论从哪里毕业,终其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信你问海淀不用上班的鸡娃家长、爬藤家长,如果子女当前学习的内容,跟升学无关、跟未来就业无关,他们是否还愿意为子女的“兴趣爱好”多投入一分钟、一分钱?


姜萍的幸运在于,她的原生家庭没有强大到剥夺她的自主选择权。她一直在有限范围内,自主进行选择,既现实理性(Plan A),又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下足够时间和空间(Plan B)


大多数城市里被鸡的娃,其实都没有这种幸运。他们从3岁开始就活在父母设定好的评价体系中(尽管他们的父母也是刚刚才知道这些评价体系),他们的兴趣爱好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父母“由果推因”设定好的。他们的人生就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活着(尽管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活着),如果恰好自己的兴趣与父母的意愿存在巧合般的交叉,这就变成了他们唯一的幸运。


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怎么可能在失去功利的目标后,还能积极地投入呢?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心流般的全情投入呢?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在高强度的训练下,怎么可能不抑郁呢?《天空之城》是韩国拍的,我们却在现实中演绎。


人的自由选择权利,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能有一生为之投入的兴趣爱好,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并非来自旁人的评价。因旁人评价而获得的情绪都是极其短暂的,都是一个时点。


为什么成功主义对人生难有正面意义?因为所谓“成功”的标准往往都是一个时点,在你考上好高中时,在你考上好大学时,在你找到好工作时,在你升职加薪时,在你收入达到某个标准时,在你买房、买车时。如果秉持成功主义,你的人生几十年,真正幸福的时候,也就是几个瞬间。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呢?


所谓的成功者就真的客观公正吗?真的内心平和又强大吗?


姜萍的新闻出现后,一些毫无逻辑的质疑声出现了。



上面这条看似是某知名数院学生的公开留言,他(她)的逻辑是,如果决赛姜萍能够获奖,才能证明她初赛没有作弊。请问这所知名数院的教授们,你们可知自己学生的逻辑水平有多高?还是说,现在的数学研究,已经不需要讲逻辑了呢?


再来看一位微博天文学大V:



这位天文学大V的质疑都来自“据说”,由他的网友提供的各种截图,包括以下这张:



请问,现在北大的理科生是不用学“法学”基础课程了吗,以至于学生连“有罪推定”的危害都不知道?以至于连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聊天记录可能作假都不知道?如果都无法辨别这些图片的真实性,为什么还要用来作为质疑的证据?


作为微博大V,北大学士、中科院硕士、西澳大学博士,以上面这样的聊天记录截屏来作为证据,质疑一名年仅17岁的学生,他的逻辑能力是如何支持他考上这几所高校的呢?要不要倒查一下历次考试有没有作弊呢?


作者看到了一些质疑姜萍的言论,像是受了刺激,大意是,我们都不行,她怎么可能行?这就奇了怪,作者也不明白,为什么在很多问题上,一个没有title的作者,竟然偶尔比知名专家还多些影响力,甚至还有某些知名专家抄袭作者的文章呢?


像上面这两位,打着知名高校旗号,尤其是作为有舆论影响力的网络公众人物,居高临下,毫无逻辑地掀起网络舆论,这种情况的出现,才是我们的教育最该反思的吧。鸡娃一代,永远把“赢”当作人生的追求,自然无法接受一个在中考已经“输”了的人,超过自己。


如果姜萍不是因为数学竞赛获奖,而是因为诗词竞赛、游戏竞赛获奖,或者她没有任何获奖,只是因为写了一部有很多人喜欢的小说,哪怕她在阿里数学竞赛的决赛中拿不到好的名次,难道她就要成为“罪人”吗?


我们的网络舆论在恶毒地逼一个小姑娘去自证清白,我们的“善意”言论在逼一个对数学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必须要成为数学家。这种对自己毫无要求,仅仅喜欢控制别人的控制欲,就是这片土地创新力匮乏的根源。


如果你喜欢成为数学家,那就自己努力去成为数学家;如果你喜欢上北大清华哈佛,那就自己努力去考;如果你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只喜欢每天在网络上指点江山、毫无逻辑地质疑他人,除了说明你的人生毫无意义外,似乎什么都说明不了。


一个人,只要在做她自己喜欢的事,那她的人生就是灿烂的。其他人的言论,一点都不重要。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 (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