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很多业务骨干被提拔为管理者后,慢慢就丧失了做具体事情的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管理者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定方向、决策、沟通讨论、优化和审批。而这些事情,基本都是以 15 分钟为单位进行的。干久了管理之后,他会习惯于并发的处理细碎的小任务,习惯于在 IM 中作为中枢节点分发任务,日积月累,专注力也就随之退化。
但想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比如写一篇文章、一段代码、一份详实的产品方案,良好的专注力几乎是必要条件。频繁地在多个事情中切换,这就是不专注。而如果一个人专注力差的话,那他的阅读、思考和创作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估计有人会反问说,管理者能在 15 分钟内迅速把一件事做完,不恰好说明他的专注力高吗?
当然不是。你想想,日常工作中,咱做一件事,最小时间单位都是 30 分钟。其实 30 分钟都是保守的说法,大多事情怎么也得一小时。但若专注力不够的话,沉浸式地工作半小时,对一个人来说就是硕大的挑战。
比如我正在写一个方案,大概写了 10 分钟吧,就遇到一个小卡点。这时候,我大脑偷懒,跳出去刷了会微博,或者群聊里聊会天,很快 15 分钟嗖一下过去了。我意识到方案还得写啊,于是,又切回到文档。
这种情况下,因为焦点刚刚已经飞走了,我得再拉回到之前的思考逻辑里,也需要时间。这种切换会直接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当然,更可怕的是,我又写了几分钟方案,然后还惦记刚刚在群里的消息是否有人回复我,于是,又切回微信看.....
不用我多作评判,你也可以料想到这种做事状态是好还是坏。
不幸的是,国内的管理者,一天之中大多时候都处在这样的横跳之中。毕竟在国内,大家太喜欢基于 IM 的同步沟通了——随意地开会和即时的沟通,完全不会顾及你这会是否有空档时间,完全不会给你留时间 Buffer。
当专注力退化之后,很多管理者变本加厉,更加喜欢“会议”这种同步的沟通方式,他会发起很多又长又空洞又临时的会议,美其名曰:同步信息、对一对、碰撞一下,但其实是他在逃避真正的思考,抑或他已经没有办法沉浸的深度思考了。他需要通过会议这种方式不断刺激自己的兴奋度。
这两年,谈论工作状态时,大家经常提到的词是焦虑、内卷、松弛、简单、疲惫,鲜有人在意是否“专注”。我个人感觉专注力已经成为当下绝大多数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以今天上午的工作为样本,你可以想想,以 30 分钟为单位,你有多少个 30 分钟是能够进入心流,沉浸式地做一件事的。这期间,你没有跳出去看 IM 的消息,没有做其他与当下任务无关的信息。
如果你发现,三个小时中,你压根没拥有一个完整的 30 分钟,那我只能说,你需要主动管理下自己的时间。
说直白点,专注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在图书《思考,快与慢》中讲过一个观点:人类大脑有快与慢两种思考方式。其中快思考为系统 1 ,特点是快速、基于直觉。而慢思考为系统 2 ,特点是慢、基于逻辑。
系统 1 是凭直觉思考,不怎么费力,所以大脑经常会优先调动系统 1 进行思考。但日常生活中,很多复杂点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调用系统 2 ,利用大脑的前额叶进行逻辑思考,而非单纯被情绪驱动。
可系统 2 能够发挥价值的前提是我们能够安静下来,制心一处,进入专注的状态中。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总在碎片和肤浅的事物上横跳,那可能就会变得浮躁不已。久而久之,用系统 2 思考的能力也就退化了。
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一个人专注做事时,他的临场发挥状态要比没在专注状态下好很多倍。包括近年来互联网上经常提到的时间管理,我觉得核心还是专注力管理,专注力不够,投再多的时间进去也白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