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美国工厂》
2019-08-27 06:06

换个角度看《美国工厂》

来源 | 枪稿(ID:QiangGaooooo)

作者 | 杨时旸

题图 | 电影《美国工厂》视频截图


01


一位农民出身的中国企业家,去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重整一家资本主义工厂,却遭到了来自工人阶级的强烈抗议。


这或许是纪录片《美国工厂》中最令人唏嘘的内核。


“玻璃大王”曹德旺入美寻找投资契机建厂,以应对通用公司要求,并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


从传统定位和原教旨意义上去讲,这双方都在做着错位的事,错位得令人匪夷所思。主义的原始含义在现实之中早已经被悄悄改写,仅仅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纪录片所注视的内容深处的深处其实特别反讽,但是它有意被拍摄得特别自然。这是它举重若轻的一面。


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前总统参与拍摄的一部关于中国人在美开工厂的纪录片,在中国没有被噤声,而质量上无论中美又都获得不少赞叹,这本身就值得玩味。或许,这是因为它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语气,它轻盈、简洁,没有攻击性,也毫无史诗化的野心,只展露一个切片,一个阶段,海面下的冰山任由观众随意解读,所以,有人会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冰山,但也有人觉得海面之下都是不可言说的内容。


说到底,这个故事的核心推动力就是劳方与资方的拉锯,工会要不要进驻一家工厂,工作效率和权利保障是不是必须二选一。


中国工人在超负荷工作下仍任劳任怨,让美国人大跌眼镜


02


美国工会的诞生与壮大有它的历史原因,最初维系着做工者最基本的权益,但在今天,在一些人眼中,它变得臃肿又低效,成为了一个阻碍效率的障碍物。


中国企业家进驻了一家曾经辉煌但如今死掉的工厂,令它重生,新资方注入的不只是一些人员而是一种制度,那种制度是我们所熟悉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但那些美国的老工人熟悉的和适应的其实是另一套制度,保障基本权利的、哪怕牺牲效率也要照顾尊严的方式。中国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已经失业,生活无着,但还是不能对老板俯首称臣,无怨无悔地加班加点呢?而那些美国人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国工人为什么能连眼镜和手套都不戴就徒手处理碎玻璃呢?


美国人不理解:这种工作方式难道不是严重损害了员工权利吗?


有人将其归结为文化差异,但哪里有这么简单,这不仅仅是什么文化差异,这更多的是一个人对于“人”这个概念的定义问题。


到底是哪些元素、维度、形式组合起来构成了“人”。钱到底是不是全部?占多少比例?为了收益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那代价只是一种交换的砝码还是也具备道德内涵?一个人为了赚钱而骨肉分离,这是需要敬佩的责任感还是需要剥夺监护权的犯罪?从根源上,分歧就不可弥合。


那些愤怒的劳工领袖说,在150年前,他们就曾经对于那一切不尊重人的方式说不。所以,他们恐惧的并不是向新的改变,而是向旧的倒退。而中国资方并不认为这是不尊重人,更不是倒退,相反是拯救美国工人直至新生的必然路径。


中国管理层视把工会视如洪水猛兽


03


这部片子中的美国工人和中国资方存在争议,美国工人内部也存在分歧。


其实,相较于故事内部,中国观众所持的态度或许更加有趣,我们这些浸泡于中国式效率中的人到底如何看待那些争取工会权益的美国人?高效向前的速度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我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如果没有,我们是否可以有途径维护权利?如果我们的权益被悉心维护,我们的效率会不会出现问题……


中国工厂最常见的标语


现在,有一种简单粗暴的倾向,把这个故事中美国人的失业看做活该,他们懒惰,他们躺在保障制度上享受得过头,所以,他们失却了竞争力,而我们勤劳,拼死工作,所以获得了经济奇迹。


我们总是批判性地、省察地、冷静地观看对方,却难以真正以同样锐利的视角检视自身。


没错,他们有太多劳工权益保护制度显得匪夷所思。但我们有多少应该被保护却未能被完善落地的制度?当年工厂里连续跳楼的年轻人是否认同自己只需要效率和加班费?那些童工和盲井式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否觉得保障制度是一种消耗和阻碍?我们是否一边敢怒不敢言地服从于996,一边还真诚地咒骂着地球对面的那些企图不让自己陷入加班泥淖的人们?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心理状况呢?


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某种莫名其妙的思潮,嘲讽那些我们自己没有的而他人拥有的东西,并将其称之为矫饰和装逼,那些高唱着“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的年轻人,你们是否真的拥有不过火的恰如其分的自由呢?


美国那家倒闭的工厂,经历过辉煌、倒闭和重生,所以那座废旧城池里的人才会切身地去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和保障制度,如果在保障和生存之间必须二选一,那么他们选择哪一个。


而我们呢?我们也有得可选吗?


在《美国工厂》的镜头里,那工厂中最中国式的主角也有休息的时候,和工友们去钓鱼,与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院子的草坪上玩耍,他们可曾明白,这样的休息权利来自于哪里?某些人善意的施舍,外部给资方施加的道德压力,法律保障,还是其他什么?他们嘲讽的和想扭转的,是否会有一天会吞噬自己?高强度低尊严的劳动,是否是我们谋生的唯一法则?而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过上怎样的日子呢?


难得的忙里偷闲


04


仅仅从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去看,很多人会得出结论,美国那间工厂曾经的死亡是因为高度保障造成的低效和惰性,但实际上也并非这么简单。中国在进入市场化之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争模式,以高压高效低工资的优势,搭配全球化的传动链条攻城略地。


换句话说,当中国人跳上拳台,这场比赛就不再分重量级,也不再有明晰的规则,在这样的状况下,对手又怎么应对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单单是工人层面、个体意义上努不努力的问题。这问题复杂得所有人都束手无策,莫名其妙地看着曾经坚固的一切烟消云散。


其实,这样的消散可能只是第一步,更尴尬的是,无论你是否努力,是否接受低尊严的工作方式,更无情的智能机械时代终究会降临,那些刚刚还在争斗的中美工人,都将成为炮灰,共同成为消散的下一个障碍物。


下一次的纪录片将拍摄什么?这个故事里带有人文色彩的探讨或许都将消失,毕竟机械臂毕竟不会举起牌子,高呼口号,要求权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