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晨的那杯咖啡,是刚需
2024-06-24 08:39

上海早晨的那杯咖啡,是刚需

在Manner事件的评论中,有人留言:“有没有媒体去蹲一天一个班头的工作量(不指望)?”


其实,是可以指望一下的。在事件发生2周前,我们就连续四天7点从家里出门,分别去往黄浦、静安、浦东的多家咖啡馆蹲点,蹲一个早市。


不是拿了“预言家”牌,而是我们发现,上海工作日早上的那杯咖啡,特别急,特别快。所有人都像仓鼠一样占据着跑轮的一角,拼命奔跑。跑轮越转越快,越转越快,直到摩擦起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作者:姜天涯,编辑:小泥巴,拍照片:姜天涯、姚祖鸿,画图做图:二黑,题图来自: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文章摘要
上海早晨的咖啡消费现状和趋势。

• ☕ 上海早晨咖啡市场繁荣,人们对咖啡的需求日益增长

• ⏰ 上班族在早晨喝咖啡是一种必需,帮助他们提神迎接一天的工作

• 💼 外卖咖啡逐渐流行,方便忙碌的上班族在家或办公室享用


2015年诞生于上海南阳路的Manner,已经发展到了全国1200家的规模。它以20元一杯拿铁的价格,拉低了咖啡在人们心中的价格基准。而且自带杯,还能减5元。



在它起家的南京西路商圈附近,店铺密度奇高。


不管是从南京西路2号、12号还是13号线地铁站出来,地铁口都有一家。在南京西路地铁站询问工作人员Manner在哪儿,得到的回复是:“你问的是哪家Manner?”


Manner在南京西路的密度


目前上海Manner约54%的门店都开在办公场所附近。这为上班族上班路上顺走一杯咖啡,提供了便利。


但即便密度如此之高,早上在Manner小程序上也会看到前面有20~30杯在做。


6月3日周一早上9:35,兴业太古汇的Manner需要等25杯


早上8:15,吴江路Manner的室外座椅上坐着3个外卖小哥,他们在此等单。因为10点前,送咖啡是他们的主要任务。2分钟后,一名骑手拿走了店里做好的咖啡外卖。


8:20,Even拿着自带杯的盖子,在店门口等咖啡。她的上班时间是8:30,但她已经打过卡了。


她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咖啡,有时在家里泡,有时送完孩子在学校附近买杯Manner,或者就是打完卡在公司楼下的Manner现“拷”一杯咖啡。


“现在的人嘛,咖啡续命的呀。”


8:26 Even的自带杯咖啡好了


Even养成每天喝一杯咖啡的习惯,已有七八年。她想起来,这和Manner最早的那家店有关。


“其实我最早不怎么喝咖啡的。后来就因为它第一家南阳路店,当时我在那附近上班,看别人带着自带杯过去拷咖啡,我就也带杯子过去。就慢慢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


“你不要看(最早南阳路)那个店小小的,那两个人,像机器人一样的,配合得很默契,速度很快。那时候还没有手机点单,大家一个个(排着队)。”


Manner最早的门店在南阳路上,只有2平方米,原本是隔壁服装店的橱窗


像Even这样打完卡下楼,有时间等一杯自带杯咖啡的,在8点档属于少数。


大多数人的情况是在地铁上手机点好单,出了地铁站,拿着咖啡走去上班。


秦婉(化名)也是这样,8:46,她出现在兴业太古汇楼下的Manner,一般情况下,她在南京西路前一站自然博物馆站开始下单,基本到店就可以拿上咖啡。


但是当天她忘记在地铁上点单,只能现场下单。


“我有的时候也会去喝瑞幸,就在下面,下面还有一家Manner边上开了瑞幸。瑞幸有的时候还会有优惠券,就十几块钱一杯吧。”


走访的这家Manner楼下还有一家Manner,隔壁是瑞幸


太古汇楼下这家Manner是烘培店,也卖面包,早上高峰时间段有5个咖啡师,点单、做浓缩、拉花、打包,5个咖啡师沿着咖啡机站成一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能。


一杯杯做出来的咖啡,不打包的咖啡列队放在柜台前,打包的按序列号放在中庭岛台上,一字排开,排了十几份。甚至还有“离职箱”打包的整箱咖啡待取。


顾客进店找到自己那杯咖啡,然后快速离店


电视屏幕滚动叫号,就像医院门诊一样。“制作中”一栏中,排不下在做的单号。


电视屏幕叫号器,顾客进店找到对应单号


每个进店的顾客都目标明确,寻找自己对应号码的那杯咖啡,然后离店去上班。


“最夸张的那天,(岛台)这一排(的自取单)全排满”。


岛台上放着待取的咖啡和面包,工作人员按照号码排列好,甚至还有3个“离职箱”装的整箱咖啡待取


秦婉本身就是个咖啡师,并且是Manner的前员工。


“Manner(工作)太辛苦了,尤其是一些店,是一个人上班。就算爆单了也是你做,做到死。


“压力真的很大。我曾在的那家店有3个咖啡师,但是单量很大,基本上8点钟开业的时候,2分钟那个杯量已经在80多杯了,一瞬间就能出很多很多。”


“你想一杯咖啡也就20来块钱,那个店一天的营业额可以卖到一万五到一万七。”算下来,这家店一天大约要做800杯咖啡。


咖啡师自己早上要来买一杯咖啡,和大多数打工人的理由一样:“我太困。”


她目前供职的咖啡店在石门一路上,但是公司的咖啡“太贵了,买不起”,一杯拿铁38元。


7分钟后,秦婉说自己上班要迟到了,拿着咖啡匆匆走了。


6月4日早上8:39马当路中海环宇荟的待取咖啡


8:53,就在太古汇楼上上班的85后倪先生买了一只5元的小面包,自带了杯子来拷咖啡。


等咖啡的时候,他站在柜台边啃面包。


他的习惯是上、下午各来Manner打一杯美式。他喝咖啡的习惯从2018年开始,“就是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早上就一定要吃(咖啡)的,而且咖啡要越苦越好。


9:58,也很困的90后小王拿着已经做好的冰美式,站在吴江路Manner店门口抽电子烟。


小王单位的打卡逻辑是在单位附近一定范围内就行。“有一个打卡范围,然后你有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可以在这边稍微吹下风。”


“因为你上去也是做打水之类的准备工作。那我调整好再上去,也可以的。”


当天是周一,小王需要一杯冰美式。


“喝其它口味的我不知道,但是喝美式的一定是状态不很好、节奏很快、有压力的人。”


吴江路Manner,高峰期有5个咖啡师


刚过完周末,小王前一天9点多才吃过晚饭,睡着已经是凌晨2点。


“前一天睡得比较晚,咖啡会让你提神,让你整体状态好一点。还能消肿。”


他提前20分钟,在地铁上已经下单,到店取走咖啡,在店门口吹个风,享受完本周工作开始前的最后一口呼吸后,10点小王的微信亮了,“不好意思,我要上去了”。


10:00,吴江路Manner一杯咖啡还要等15分钟,室外坐着外卖小哥和爷叔阿姨,地铁口出来的人步调减缓。


3个退休阿姨入座室外座,她们也是刚“上完班”,坐下来喝一杯咖啡。


“老早阿拉碰头先吃饭,后吃咖啡的。现在伊拉有第三代了,送好小孩出来,只好先吃咖啡,再吃饭。”


这3位阿姨是第一次尝试Manner,她们更常去的是Blue Bottle Coffee,“小蓝瓶,一个月两趟”。


她们的子女也喝咖啡。


“阿拉儿子天天吃(咖啡),有辰光甚至于两杯的,早上一杯,吃好中饭下半天一杯。”


10:30,吴江路Manner的等待杯数下降为4单,太古汇此时等待5单。


忙碌的早晨场,结束了。



除了在上班路上自取咖啡,还有一些人选择早上外卖一杯咖啡。


根据2023年美团的数据,咖啡外卖已成为上海餐饮各品类中的top1。下单咖啡外卖的人群中,25~30岁占据最多,为25.7%,其中96%是办公室白领。


在上海,24小时有人点咖啡外卖,9~11点是咖啡外卖的最高峰。


而据《2024中国城市咖啡报告》,全国外卖渠道共消费9.3亿杯咖啡,仅上海一地就售出1.6亿杯,平均每人每年外卖消费6.5杯。其中早餐时段的咖啡外卖消费占比逐年提升,至2023年为28.9%。


静安区广中路上一家独立咖啡馆内,某工作日早晨接到了20多单外卖。8:50到9:20的半个小时内,有5个外卖骑手取走了外卖单。


9:29一位饿了么小哥进店,他接到的是一单14杯的大单,送到附近某个学校。“(咖啡)送到学校的很少很少,一般都是写字楼的点。”


不少顾客都在上班路上就点好了外卖,“我们送过去,他人还没到”。外卖小哥把咖啡放在写字楼的取餐柜,顾客上班的时候直接提了上楼——这和在Manner自取一样。


在已经拥有如此多咖啡馆的上海,早上为什么还要点一杯咖啡外卖?


“因为网上点单有券。还有他到(公司)楼下就可以拿了,他不需要在咖啡店里等别人做。”


10分钟后,外卖小哥取走了这单14杯咖啡


等到了10点,这家独立咖啡馆的外卖进入一个小高峰,最多的时候,店内同时来了4名外卖骑手。


根据多名骑手的描述,他们的工作节奏一般是早上8点半之前送早饭,送往住宅区的多。等到8点半到10点半期间,基本上都是送咖啡。送完咖啡,外卖骑手的午高峰来了。


80后骑手小王也有这样的观察。他早上一般送四五单咖啡,全部都是送往写字楼。


“其实说白了,就是上班族刚上班(的时间点),特别是9点到9点半。”


“人没到(公司),先订单,他算好我们送餐的时间,算好刚好到公司,不然就放写字楼取餐柜。”


广中路上这家独立咖啡馆,在当天上午10点左右进入外卖小高峰


小王暗暗也会做统计,在大宁一带送餐,他送得最多的品牌是Costa。“星巴克还比较少,因为星巴克单价比较高嘛。”


“像这家(独立咖啡)店他们是做口碑的,下过一次单,第二次还是下他们家。”


“因为说白了,咖啡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稍微强一点,基本上习惯了,就会一直下单。小众一点的(咖啡馆),都有人固定下单。”


虽然中午和下午也有送咖啡的单子,但是一天里咖啡送得最集中的还是早上,并且有地区差异。


“要看你在哪个片区跑,在大宁这个片区,写字楼多一点,咖啡就多一点。但是往虹口凉城那边的话,很多都是住宅区,早上就送早餐,比如上海人常吃的锅贴、煎饼。”


虽然每天都送咖啡,但是小王自己很少喝现磨咖啡,他一般在家里喝速溶。


“这种消费对我们骑手来说,偏高了一点点。正常上班不会喝,除非是有时候碰到洒单什么的,赔偿赔完之后,我们自己会喝。”


送咖啡的外卖骑手


但是下班之后,他和同事偶尔也选择坐进咖啡馆。


“晚上去商场的(咖啡馆),因为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团购,我们会团购。”


早上10点多,2名环卫工人进店,打包带走了两杯咖啡。他们是早上在附近工作,看到这里新开了一家咖啡馆,休息的时候决定过来试试。


环卫小蒋是90后,她来自湖北,嫁到上海。“来上海之后才喝咖啡的。”


开始喝咖啡对小蒋来说是“工作的需要”,“有时候上早班4点钟就起来了,所以要一杯咖啡提提神。”


日常小蒋会在京东上买一整箱100颗的连咖啡,自己在家里泡着喝。一个月去咖啡馆消费咖啡5~7次。



不管是外卖还是到店取,早晨的那杯咖啡正在成为上海市民上班第一件事。


在陆家嘴,每栋名为“**大厦”、“**中心”的高楼里,都起码有一家咖啡馆。高峰期,陆家嘴写字楼底下的Manner都维持着30~40单左右的待做杯量。


在东亚银行金融大厦,7:00开门的Manner,在7:35已经有52杯咖啡在做。在这栋楼上班的柳小姐说“早上看到过有90多单的”,这种时候她就会选择放弃点单。“我不急这杯咖啡,如果人太多了,我就不点了,换其他的(咖啡)。”


6月3日早上7:35,东亚银行金融大厦店的等待杯数


打工人习惯了公司楼下那杯咖啡的等待时长,通常在通勤路上已经点好了咖啡。或者在小程序上看到待做时长,等到10点多高峰过后带着杯子下来自己拷一杯上楼。


每一个踩着早高峰的上班族,都知道在自己上班动线上最方便的那家咖啡馆位置。


这种上班动线上的排布,从地铁站就已经开始了。14号线陆家嘴地铁出站口就有一家Tims咖啡,8点多柜台上已经排好了一整排待取的咖啡早餐。


6月5日早上8:24,14号线陆家嘴站出口的Tims咖啡,已经打包好了不少咖啡早饭


在马当路,继中海环宇荟之后,凯德LuOne办公楼底下又新开了一家Manner,两者步行距离5分钟。


但这家加密门店开出后,走访的那天碰上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入驻该楼,待做杯量一度到了42杯,等待时长近半小时。


“你来得不巧,今天人太多了。”


实际等的时间,比上面写得要长。上面写10分钟,可能要等15分钟。你往后加5分钟。”


90后小王的咖啡已经等了20分钟,她看着我手机上的30多单,告诉了我原因。


早上9:38,凯德LuOne办公楼的Manner


公司写字楼底下新开的这家Manner,让她早上买咖啡的路少绕2个弯。“不用走那么远了。那边环宇荟不是要绕两个路嘛。这边的话,地铁口直接上来。”


上班族对于早晨那杯咖啡的路径选择,细致到2个弯。


“768号好了吗?”


“还没好。”


90后小程一手提着塑料袋,里面是2个包子、2个鸡蛋。另一手拿着iPad和applepencil。


虽然小程的岗位不需要打卡,但是当天那杯咖啡的等待时间还是超出了他的预估,哪怕他提前已在小程序上下了单。


小程一天要喝1~3杯咖啡。“有时候朋友一起,或者下午开会之类的,还会再喝。”但早上的这杯咖啡是雷打不动的。


等待期间,他吃起了包子。5分钟后,他拿到了咖啡,又要去排很长的队,等着坐电梯。


上班路上有很多的等待,等待地铁到站,等待绿灯,等待咖啡,等待电梯。上班之路好比一场打怪升级,一路过关斩将,咖啡是电梯之前的倒数第二关。


凯德LuOne办公楼,早上9:54排队等电梯


90后蒋林(化名)曾就职于某互联网大厂,上班的时候她一天要喝3杯咖啡。


“我很多同事都是一天喝3杯的。我觉得互联网公司的人,没有这杯咖啡可能活不下去。”


早上上班一杯,吃过中饭2点一杯,下午四五点再喝一杯。


咖啡是越喝越多的,最开始蒋林一天也只喝一杯咖啡。


最后发展到下午四五点还有一杯,是因为下班晚。“八九点下班,到四五点就感觉干不下去了。”


“到下午整个公司氛围会越来越压抑,没人讲话的,真的像厂弟、厂妹一样的,就大家啪啪啪啪在打键盘。一般到那个点,我们觉得坐不住了,不想再坐在这个办公室了,我们就去打杯咖啡。久而久之,就变成一天3杯了。”


多出来的那杯咖啡,已经不再是提神,而是留给打工人自己的喘息时间。


虽然3杯属于同事中喝得多的。“但2杯的不少,基本上一杯打底。就这么跟你说,我下班算早的。”


她见过同事中更为极致的喝法,自带一升装吨吨桶,点2份浓缩,备注加半杯冰,然后自己兑水喝。“这是工作时长很长的同事,他可能早上10点一直干到半夜。”


走访中,我们也碰到过自带杯打一份5元浓缩的人。到办公室加水变美式,加牛奶变拿铁,性价比之王。


自带杯一份浓缩只需5元


当一天喝到3杯的时候,就得控制支出。蒋林认为,如果一天只喝一杯,那30~40元档的星巴克、皮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一天三杯的时候,她基本只喝10~20元档的Manner和瑞幸,把一天咖啡的开销控制在50元内。


她觉得“那杯咖啡”对打工人的意义是“续命”。


“有点精神支柱(的感觉)。早上一定要有这杯咖啡,才能醒得过来。”


“真的是有这种感觉,没这杯咖啡,今天早上整个人魂是不在的。”


困是很多上班族在走访中对于早上喝咖啡的解释。


困的原因有很多,工作时长、作息的整体靠后都是原因。


“虽然我们上班晚,但是你晚上回到家9点,我还算早的,有的人11点才回去。到家可能十一二点了,再洗澡睡下来,肯定会玩手机。你肯定觉得上班一天,我还是要有自己的一些时间,就弄到两三点,早上9点怎么着也得起床了,因为11点要上班。”


“我觉得大家每天的睡眠时间其实不长的,所以早上还是会想喝一杯咖啡。”


而上班区域遍布的咖啡馆,又给了这种需求以便利。


蒋林在杨浦区三门路地铁站附近上班,据她观察,公司附近走路7、8分钟的地方,有10家朝上的咖啡馆。Manner约有四五家,瑞幸3家,还有星巴克、Lavazza、皮爷等。


蒋林(化名)常下单的门店


今年3月,蒋林从互联网公司辞职了。辞职后,她平均2~3天喝一杯咖啡。“现在路过咖啡馆就喝一杯,但不再是强需求了。”


“后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上班时候的)咖啡就是给了你一些精神支柱。”


但现在,早上的那杯咖啡也不再必须。“觉得没什么负担,你不需要很有精神或者很有脑子去干什么事情,就感觉你不喝也没关系。”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获得咖啡的途径没有那么方便了。


“上班的时候,咖啡馆就在楼下,我坐个电梯就下去了。”


“现在你可能要点外卖,Manner15元一杯,还不到起送费,还要付外卖费。”


早高峰时期的陆家嘴街头,忙碌的都市人


感谢你看到这里,但也请你注意看看时间。


今天是周一。


你可能会需要一杯冰美式。



参考资料

1. 杨雪,《一个月内门店从1000家到1200家,manner开店进入加速期》,明亮公司,2023年12月6日;

2. 朱凯麟,《上海这家2平米的咖啡店,做的是什么生意?》,好奇心日报,2016年4月12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作者:姜天涯,编辑:小泥巴,拍照片:姜天涯、姚祖鸿,画图做图:二黑,写毛笔:杨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