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起暴力,为何只在Manner?
2024-06-25 07:00

一天两起暴力,为何只在Manne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泽洞察 (ID:gh_f10a7c242141),作者:拉菲,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国内咖啡连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Manner咖啡店发生的暴力事件,以及店长模式对员工管理的重要性。

• 💡 Manner咖啡店暴力事件引发行业关注

• 🔍 研究员工管理模式对零售业的影响

• 🤔 对国内咖啡连锁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考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国内咖啡零售的思考,上周Manner恶性事件后看了各种舆论分析,要么情感释怀,要么隔靴搔痒,看来都没干过零售和咖啡。


两起事件先不说过错方,就其恶劣程度而言,在茶饮咖啡零售行业是非常罕见的。


星巴克1999年就进入中国,并在2019年底国内已开出4,300家门店。瑞幸咖啡2018年3月才成立,截止2024年底达到15,000家门店。Manner呢?截止2024年底,也不过1,200家门店。


无论是开了二三十年的咖啡连锁,还是门店数10多倍的如今第一连锁品牌,至少这两年都没发生过如此恶性事件,用咖啡粉把顾客的脸撒成埃塞俄比亚人,另一位给了顾客一大巴掌还拳打脚踢。先不讨论过错方,再怎么压力大至于吗?难道压力大的只有Manner员工?


随便小红书搜了下瑞幸店员的抱怨,比比皆是。若论单店人天制作杯量,瑞幸店员的工作量丝毫不亚于Manner,一大早就一两个店员制作满满一大桌,即便瑞幸制作流程简单些,那也是人做出来的。



瑞幸15,000家门店的管理难度绝对远超1千家门店,为什么这几年就没听说瑞幸店员把咖啡粉撒的顾客满脸?


论工资,这两家的店员工资不相上下,并且在行业里也是第一梯队的工资水平,还有第二、第三梯队的工资水平,人家工作量也没少多少,工资却少一截,是不是更应该撒泼?


并且还是一天里两个店的员工同时发生的事故,要不是这两个人私下商量好的,真是难以置信。按Manner近5千名店员计算,一天内单一员工发生概率是5‰,连续两次发生则是千万分之一的概率,而你中100万福利彩票的概率也不过是几百万分之一。


论门店数也不算多,连锁茶饮品牌门店数过千的比比皆是。论工资是行业第一梯队之高,抱怨收入也轮不到Manner员工。可一天之内两起恶性事件发生在一个连锁咖啡身上,这绝不是简单压力大可以解释的。


稍微对国内咖啡连锁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只有Manner门店是没有店长的,而是采用了代理大店长模式,也就是一个代理店长管理着多个门店,至多可达7~8个门店。代理店长和多个门店店员之间基本上只有KPI博弈关系,而不是以管好一个店、处理好店员、服务好顾客为根本职责。


茶饮咖啡本质上也是泛零售业态的一种,只不过不是经营几千个SKU,在SKU上只有几十款,但门店经营管理之道是通用的。少则2~3人/店,多则10人/店,这种店员规模在迷你便利店上也很常见,但再小的迷你便利店也会有一个老板或店长角色。


便利店、茶饮咖啡连锁业态的店长重要性早就在业内不言而喻,KPI管理、区域协同、物料管理和损耗管控、店员管理和安抚、门店促销、客诉处理等,这些是店长角色的主责。现在不仅分散了,也丧失了部分职能,还导致原本由店长起到的员工关系作用,在所谓代理店长模式下变成了没人情味的一味压迫,连富士康产线上还有班长、主管。


店长承担着全面、向下管理的职能,没有店长的店,再小的门店也是没有根的,就好像你去了一家“真没有”老板的小公司上班,只有一个神秘人物每季度、每年给你下指标,定期给你加指标,加到你干到趴下。不给你理由,不跟你协商,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人。


听说Manner如今的门店层面是盈利的,也就是所有门店的单店模型是不亏了,但一旦重新改成店长模式,再加上总部成本,估计又要亏回去了。这里就得说Manner当下的另一个痛点——绝不能亏。


曾经单店估值上亿的Manner,即便如今开了1,200家门店,按平均单店杯量算,单店估值仍两三千万人民币,哪怕50万/年利润,卖给你要不要?让你投单店,投不投?让你孙子干到老,恐怕才能回本。


精品咖啡的市场容量本身就有限,加上M stand最近疯狂促销,买次卡也好,买工作日券也好,几乎是全场20元/杯,而Manner的各类拿铁还在25元/杯。一线和准一线除了M stand外,还有一些百店规模的全球精品咖啡品牌竞争,什么蓝瓶子这些。


至于哪家好喝这种讨论太苍白,就像我们曾经写过盒马分析,一个基本常识是,零售的持续本质是强复购,一个品牌能实现较大的经营规模并持续增长,至少已经活下来,更别说做到头部排名。回过来说Manner,面临这种市场环境和竞争,已经没有退路。


一句话说就是,改也是惨,不改也是惨,这个惨是背后的这批知名且不懂行的投资人,创始人早就套现自由。


中国精品咖啡市场到底多大?容纳几家?零售的核心是什么?能把当时几百个小门店的零售生意抬杠到200亿估值,要么是自己傻,要么是觉得接盘侠傻。上一波这些消费投资人和地主家的傻儿子,没区别。没啥,只是表示很羡慕。


瑞幸咖啡2023财年——250亿营收,且2024Q1同比增长45%的情况下,不过470亿人民币估值。收入是Manner近10倍,还有几十亿利润。可几年下来,人家也没一个店员在可以想象的无数无理顾客挑衅下,殴打、泼撒顾客。


再回到最开始的讨论,这两件员工恶性事件基本上也有定论,反复观察监控后,撒泼咖啡粉事件主要责任在店员,这个顾客的催促还是能理解的,但店员反应严重过激。另一件事只能说两败俱伤、社会不幸,但如果有店长在,几乎不可能被允许发生。


最后聊聊整个国内咖啡连锁。


中国咖啡零售是很不幸的,原本可以是一个和茶饮连锁一样很赚钱的行业,现在除了瑞幸以外,都活得很辛苦。究其原因还是中国商业文化太在乎功成名就,其另一面则是恩怨情仇后的你死我活。某大佬被踢出局后,中国咖啡连锁就没消停过。


8.8元一杯品质相对能喝的美式、拿铁,基本上是卖一杯亏一杯,无人能幸免。接着导致瑞幸咖啡的全年2亿杯咖啡,单杯也被拉到13元。这背后是什么?2023年至今,某大佬被累计执行近30亿,加上2021年以来,合计近50亿。


最后投资人埋单,消费者短期受益,市场没了。


咖啡本身是能赚钱的。对比在同一品质选择的茶饮,如喜茶、奈雪、霸王茶姬,大杯平均仍在20元,这多出来的7~8元可是丰厚利润,却被当年的恩怨情仇搞没了。这两年还把一批早年头部加盟商带入了坑。


店员顾客之间的恶性事件只是表面,而深层次是国内咖啡连锁的无序、恶意竞争,是放到全世界咖啡连锁都罕见、令人诧异的恶劣竞争。


如果不是某大佬,瑞幸卖18~20元/大杯也能卖得很好,口味则因人而异,并且奶咖、果咖在国内的受众反而更广、市场更大。如果是这样的良性竞争下,Manner也是可以更人性化去配置单店店长,而不是像工业化养猪一样来生产精品咖啡,这算什么Manner?一点Manner都没有了,未来只会是更多埋怨和愤慨中咽下一杯精品咖啡,消了一上午的气。


每一个看完此文的咖啡喜好者,也应该思考一下,当你在想喝“不合理性价比”的咖啡时,这是背后数万人为此每日受到折磨和压榨,你得不到应有的服务也是合情合理的,没必要责怪任何店员。其他的,留给这些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大佬们去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