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凡尔赛宫到紫禁城:一段300年前的中法秘史
2024-06-26 16:24

从凡尔赛宫到紫禁城:一段300年前的中法秘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胡梅娟、李珅、刘苗苗,编辑:谢芳,原文标题:《300年前中法之间的一段秘史,被唤醒……》,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凡尔赛宫与紫禁城之间300年前的中法交流秘史,展示了中法宫廷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文章着重介绍了展览中展出的文物和历史故事。

• 💡 文物中的怀表反映了路易十四对康熙皇帝的友好之意

• 🌍 中法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与欧洲的科技和艺术互相影响

• 👩‍🎨 法国皇室女性在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和中国风流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688年,一个特殊的使团抵达紫禁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见。团员是五位“国王数学家”,由“太阳王”路易十四派遣,历经三年,到达北京。团队中的两位成员——张诚和白晋留在了清宫,为康熙皇帝系统讲授了哲学、几何学、算数、天文学和人体解剖学等西方科学。同年,万里之外的凡尔赛宫中,路易十四写下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希望它能跨越万水千山抵达令他心驰神往的中国。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举行。摄影|陈美群


由于种种原因,这封信并没有送到康熙手里。336年后,它出现在了紫禁城文华殿,与康熙皇帝朝服像、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等近200件珍贵文物共同构成了“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也见证了中法宫廷交往和文化交流史上一段值得回味与纪念的时光。


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的揭幕大展,自今年4月1日开幕以来,该展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之际,瞭望智库专访了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请他详述这一时期中法交流的特点及其对当下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



瞭望智库:“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自4月1日开幕以来,反响热烈。展览汇聚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大约200件文物精品。展品当中,有没有让你觉得印象特别深刻的文物?


郭福祥:这次展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作为策展人,没有想到。办展时想的是利用文物来讲历史背后的故事,要把中法两国百年间的政治交往史和文化交流史说清楚。这个展览确实是有很多观众看得非常仔细,我觉得大家可能深刻地感受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观照,感受到现在的中法关系是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积淀的。


观众在参观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摄影|陈美群


实际上这个展览已经筹备了5年,在这5年中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要说哪一件文物最能反映中法之间交往的深度,我觉得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中法之间交流交往的一个侧面,每一件都很重要。


首先介绍的是故宫所藏的一件怀表。这块怀表很特殊,过去一直是放在养心殿的,作为皇帝的一个私人收藏。


差不多10年前,我看到这个表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外观,因为它的表套非常漂亮,黑鲨鱼皮嵌金钉,是16世纪非常典型的表套制作工艺。这个表你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后期的表就越做越薄。我们叫它蒜头型表,很厚很厚重的那种。


它的表盘上有三个金色的百合花图案。这个图案和法国王室有密切关系。观察时,我发现它表壳背后还有一个人物浮雕像,隐隐感觉这应该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是一个法国国王。


展览筹备过程中,我们把表的照片传给法国凡尔赛宫的专家,对方最终确认这是路易十四。


表的前面是法国王室的标志,后面是路易十四的浮雕像。最重要的是,表的机芯部分。我们打开之后很震惊。因为过去在西方,机芯内的摆轮保护罩雕刻的基本是神话人物、花鸟等图案,但是它的保护罩是一条典型的五爪中国龙。此外,这只表的制作工匠签名也表明他是专门为法国王室制作钟表的。


如果不看机芯保护罩的话,它可能是法国王室或者是法王自己收藏的一件怀表。但如果把机芯里面的中国元素结合在一起看的话,就不那么简单了。它为什么要嵌入中国元素,它想表达什么?


我觉得它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一个礼物。在制作怀表的过程中,实际上他有过很多考量。


表面上,路易十四的浮雕像、法国王室的百合花标志等元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路易十四想要宣示的一个崇尚科学、艺术、强大的君主形象。而机芯内部醒目部位的中国五爪金龙,则是中国皇帝的象征,表明礼物所要送达和宣示的对象。他希望通过这条龙来拉近同中国或者是康熙皇帝的距离,让对方感知到他的诚意。


从这块怀表可以看出,路易十四为增进两国交往所做的努力。


路易十四还给康熙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们把这封信放在了整个展览的开头。


为什么把它作为第一件藏品?它展现了法国国王和中国皇帝之间交往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在这封信的开头,路易十四用“我们最亲爱的好朋友”来称呼康熙皇帝,表明这封信实际上同那块怀表一样,让我们感知到他想建立关系的想法,而且是用一种很主动的方式。


在写这封信的三年前,路易十四已经派出了由数学家组成的第一个传教团,走的海路。由于迟迟未收到消息,路易十四决定再派出一个使团,这封信就与派遣第二个传教团有关。路易十四在信中写道:“我们决定派遣另外几名同样是数学家的耶稣会士……经更短更安全的陆路前往,以便他们能作为我们相互尊重和友谊的象征尽早抵达您的身边”。


不过他们最终未能抵达中国,这封信也没有送到康熙皇帝手中。但通过这封信可以看出当时中法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高层在推动,尤其是皇帝和国王是直接的参与者,这是17、18世纪中法关系交流的独特之处。当时两国间并未互派正式国家使团,但均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推动交流。这一时期的中法交往主要以服务清宫的法国耶稣会士作为沟通桥梁。


观众在拍摄展品“法王路易十四戎装像”。摄影|陈美群



瞭望智库:此次展览聚焦的是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法宫廷间的交往和文化交流,当时法国王室及其宫廷对中国文化兴趣最为浓厚。你认为是哪些因素成就了这一交流的黄金时代?


郭福祥:这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法国国王、王室成员以及一些重要的大臣,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对中国文物的收藏,对中国工艺技术的关注,以及定制中国产品等方式,推动双方交流。


科学和艺术交流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那个时候,中国瓷器在欧洲,非常昂贵,被称为“白色金子”。以前欧洲生产的瓷器由于胎体问题被称为软瓷。法国一直想破解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


康熙年间,旅居景德镇多年的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记录下来,连同制瓷原料寄回了法国,让他们的科学家进行检测研究,最终破解了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欧洲掀起了寻找高岭土等制瓷原料、仿烧中国瓷器的热潮。


观众在拍摄展品“淡紫地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蛋形瓶”。摄影|陈美群


1768年,在法国利摩日附近发现了高岭土,法国也可以生产硬瓷了。法王将本国生产的瓷器看作是重要的对外宣传工具。此次展览有很多作为国礼送到中国宫廷的法国瓷器,既有软瓷,也有硬瓷。


另外一个因素是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影响巨大,大家急切地想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历史上出现很多关于中国的传说,这些传说可能有真实的一面,当然也有虚幻的一面。虚幻的一面,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推动他们了解与交流的一个动力。


双方在接触交流过程中不断去除虚幻或者是偏见,然后越来越接近真实。我觉得这也是产生交流黄金时代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历史著作的翻译、传播,欧洲掀起了中国热。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入解读,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产生了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火花。中国文化向世界贡献的智慧在中法交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伏尔泰对中国文化非常推崇,尤其是孔子的学说,中国文化在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读过乾隆皇帝的《盛京赋》,将其视为一位开明、理性的文人皇帝。他认为清朝是由仁善公平的法律所主导的文人国度,作为精英选拔机制的科举制度是非常合理的,为欧洲政治提供了样板。


文明交流是双向促进的。在欧洲出现中国热的时候,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洋热。


路易十四的第一个传教团中有一位传教士,中文名叫白晋。他于1688年进入清宫后,担任康熙的科学顾问,用西药为康熙治病,主持过大地测绘等,与康熙的交往非常深入。此次展览中有很多文物反映了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和艺术及法国文化的兴趣。比如满文版的《几何原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的一部。它来自白晋为康熙授课时所用的讲稿。细细观察,会发现这部书里面有很多修改的痕迹。


展厅内的满文版《几何原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的版本。摄影|刘苗苗


白晋曾作为康熙特使出使法国,向路易十四赠送了大量中文书籍、丝绸和瓷器等物品,并招募了更多的传教士来到清宫。从中可以看出,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和他们带来的科学知识,受到了康熙皇帝和中国宫廷的欢迎和接纳。


但也不可否认,中方认可他们的是宗教传播者和技艺人的身份,他们只能挑选中国感兴趣的信息传递,不能过多地渲染法国政府和宫廷的作用。这使当时多数中国人看到的是中国宫廷与传教士的交往,而忽略了法国政府和宫廷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中方留下来的关于法国宫廷的记述非常少,使人产生了当时中法宫廷之间交往不多的错觉,恰恰与当时法国宫廷对中国的认知形成了强烈反差。 



瞭望智库:我们关注到凡尔赛宫的“中国风”背后有很多女性的身影,比如修建“中国人厅”的玛丽·莱什琴斯卡王后、开创洛可可风格的蓬巴杜夫人等。你如何看待女性对中法交往的推动?


郭福祥:在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当中,法国女性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看展时,我想请大家关注几个人。


展品左起分别为孟德斯潘夫人、玛丽·莱什琴斯卡王后、蓬巴杜夫人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摄影|李珅


第一位是孟德斯潘夫人,她跟路易十四的关系非常好,所以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旁边,为她建了一座特里亚农瓷宫。这座宫殿很了不得,它受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影响,具有宝塔式屋顶,外表全部用青花瓷装饰,内部装饰有中国花卉图案的丝织品。它是欧洲首个中国风格的宫殿建筑,在中国跟欧洲的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位重要人物是蓬巴杜夫人,洛可可风格就是在她的推动之下成为一股重要潮流。她是“中国风”的爱好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她不仅收藏中国艺术品,比如在其凡尔赛宫的住处摆满了中国瓷器,并镶嵌无比奢华的附件;还推动法国在绘画、瓷器、纺织品、建筑和园林等领域对中国元素的使用和创作。


观众在拍摄展览中所呈现的玛丽·莱什琴斯卡王后的“中国人厅”。摄影|陈美群


第三位是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此次展览呈现了她的一间“中国厅”。莱什琴斯卡王后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在宫廷内外推广和传播“中国风”。她曾两次对“中国厅”进行改造。第一次用中国风格图案的壁纸来装饰。第二次,用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活动的巨幅油画来装饰,王后本人还参与了部分油画的创作。


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不可忽视,那就是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收藏有大量法国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籍,例如由27位在华传教士撰写的《中华帝国全志》;也在凡尔赛宫的“午休间”和“金色房间”里珍藏着来自中国的瓷器。


这些女性都是当时宫廷时尚的引领者,她们都在推动中国风尚。这些文物很好地体现出她们的作用。



瞭望智库:以史为镜,你认为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给今天和未来的中法文化交流带来哪些启发?


郭福祥:这次大展,通过种种细节,透过方方面面的文物,唤醒了 300年前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交往的一段历史。这不仅是皇帝与国王之间的交往,宫廷之间的交往,而且是包括科技、建筑、艺术、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的交往。


看到当时的文化交流曾经达到这样辉煌的状态,大家在赞叹、怀念与留恋的同时,不禁会产生一种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推动这样的交流再现的想法。从我自身来讲,这种感受就很强烈。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想给大家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对待不同文化,我们一定要抱有兴趣,要去了解它。你了解了它,才能够进一步地与之进行交往。刚才说的任何文明交流都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


中法远隔万里,但是双方从没有因为遥远,就放弃对话、交流。反而,双方相互吸引、相互欣赏、互相学习,最终成就了各自的文明。


我们曾对清代的闭关自守印象深刻。但透过这个展,你会发现实际上的历史并非你所想的那样简单。你能看到清朝的对外交流,内容与形式如此地丰富。紫禁城里的皇帝,实际上对整个世界并不陌生。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去轻易下判断,要多看多研究,收集更多的资料,才能作出客观的论断。



瞭望智库:6月10日是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以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者,在推动国际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将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郭福祥:王旭东院长提出了故宫博物院的四大愿景,即把它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所以故宫的定位很明确。


实际上故宫也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包括推动合作办展、学者访问交流、研究项目设立等。故宫现在是越来越开放,交流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这个展,我们就能看出这种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时,凡尔赛宫博物馆在法国举办了“凡尔赛宫里的中国”展,展出的是法国收藏的有关中国的文物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文物,展示了法国王室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以及产生的广泛影响。他们的研究很细致、考证也很到位,所以展览反响很好。


法方想把这个展览推广到中国,主动联系了与凡尔赛宫在定位上有一致性的故宫博物院。


在2019年的时候,双方达成了协议,要在2020年7月在故宫举办凡尔赛宫的展览。


后来由于疫情原因,展览一再推迟。在筹备过程中,通过双方交流,对于故宫文物的研究,我们发现不仅是中国文化影响法国,法国文化也有影响中国的一面。所以在2023年双方再次签订合作办展协议时,策展思路上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变成了“紫禁城与凡尔赛宫”。这个调整实际上是将原来的展览作为新展览的一部分体现,剩下的部分由我们来填充完成。不但要讲中国文化对于法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要讲法国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这样才能全面理解中法之间的这段交往关系。


策展过程中,双方对于要选什么样的文物,表达什么样的思想都有过碰撞、有过讨论。双方深刻感觉到,这种交流能够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中法之间的交往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一个典范。它体现了不同文明彼此所做的努力,体现了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在相互吸引基础上进行的平等交流。


应该说,通过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了300多年前一段非常有趣的历史,也消除了公众的一些认识误区。社会公众对它积极的响应,也代表了大家对文明交流与沟通有更深的期盼和希望。


(实习生张家昂、刘一慧、窦璐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胡梅娟、李珅、刘苗苗,编辑:谢芳,监制:杨越,责编:蒲海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