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之反思:想法也会被周期愚弄
2024-06-28 09:42

反思之反思:想法也会被周期愚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 (ID:cxericreading),作者:CxEric,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投资者思想的市场周期特征,指出反思和总结往往受历史行情影响,容易被周期愚弄。

• 💡 投资者思想具有明显的市场周期特征

• 🔄 思考和总结常受过去两三年行情影响

• 🤔 市场周期会影响人对规律的认知,容易愚弄投资者



投资者普遍明白,情绪具有显著周期性,人会在牛市乐观、在熊市悲观;但投资者容易忽略的是:思想也具有鲜明的市场周期特征。


你的反思和总结,甚至引以为豪的“顿悟”与“Aha时刻”,都带有鲜明的市场周期特色——甚至,这些想法本身就是市场周期的产物之一。


如果跨周期地观察投资者群体,会发现:


在2006年,股民普遍爱好价值投资,核心战法是“捂股”,谁拿得久谁是赢家,流行口号是“每次卖出都是错误”;


在2015年,股民普遍热爱成长股投资,热门板块是互联网、游戏,要的就是成长性、创新性,甚至是“颠覆性”;


接着,股民在2017年重新爱上价值投资,随后下一年又痛斥价值投资都是骗人的。


这些热爱都过于短暂,以至于不像是真爱。


又或者,股民像段正淳一样:每年都有新的真爱。




熊市反思集中投资,牛市反思分散投资;


熊市集体追捧股息率,牛市一起吹爆成长性。


跌得不行,就反思A股适不适合价值投资;


跌得超惨,干脆思考A股是不是要推倒重来。


众所周知,A股股民的一大特征就是爱反思,另外两个特征是:幽默和不赚钱。


前不久曾盛行的一些反思包括:


1)炒股太危险,买贵州茅台就OK;


2)炒股太危险,买明星公募基金就OK;


3)炒股太危险,跟投指数基金计划就OK。


结果证明,投资没有容易的时候,当你以为很容易就OK时,OK往往都会变成K.O。


在慢慢熊途之下,当前A股盛行的反思有:


1)集中投资是高风险的,all in个股简直是赌博;


2)分散投资才是价值投资的真义;


3)高股息股是王道策略,股息率是核心指标;


4)成长股投资都是高风险策略。


估计再跌一段时间,集体反思就变成:股市都是骗人的。



我无意评价这些观点的对错,我想讨论的是这些反思与总结本身。


很多投资者所谓的反思,本质上,不过是将策略对个人市场经历做最大化“拟合”——即,什么策略在过去两年多赚钱/少亏钱,就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投资“圣杯”,再以此为基准修正投资认知与策略。


过去两年高股息赚钱,就认定分红才是脚踏实地的价值;


过去两年成长股行情,就认为成长才是价值创造的根源。


不仅情绪会跟着K线走,投资者的认知、策略、方法和理念,也会以一种微妙的节奏跟着K线左右摇摆。人却以为,这些都是自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想法。


更有趣的是,不管曾经历几轮牛熊,人脑袋中的“拟合”重点永远是过去的两三年行情。


即便是一个见识过6000点和1600点的老股民,也会在2015年被创业板行情搞得头晕目眩,也会在激烈行情中高喊“侠之大者,为国接盘”。


这意味着,虽然一个老股民有二十年的股市经验,但他赋予最高决策权重的经验永远是:去年。


毕竟,经验停留在遥远的过去,奖惩却发生在鲜活的当下。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人热衷于每两三年就“修正”一次投资体系,每次都有新的“Aha!”、顿悟时刻,但过两三年又要再来一次。


因为他总是试图修正认知,以符合“记忆中的现实”。


面对一个多变量复杂函数,你总是尝试线性拟合,显然是会不断受挫。



当我说大多数反思与总结,不过是对过去两三年进行“拟合”时,可有证据?


有。


不妨随便找一篇深刻反思的文章或报告,尤其是那种结尾大幅修正、升级投资策略的文章,我敢大胆预言:


一个新鲜出炉的投资策略,总是对过去2~3年的市场最有效。


相较之下,对于更久远的行情,例如5~10年前的行情,这个策略的回测效果就会大幅降低。


因而:


如果过去两年单边上涨,他拟定的新策略会偏“尽量少操作”;


如果过去两年震荡行情,他拟定的新策略就会偏“高抛低吸”。


如果过去是低估值占优,他的新策略会重视PE、PB;


如果过去是高成长占优,他的新策略会更强调PEG。


这些投资者修正策略的方向总是:让新策略在“鲜活的经验”中拿到最高分。


这类做法看似合乎直觉,但它们都隐含一个逻辑前提:假定市场行情会延续过去2~3年的结构特征。


又或者说得文绉绉一点:假定2~3年历史数据,可对未来行情做有效推断。


是否相信这些假定,会指引投资者走上不同的道路。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一个地方,像金融市场一样显著地兼具随机性与周期性。


随机性,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混乱与不可预测;


周期性,意味着循环往复、反转与反转之反转。


它们还共同意味着另一件事:变化——不是正在变化,就是在酝酿变化。


这就造成了,在投资者群体中存在一种吊诡的观念冲突:


一者是,市场每年都能发现“新东西”,不是全新的商业逻辑,就是全新的行情特征,每两三年就有人惊呼:变天了。


一者是,股民会拘泥于脑袋中最鲜活的经验,默认过往经验会持续奏效,尤其是当经验曾带来强烈“奖励”与“伤痛”体验时。


如何调和这两种观点的冲突?


或许可用这句名言:


历史踏着相同的韵脚,却不会简单地重复。


历史当然会重复,但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形式;


历史当然会变化,但蓦然回首,又像没有变化。


文学创作讲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历史也有这个风格:


历史的变化,永远是意料之外;


历史的不变,却又在情理之中。



当周期与随机性、奖惩机制结合,它会轻易地扰乱人类的思考过程,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结果:错误地评价自我,错误地认知方法,乃至于错误地——认知规律。


我将此称为:周期的愚弄


例如,人在顺境与逆境时,自我评价往往天壤之别;


例如,股民在盈利与亏损时,他对投资方法的自信程度也截然不同。


周期,用顺风让你以为自己很棒,用逆风让你以为自己很差。


但实际上,你既没那么优秀,也没有那么糟糕。


世界不是精密机器,世界也不是草台班子。


而本文试图讨论的是:周期会影响人对规律的认知。


事实上很多时候,当一种“规律认知”被广泛传播与认可,这本身就是一种周期现象。


在历史上,美股曾有“漂亮50”狂热,A股曾有“核心资产”信仰,二者都是投资者集体发现了“股坛必胜法”:买它就稳了。就此而言,东西方各奏乐曲,却押中相同韵脚。


这源自人类的心理本能:这东西一直在赚钱,肯定是对的,总结它;这方法一直在亏钱,肯定是错的,反思它。但请留意,大部分人所谓的“一直”,并非物理时间上的“一直”,而是心理时间上的“一直”,譬如说:去年以来。


所以,为什么A股股民爱反思?


可能是因为经常亏钱。


如果哪一年A股股民普遍赚钱,你就看不到反思了。


你会看到一大堆的“成功经验”介绍。


熊市多反思,牛市多总结。


结尾


我曾在数年前,对一位老股民费力讲解,为什么虽然要除权,但股票分红依然有积极意义。说了一个下午,他依然不理解不认可,只得作罢。


次年,高股息股大涨一轮,他忽然告诉我,他悟了:对对对,分红是好东西——理由一二三,跟我的原话几乎一样。


我也曾在数年前,跟一位朋友费力讲解,为什么价值投资可以自圆其说、是一种可行的策略。说了一晚上,他依然不理解不认可,只得作罢。


某年,价值股大涨一轮,这位朋友告诉我,他悟了:还是价值投资好啊。


我无法区分,是我的话让他明白了,还是股价让他明白了——或许,股价上涨有助于刷新认知?


又过了一些时月,我逐渐观察发现:周期会影响人的情绪,周期也会影响人的认知——甚至是对规律的认知。


这种惊奇程度相当于,一群物理学家被降薪后集体怒斥,万有引力、质能方程都是骗人的东西,物理学应该推倒重来;


下个月涨薪后又集体称赞,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些规律还是存在的。


此时,我们只觉得这群物理学家疯了,而不是物理规律歪了。


但在股市里,投资者这个群体,却会对“什么是股市”“股票是否有意义”“什么是好投资”“如果通过投资赚钱”——这些定义性质、规律性质的问题——给出周期性变化的、截然不同的答案。


今天股民集体拥护价值投资,明天怒斥巴菲特是骗子;


今天说,股市是普通人翻身的唯一机会,明天又高呼,A股都是骗人的东西。


所以,当你遭遇市场痛击后反思,一拍大腿,“Aha!我悟了!”,以为找到了投资圣杯、发现投资真谛,但要留意,这或许不过是周期在施展奖惩魔法愚弄你。


如果,你能审视自己的情绪合理性;那么,你也应该试着审视自己的认知合理性。换句话说,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太当回事,也不要对自己的反思太过认真。


从不反思的投资者,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每年都在反思的投资者,好像也是有问题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